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843年8月的凡爾登城堡,氣氛緊張得能擰出水來——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洛泰爾、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正圍著一張攤開的地圖“討價還價”,活像家里老人剛去世,幾個后輩爭著分家產。地圖上用彩線畫得密密麻麻,剛寫好字的羊皮紙還帶著墨味兒,上面記著的,卻是歐洲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分家”。等三人終于在條約上蓋了章,查理曼辛辛苦苦攢下的大帝國,就這么被拆成了三塊,歐洲的政治版圖直接被“重畫”了一遍。
其實這“分家”的種子,三十年前就埋下了。814年查理曼一去世,他留下的大帝國就成了個“不好管的巨人”——地盤太大,事兒太多,誰接手都頭疼。他兒子虔誠者路易想把帝國攥在手里,可架不住幾個兒子天天鬧著要權力,貴族們也趁機拉幫結派,把國家拆得七零八落。840年路易一死,哥仨直接撕破臉打了起來:老大洛泰爾拿著“皇帝”頭銜,非要把整個帝國都歸自己;老二路易和老三查理哪肯答應,倆人在豐特努瓦結成同盟,聯(lián)手跟大哥對著干。打了一年仗,三方都打累了,這才不情不愿地坐到談判桌前,準備好好“聊聊”怎么分地盤。
說起來,這仨人在凡爾登的“分家方案”,倒還真有點“地理智慧”。他們沒傻乎乎地按以前的行省瞎分,而是琢磨著語言、民族,還有山川河流這些“天然界限”來劃。老大洛泰爾保住了“皇帝”的虛名,分到了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這片地從北海一直延伸到意大利,既占著帝國老都城亞琛,又握著羅馬這座圣城,看著特風光。老二日耳曼人路易分走了萊茵河東邊的“東法蘭克王國”,老三禿頭查理則拿到了西邊的“西法蘭克王國”。表面上看,哥仨分的挺公平,可誰也沒料到,這劃分給后來一千年的歐洲埋下了“火藥桶”——中法蘭克王國地盤是長條形的,既沒統(tǒng)一的語言,也沒連貫的地理屏障,成了老二和老三日后搶來搶去的“香餑餑”。
這凡爾登條約的影響,可比當時的人想的大多了。以前還沒那么明顯的拉丁語和日耳曼語分界線,就這么被“固定”了下來;說羅曼語的人和說日耳曼語的人,文化差異越來越大,慢慢成了兩撥人。后來,西法蘭克王國變成了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成了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而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被拆成了洛林、勃艮第這些小塊地盤——這些地方從此成了法國和德國的“必爭之地”,倆國為了搶這些地,打了不知道多少仗。查理曼當年想讓歐洲統(tǒng)一的夢想,徹底碎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貴族占山為王、各自為政的局面。
說到底,凡爾登條約就是歐洲歷史的一個“大轉折點”。它讓加洛林帝國想統(tǒng)一西歐的“實驗”徹底失敗,也讓歐洲從此進入了“封建分裂時代”。帝國一拆,地方貴族的權力越來越大,以前查理曼搞的“采邑制”也徹底定了型,連教皇都趁機搶了不少世俗權力。就這么一張用墨水畫滿線條的條約,不光改了中世紀歐洲的地圖,還為后來現(xiàn)代歐洲的“民族國家”打了個底子——誰能想到,當年三個皇孫為了分家產鬧出來的事,居然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命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