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第一天,不僅正好是星期一,同時也是農歷的七月初十日。在南方,這一天很重要,因為是中元節(jié)的序幕,其中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接老客”了。
所謂接老客,就是接先人回家過節(jié)。老客,是對已故祖先的尊稱,而“接”這個動作,滿含著子孫后代的敬意與思念。
一般都是在七月初十傍晚,暮色漸濃,在湖南等地,家家戶戶的男人們手持香火,來到村口的路口,那里早已擺好準備妥當的紙錢與鞭炮。
當祖先被迎回家中,堂屋內的神龕前,一張供桌早已布置好。桌上擺滿了豐盛的祭品,熱氣騰騰的飯菜、香氣四溢的茶水、香醇的美酒,還有當季新鮮的水果和點心。從七月十一開始,一日三餐的“供飯”儀式,成為了家中最重要的事。
每餐開飯前,家人都要先將飯菜整齊擺放在供桌上,斟滿酒,再點上香,全家老小依次對著供桌行禮,口中默默念叨著家中的近況,祈求祖先保佑。
供飯時,晚輩們還要注意言行舉止,不可大聲喧嘩、衣衫不整,因為在他們心中,祖先正坐在桌前,與家人一同用餐。
說到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的習俗,老輩人常說“七月中元節(jié),4人不上墳”,說的是有四類人是不適合去上墳,或者是參與祭祖的。這看似“忌諱”的規(guī)矩背后,不是迷信,而是老輩人對特殊人群的保護。
第一類不上墳的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
農村里有句俗語叫“七十不上墳,八十不掃墓”,為啥不讓老人去?不是嫌老人“不吉利”,而是心疼他們。
70歲以上的老人,身體大多不如從前,行動不便,眼力也差。上墳的路多在郊外、山上,有的還得走田埂、爬陡坡,萬一摔跤磕碰,后果不堪設想。
更重要的是,中元節(jié)祭祖本是緬懷親人,老人對逝去的親友感情更深,到了墳前,觸景生情,很容易引發(fā)悲傷情緒,進而誘發(fā)高血壓、心臟病等老毛病。
老輩人說“不讓老人上墳”,是怕他們受累、傷心,倒不如讓晚輩代勞,把對先人的思念帶到,既盡了孝,也護了老人的周全。
第二類不上墳的是孕婦。
這規(guī)矩里滿是對母嬰的呵護。孕婦身體特殊,行動不便,上墳路上的顛簸、勞累,可能影響胎兒穩(wěn)定。
更關鍵的是,上墳時要燒紙錢、點香燭,煙霧繚繞,其中的煙塵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不利;且墳地多在僻靜處,環(huán)境相對陰冷,孕婦長時間待在那里,容易著涼。
老輩人雖不懂“健康科學”,卻用“不讓孕婦上墳”的規(guī)矩,悄悄護住了肚子里的小生命——畢竟,對先人最好的告慰,莫過于家族后代平安康健,孕婦安心養(yǎng)胎,便是對家族未來的守護。另外還有大病初愈,身體弱的人也不適合去上墳。
第三類是嬰幼兒。
嬰幼兒年紀小,免疫力差,墳地周圍草木多,蚊蟲也多,容易被叮咬生病;且祭祀時的嘈雜聲,燃放的鞭炮等,都可能讓孩子受驚哭鬧。
更重要的是,嬰幼兒對“生死”沒有概念,帶他們去墳地,既無法理解祭祖的意義,反而可能因環(huán)境陌生、氣氛肅穆而害怕。
老輩人覺得,孩子的世界該是純粹歡樂的,不必過早接觸悲傷的場景,不如讓他們在家中待著,由長輩把對先人的思念傳遞下去,這份“保護”,藏著對孩童純真的珍視。
第四類是女婿。這規(guī)矩看似“生分”,實則是對“家庭邊界”的尊重。
在傳統(tǒng)觀念里,女婿是“外姓人”,祭祖多是“自家人”的事——女兒雖嫁出去,但血脈與娘家相連,可隨夫家祭祖,也可回娘家祭祖;而女婿的祭祖責任,更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
若女婿冒然去岳父母家的祖墳上墳,一來可能讓岳父家的族人覺得“越界”,二來也可能讓女婿自己的家人心里不是滋味——自家的祖墳還等著他去祭拜,怎能先去岳家?
老輩人說“女婿不上墳”,不是不認可女婿,而是怕打亂兩家的祭祖秩序,避免不必要的尷尬,這份“分寸”,是對兩個家庭的尊重。
如今,隨著時代變遷,有些地方的規(guī)矩已慢慢簡化,比如身體硬朗的老人,也會在晚輩攙扶下去上墳;通情達理的家庭,也會讓女婿一起參與祭祖。但如果當地有這樣的習俗,還是要盡量遵守,這個也叫“入鄉(xiāng)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