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7日,一架從美國加州直飛廣州的航班上,坐著一位華人老者。他衣著樸素、神情平靜,看上去毫不起眼,很難讓人將他與“大人物”聯(lián)系起來。但他確實是這趟航班中最具“份量”的人。
起飛前,老者向國內發(fā)送了一條簡短信息,告知自己已如期啟程。
收到消息后,國內相關人員心領神會。約一小時后,待航班確認飛離美國國境,中山大學突然官方宣布:世界頂級數(shù)學家張益唐,已全職加盟中大!
是的,那位航班上的老人,正是張益唐。
原本一次普通的歸國行程,之所以如此謹慎,原因在于部分美國勢力對華人學者發(fā)起的所謂“獵巫行動”。
“獵巫”一詞源自中世紀歐洲。當時一旦發(fā)生糧食歉收、瘟疫或干旱等無法解釋的災難,教會便將其歸咎于“女巫”,指控她們施展黑魔法制造災禍,并以火刑處決她們,宣稱唯有如此災難才會停止。
如今美國也有一些人套用這種思維,無端指責華人科學家是“潛伏的間諜”,竊取技術機密助中國發(fā)展高科技。
受此懷疑的華人學者,輕則研究經費被切斷,重則遭起訴入獄。
最嚴重的一次甚至牽連到美國本土科學家——猶太裔學者利伯(Charles Lieber)就因曾來華進行學術交流,被扣上“叛徒”的帽子,不僅鋃鐺入獄數(shù)月,出獄后還失去了哈佛大學的教職。
如此緊張的氛圍,使得中山大學與張益唐不得不格外謹慎,一切力求低調。
直到飛機降落在廣州白云機場,見到前來接待的海關人員,張益唐才徹底放松下來。他說,那一刻,他幾乎落淚。
一半是感動于祖國對他的重視,一半是感慨闊別四十載,終于葉落歸根。
網絡上有聲音批評張益唐,說他70歲才回國,不過是養(yǎng)老罷了,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美國,老了才想到祖國。
更有網友翻出所謂“黑料”,稱他當年拿著北大的公費出國留學,卻拒絕回國,是“典型的兩面人”。還有傳言說,他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卻放話“即使刷盤子也不回國”。
俗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些傳言是真是假,相信大家在真正了解張益唐的經歷之后,自會有公正的判斷。
1985年,經北大校長推薦,張益唐獲得公派留學機會。那個年代的公費留學,聽來光鮮,實則艱辛——除了學費之外,生活費需自行籌措。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教授月薪僅1000元左右,而美國一個普通中產年收入可達4萬美元。張益唐要想在美國活下去,打零工是必然選擇。最窘迫時,他和妻子甚至被房東趕出出租屋,不得不在北大同學的車里過夜。
生活不易,學業(yè)也遭遇挫折?;蛞騻€性不合,或因地域隔閡,他與來自中國臺灣的導師莫宗堅矛盾漸深。導師延長了他的畢業(yè)時間,即便畢業(yè)后也未給他寫推薦信,導致張益唐無法在大學謀得教職,一度只能在快餐店打工。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段經歷已被不少自媒體添油加醋、加工渲染。
他與導師關系不佳是事實,但當時找不到工作也不能全歸咎于導師——蘇聯(lián)解體后,大批優(yōu)秀的蘇聯(lián)數(shù)學家涌入美國,他們學術水平高超,迅速成為各高校爭搶的對象。人才市場競爭激烈,華人學者機會因此大幅減少。
為強化傳奇色彩,一些自媒體還夸大他在快餐店的經歷,宣稱他送外賣時頓悟數(shù)學公式、會立刻停車在紙袋上演算,或稱他在打掃時巧遇華爾街精英、受托解決數(shù)學難題……這些情節(jié)跌宕猶如電影,但現(xiàn)實往往更為平淡。
實際上,張益唐在快餐店擔任的是會計職位,屬于白領工作。他曾表示,這份工作較為清閑,使他有時間“摸魚”研究數(shù)學——否則也不可能一做就是七年。
有人問他,既然這么難,為何不回國?
他回答:“不成名,回去也一樣難?!?/p>
張益人生的轉折出現(xiàn)在1999年。一位北大同學推薦他進入一所普通大學擔任講師,他終于獲得了安定的研究環(huán)境。
此后十多年,他除了教書,每天回家便是聽古典音樂、思考數(shù)學問題,生活簡單甚至枯燥。
直到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望著院中漫步的梅花鹿,他仿佛被一道閃電擊中,瞬間想通了困擾自己多年的難題?;厝ズ螅麏^筆疾書,完成了那篇轟動世界的關于孿生素數(shù)猜想的論文。
一舉成名后,張益唐與國內的聯(lián)絡日益頻繁,經?;貒v學,兼任多家研究機構的職務,回國發(fā)展的心愿也一年比一年強烈。
你可以說他70歲回國是養(yǎng)老,但別忘了,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在58歲時取得的。而且近年來他仍在攻克另一道世界難題,并已取得階段性突破。他是公認的大器晚成、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數(shù)學家。
對于這樣的人,年齡難道是問題嗎?或許越年長,越有突破的可能。
況且,誰沒有一份“衣錦還鄉(xiāng)”的情結?兩千多年前,項羽就曾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這一點,張益唐并不諱言。他曾以杜甫詩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來形容自己的心境。
暮年成名、葉落歸根,本是人之常情。
對于那些愿以自己的學識為祖國貢獻力量、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人,無論何時歸來,我們都應敞開懷抱、誠摯歡迎。科學追求的是真理,不是道德完美;這世間沒有完人,以私德否定一個人的全部貢獻,并無意義。
歸來,即是最大的誠意;貢獻,不分早晚。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能吸引人才歸來、讓智慧有所歸依,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作者:9527
參考資料:
《數(shù)學家張益唐:論文已發(fā)表,我并沒有推翻黎曼假設》中國企業(yè)家雜志
《張益唐:一個古典的人和他的古典式努力》上觀新聞
《賽百味打工七年,這是一個數(shù)學教授的簡歷》差評
《喜歡杜甫的數(shù)學家張益唐,終于“暮年詩賦動江關”》中國青年報
《華人數(shù)學家張益唐談回國原因:美國政治氛圍太差,很多人都已經回來了》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