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馬云在公開場合提出房產將喪失稀缺性,轉為尋常商品的觀點,當時引發(fā)廣泛爭議。那時房價正處于高位,多數人視其為投資首選。
2025年,市場格局已悄然演變,供給過剩與需求疲軟交織,房價走勢呈現明顯分化。這番預言雖未全面兌現,卻在某些層面映照現實,尤其在非核心區(qū)域,房產價值回歸理性成為主流趨勢。
回顧馬云言論的語境,2017年房地產市場正值高峰期,全國房價平均水平持續(xù)攀升,投資熱情高漲。
他的判斷基于人口結構變化與供給飽和預期,指出房產將不再是財富快速增值工具。
八年過去,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5%,銷售額微跌1.1%,庫存壓力持續(xù)積累。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待售面積已達歷史高位兩倍以上,整體市場進入調整周期。
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房價相對堅挺,受益于政策支持與資源集中。2025年上半年,北京五環(huán)外松綁限購后,成交量小幅回升,平均房價環(huán)比微漲1.3%。
上海外環(huán)外類似舉措,成年單身人士購房視作家庭,公積金貸款上限提升,刺激部分剛需入市。這些城市教育、醫(yī)療與就業(yè)資源集聚,形成需求支撐,房價下行空間有限。
相比之下,三四線城市房價承壓明顯。2025年上半年,三四線庫存去化周期延長至18個月,部分區(qū)域開發(fā)商面臨流動性考驗。
典型如東北某些城市,房價已跌至低位,個別房產成交價僅兩三萬元一套。整體看,全國70城房價指數顯示,三四線同比跌幅達4.59%,環(huán)比持續(xù)下行。這種分化源于人口外流與經濟活力不足,投資需求銳減。
市場調整的深層原因在于供需失衡。過去幾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2025年上半年住宅投資下降10.9%,新開工面積減少近20%。
同時,居民收入增速趨緩,就業(yè)競爭加劇,購房預算收縮。即便房貸利率下調,心理預期仍未快速扭轉,許多潛在買家選擇觀望,導致成交低迷。
政策層面,2025年上半年已出臺多項措施穩(wěn)市。約170地市發(fā)布超340條房地產政策,包括發(fā)放補貼、降低首付比例與減稅二手交易。這些舉措旨在消化庫存,提振信心。央行多次降息,房貸成本降低,為下半年市場回暖奠基。
進入下半年,房地產市場或迎來關鍵節(jié)點?;葑u評級預測,2025年全年新建住宅銷售面積減少5%,平均售價下降2%,但下半年政策效應可能放大。地方政府化債與房地產企穩(wěn)將夯實經濟基礎,若需求端政策持續(xù)發(fā)力,核心城市房價有望止跌趨穩(wěn)。
開發(fā)商資金鏈面臨考驗。2025年房企到期債務超5000億元,第三季度高峰期近1600億元。銷售疲軟下,民營房企或加大打折促銷,以價換量成為常態(tài)。國家推動閑置土地處置,覆蓋9萬公頃,旨在緩解供給壓力。
購房心態(tài)轉變是另一變量。過去搶購盛行,如今觀望為主。一旦價格觸底信號顯現,買家可能集中入市,形成短期反彈。這種結構性行情預計在核心城市顯現,非核心區(qū)繼續(xù)調整。整體神話破滅,房產轉為實用商品,正如馬云所言。
經濟環(huán)境影響深遠。2025年上半年GDP增長5.3%,但房地產拖累明顯。下半年若中美貿易摩擦緩和,制造業(yè)采用新技術提升,家庭消費穩(wěn)定增長,或間接支撐樓市。
風險猶存。標普全球分析,中國房地產可能觸底,但基于二手房成交增長的假設,下半年總成交額或持平17萬億元。二手房占比升高,達76%,新房市場收縮。
人口因素加劇挑戰(zhàn)。2025年社保斷繳人數超4200萬,青年群體主動斷繳率升8.6%。出生率下降,未來新房需求比2017年峰值低75%,房價長期承壓。
馬云預言的核心在于趨勢判斷,而非精確價格。2025年下半年,若政策激進與信心回暖,市場分化調整將成復合狀態(tài)。核心區(qū)剛需窗口期有限,非核心持房者出手機會漸少。投資時代結束,買房邏輯轉向實際需求。
展望長遠,中國房地產從增長引擎轉為穩(wěn)定器。創(chuàng)新與內需培育逐步主導,房產價值集中在重點城市。2025年下半年變化,或定調未來格局,印證理性回歸的必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