文|洪生鵬
國際知名網(wǎng)絡(luò)市場調(diào)查機構(gòu)OnePoll曾對2000人進行調(diào)研,公布了“最讓人煩躁的日常壓力源”排行榜。
結(jié)果讓人意外,排名前十的竟然全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交通堵塞、家電故障、走在慢人后面、車子拋錨、剛收拾完房間又被弄亂、曬衣服被雨淋、撞腳趾、做飯時冰箱空蕩蕩、下雨忘帶傘、旁邊人外放手機……
這些藏在生活縫隙里的“小刺”,正悄悄扎疼著我們的神經(jīng)。
這些小事為啥能成“壓力源”?
其實背后藏著心理學的秘密。
心理學家說,壓力源分生物性、精神性和社會性三種,但日常煩心事往往是“混合攻擊”。
比如堵車時,噪音(生物性)讓你煩躁,擔心遲到(精神性)加劇焦慮,加上周圍人抱怨(社會性)火上澆油,瞬間讓你血壓飆升。
更可怕的是,它們像“隱形蚊子”,單個叮咬不疼,但成群圍攻就會讓人崩潰。
有人覺得“小事不值一提”,但長期累積后果嚴重。
朋友小凌就是例子:前段時間她總抱怨“日子過得糟心”,細問之下,原來是每天都被瑣事困擾。
早上趕地鐵被擠掉鞋跟,中午點外賣送錯餐,下班回家發(fā)現(xiàn)洗衣機壞了,積水漫了一地。
這些“小破窗”越積越多,最終讓她對工作都提不起勁,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調(diào)查顯示,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認為周二最煎熬,正是小事堆積后的情緒爆發(fā)。
就像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yīng)”:
窗戶破了不修,整棟樓都會加速衰敗。
晾衣被雨淋、冰箱空蕩蕩這些“小破窗”,若不及時修補,可能演變成對生活的失控感,甚至引發(fā)焦慮抑郁。
那該怎么辦?
不妨嘗試這兩個小妙招:“主動出擊,小事化了;心態(tài)轉(zhuǎn)變,壓力消散”。
第一招:把“解決小事”變成生活必修課。
別等壓力堆積再行動!比如家電壞了立刻報修,或者更換一個,別讓它從“煩”升級成“災(zāi)難”;
下雨忘帶傘?包里常備便攜傘,或提前查天氣。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35%的人通過快步走解壓,38%的人靠熱茶回血。
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解壓工具包”:
列待辦清單、定期維護家電、車里備應(yīng)急包……
把被動承受變成主動掌控。
第二招:用“游戲心態(tài)”消解煩悶。
遇到慢行人,別當“受害者”,試試“觀察者”視角:
他是不是在思考人生?
或者跟著他的節(jié)奏,聽會兒歌放松。
撞了腳趾?默念“疼過就完,不較勁”。
心理學證明,主觀評價決定壓力大小。
把小事看作闖關(guān)游戲,解決一個就賺一分,反而能收獲成就感。
對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樣,談?wù)勎业膫€人兩點看法:
1.別讓“小事”定義你的情緒。
生活本就充滿無常,與其抱怨,不如把它當作鍛煉韌性的機會。
晾衣被淋?
就當體驗“落湯雞”的樂趣;
堵車?聽聽播客,時間照樣飛逝。
2.“微習慣”比“大計劃”更靠譜。
與其立Flag“徹底改變生活”,不如每天做一件抵御壓力的小事:
睡前檢查雨傘、周末清理冰箱、遇到煩事深呼吸三次……
小行動累積起來,就是對抗壓力的銅墻鐵壁。
壓力從來不是某件“大事”突然壓垮你,而是無數(shù)“小事”的慢性侵蝕。
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甚至把它們變成生活的調(diào)味劑,你才能活得松弛又自在。
畢竟,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動手解決眼前的小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共勉!
周末愉快!
感謝你讀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