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楊絳先生曾說:“看天上的月,吹人間的風,過平常的日子,該有的,總會有。”
這話里頭藏著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歷經滄桑后的淡然與篤定。
你看那天上的月,陰晴圓缺,循環(huán)往復,從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改變它的軌跡。它就在那里,靜靜地懸在夜空,千年如一日。
我們看月,有時覺得它美得驚心,有時覺得它凄涼得催人淚下,可月還是那個月,變的只是看月人的心境。
春風和煦,夏風熱烈,秋風蕭瑟,冬風凜冽。風吹過山川,吹過河流,吹過高樓大廈,也吹過尋常巷陌。它不擇地而吹,不擇人而拂,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
我們站在風中,有時覺得舒暢,有時覺得刺骨,可風還是那個風,變的只是吹風人的感受。
過日子亦是同理。日子一天天過去,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最實在的生命體驗。
我們總是期盼非凡,渴望精彩,卻忽略了平常日子里的滋味。殊不知,生命的意義恰恰藏在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中。
許多人以為,“該有的”是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于是終日奔波勞碌,患得患失,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又痛苦不堪。
殊不知,越是強求,越是難得;越是執(zhí)著,越是遠離。
楊絳先生所說的“該有的”,恐怕不是這些外在的東西。她歷經滄桑,看透世事,深知人生的真諦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體驗多深。
該有的,是內心的寧靜,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世事的洞察,是對自我的認知。
不是因為上天特別眷顧,而是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追逐,不再焦慮于得失,該來的自然會來,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智慧。
就像種下一棵樹,我們澆水施肥,耐心呵護,卻不必每天挖開土壤查看它是否長了根。時候到了,它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太習慣于“求”,卻忘記了“待”。求而不得,便生煩惱;待而不求,反而自在。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有追求,而是說我們的追求應該建立在對自己和世界的清醒認知之上。
看天上的月,是一種超脫的視角。讓我們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出來,以更廣闊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仰望星空,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煩惱何其渺小,自己的存在何其短暫。
這種認知不是讓人消極,而是讓人更加珍惜當下,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
吹人間的風,是一種入世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永遠活在超脫的狀態(tài)中,最終還是要回到人間,感受世間的冷暖。
風吹過,我們感受它;日子過,我們體驗它。不抗拒,不逃避,全然接受生活的饋贈。
過平常的日子,是一種修行的功夫。能把平常日子過出滋味來,才是真正的能力。
不必追求轟轟烈烈,不必渴望超凡脫俗,就在這一茶一飯、一晨一昏中,體會生命的美好。
該有的總會有,是一種篤定的信念。相信生命自有其安排,相信只要自己認真生活,該來的自然會來。
這種信念不是懶惰的借口,而是對生命規(guī)律的尊重和信任。
現(xiàn)代人活得太焦慮,總是擔心錯過什么,總是害怕得不到什么。
于是拼命追逐,疲于奔命,卻忘了問自己:追的到底是什么?真的需要嗎?得到了就會幸福嗎?
楊絳先生的話,像一劑清涼散,讓我們從熱惱中清醒過來。
看看天上的月吧,它陰晴圓缺,從不焦慮;吹吹人間的風吧,它來來去去,從不執(zhí)著;過過平常的日子吧,它平淡無奇,卻最真實。
該有的,總會有。不必急,不必慌。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安寧,萬般自在。
生活中的許多東西,越是強求,越是遠離;越是坦然,越是接近。這不是什么神秘的法則,而是簡單的生命規(guī)律。
當我們不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追逐上,反而能夠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看天上的月,讓我們學會超脫;吹人間的風,讓我們學會參與;過平常的日子,讓我們學會體驗。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超脫而沒有參與,便會流于空虛;只有參與而沒有超脫,便會陷入執(zhí)著;只有既超脫又參與,才能以平常心過日子。
該有的總會有,不是說不需努力,而是說努力之后不必強求結果。種因不求果,方能得果;求果不種因,終將落空。
楊絳先生的話,平淡中見深刻,簡單中藏智慧。它不煽情,不說教,只是平靜地陳述一個事實:生活本就如此,何必自尋煩惱?
看天上的月,吹人間的風,過平常的日子。該有的,總會有。
愿你我能有看月的閑情,有吹風的灑脫,有過日子的智慧。如此,便不負此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