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假期安全網
網絡安全無小事,暑期安全莫忽視。暑假期間,青少年們接觸網絡的時間大幅增加,網絡世界精彩紛呈,但也暗藏風險。
網絡詐騙常用手段
01
刷單返利詐騙
李同學在玩抖音時刷到一個視頻,介紹在平臺刷單后可以返現(xiàn)。隨后李同學點擊視頻評論區(qū)鏈接下載刷單APP,客服稱按3個步驟操作后最終可返現(xiàn)400元。李同學按照客服要求步驟完成第一個任務后返現(xiàn)10元,第二個任務預存300元返現(xiàn)330元,第三個任務充值1000元后發(fā)現(xiàn)沒辦法提現(xiàn),客服稱因操作失誤還需完成額外操作后才可提現(xiàn),李同學按照客服要求通過發(fā)小額紅包多次轉賬共計5960元,后越想越不對勁,立即報警。
02
虛擬交易詐騙
7月4日晚,張同學收到網友有償代打游戲的邀請,于是在對方引導下在某交易平臺掛鏈接兼職做游戲代練。不久就收到網友發(fā)來的消息,對方表示已拍下該服務,并發(fā)來付款成功的截圖,但張同學的賬戶始終未顯示到賬,于是聯(lián)系APP“客服”,“客服”以交易異常為由要求雙方在QQ上繳納保證金,張同學按照要求支付5000元。之后“客服”又要求張同學購買天貓電子卡,并發(fā)送二維碼讓其轉賬,張同學懷疑被騙,立即報警。
03
游戲詐騙
6月27日,張同學在家中使用家長手機玩游戲時,添加了一個陌生游戲好友。對方稱其是游戲主播可以送絕版武器。張同學心動,遂按照對方指示登錄對方提供的QQ賬號,并使用此QQ號進行溝通。在溝通中,對方先后引導張同學登錄家長微信、告知家長銀行賬戶、驗證碼等信息,使用該銀行卡付款,騙得張同學家長銀行卡上14300元。張同學家長直到看到銀行消費短信提醒,才發(fā)現(xiàn)被騙。
04
冒充公檢法詐騙
7月8日晚,王同學在家用其奶奶的手機刷視頻時,看到評論區(qū)可以添加明星的微信,添加后被拉進一個微信群。不久收到一自稱是警察的陌生電話,對方以王同學泄露明星信息為由,需要其配合調查,不然將其父母及家人全部抓去坐牢,在此期間不能告訴家人也不能跟家人接觸等言語進行威脅、恐嚇,王同學信以為真,在家中房間單獨呆了一個多小時,在對方的誘導下,修改了其奶奶的微信支付密碼,再掃描對方提供的二維碼進行微信轉賬,共計被騙15000元。
05
追星詐騙
羅同學是某明星的粉絲,經常在快手上刷明星相關視頻。有網友通過快手聯(lián)系其加入明星粉絲群,以“加群需要入群費”為由,誘騙其拿家長手機開啟屏幕共享功能,隨后通過快手視頻通話遠程指導其操作手機,獲取家長的手機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待家長發(fā)現(xiàn)時,銀行卡內的20000余元已經被轉走。
檢察官提示
家長需注意強化監(jiān)護責任:
1.合理安排孩子假期上網時間,密切關注孩子的網絡活動,加強對孩子的反詐安全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安全意識。
2.妥善保管手機及支付賬戶,切勿向孩子透露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密碼信息,建議關閉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孩子在不知情或被詐騙情況下進行轉賬操作。
3.在自己及孩子的手機上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實名注冊后開啟來電預警、短信預警和定時APP自檢等功能,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防范能力。
學生需注意提高防騙意識:
1.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輕易相信高額返利、明星互動、低價代充值、送道具送裝備等誘惑,絕不向陌生人透露支付密碼、短信驗證碼,也不要開啟屏幕共享或下載不明軟件。
2.在網上遇到“賬號凍結”“涉嫌違法”等恐嚇時不要慌張,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不會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辦案,凡是要求轉賬、匯款或者提供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敏感信息的,都是詐騙!
3.一旦遭遇網絡詐騙、敲詐勒索、隱私泄露等侵害,不要沉默,立即告知家長,保存好證據(jù)(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網址鏈接、截圖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
供稿:第一檢察部 林洋
責編:李楗
審核:曹立雄、陳晨
監(jiān)制:陳春生、林承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