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在時光的長河中,每一份報紙都是歷史的注腳。1980年創(chuàng)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報》,已經和云嶺大地共同走過了45個春秋。走進云南省圖書館,翻開那些泛黃的老報紙,塵封在字里行間的過去,記錄下的是云嶺大地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是城市變遷的滄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歲月流轉,陪伴了幾代讀者成長的《春城晚報》,也從“紙上”發(fā)展到了“線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報”和“開屏新聞”雙品牌的驅動之下,成為了云南媒體類型最齊全的媒體之一。
歷史的光輝照亮了現(xiàn)在,時代的脈搏引領著我們繼續(xù)創(chuàng)造未來。讓我們一起坐上“開屏時光機”回到過去,用那些定格在舊報紙上的瞬間和正在發(fā)生的當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時代的脈動與社會的變化,在過去、現(xiàn)在甚至是未來之間穿梭,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對話。
“每艘船上數十名劃手木槳齊飛、水花四濺……”1985年8月13日的《春城晚報》上刊登的《白族龍船溯千古》的文章,介紹了大理海東地區(qū)白族火把節(jié)賽龍船的習俗。當年賽龍舟的“傳統(tǒng)強隊”海島鄉(xiāng)龍舟隊甚至還參加了全國龍舟賽。
40年過去,這項流傳了千年的習俗正以嶄新姿態(tài),向世界分享大理“四季戶外運動之城”的魅力。今年5月30日至5月31日期間舉行的2025大理洱海龍舟公開賽上,來自河南、江蘇、江西、廣西等省份的12支龍舟隊和云南省的20支龍舟隊在西洱河上乘風破浪,熱血競逐,平均年齡50多歲的大理市挖色鎮(zhèn)龍舟隊也參與其中。大理人以龍舟為載體,一代接一代地傳承著關于生態(tài)、文化與城市發(fā)展的雙向奔赴。
2025龍舟賽風景 開屏新聞記者 楊維琦 攝
學者回憶:大理龍船賽與火把節(jié)、耍海會有關
“大理早就有這樣的比賽了!以前叫龍船賽?!痹诘胤轿氖费芯空邚垔^興珍藏的《大理海東風物志》中,記述著一段關于白族龍舟競渡的集體記憶——龍船賽,這項與火把節(jié)、八月八耍海盛會等節(jié)慶緊密相連的古老習俗,早已超越單純競技,成為鐫刻在白族血脈中的文化密碼。
學者張奮興出的書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張奮興告訴記者,“龍船賽據說起源于南詔國時期,火燒松明樓,民間自發(fā)組織去救火?!边@個傳說也是大理火把節(jié)的習俗來源。當地火把節(jié)一般都是白族、彝族在過,每到過節(jié)時候,民眾會自發(fā)在村口扎大火把,抬著裝飾有五彩升斗的小火把去田間驅蟲,去當地的“海子”(其實是湖)上舉行一系列祭奠柏潔夫人的儀式,婦女會把指甲染紅,以模仿稱頌柏潔夫人在火堆中扒找丈夫遺體的勇敢。
海東鎮(zhèn)宣傳辦供圖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相輔相成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橐幌盗写笮偷拿袼谆顒?,龍舟賽作為其中一環(huán),也是大眾喜愛的體育活動,尤其是海東一帶的村民,男女老少、年輕人都廣泛參與進來。在后來當地政府的主動鼓勵下,更有了文旅性質的加持,為這些民俗的保留和發(fā)揚提供了土壤。
海東鎮(zhèn)宣傳辦供圖
舊時“龍船賽”:賽集眾智、講究多
“那時候我們叫龍船賽,一般認為‘舟’小而‘船’大。舊時一艘龍船的編制,人數很多?!睆垔^興回憶,那時每船設13排橈手席位,單排最多可容8人,僅劃槳者就達百人,加上舵手與預備橈手,八艘船集結時,近千名健兒在碧波間揮灑豪情。
學者張奮興出的書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時節(jié)至,海東沿岸上演著嚴謹的“造龍儀式”:漁民們精心挑選船體寬厚、首部沉穩(wěn)的木船,經上岸刮洗、暴曬除濕后,拆去日常勞作的窩棚風帆,轉而描上斑斕彩繪。
用于比賽的船只上面有龍的彩繪圖案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盡管祖上傳下來沿用的船龍骨完整、牢固,但使用前,板材需要重新修復,縫隙也需要填補。經驗老到的老船工,精心修復好每一塊板材,用傳統(tǒng)的麻、米漿、灰等材料填補好每一個縫隙,為龍船賽做好每一道工序。這修補的工夫如果不到家,反而會破壞老船。
漁民在修補用于比賽的船只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要成一艘船,不僅需要彩繪匠人、旗手教習,還需要后勤保障,比如吃飯,就少不了村里擅長做飯的婦女們,也需要年輕力壯的男人,幫著搬工具、抬菜飯,熱鬧非凡。每次活動都會有數百人忙碌,真正演繹著“全民皆兵”的盛況。
船頭插起錦緞彩旗,桅桿懸掛青銅升斗,嗩吶手、鑼鼓手與橈手各就各位,方能成就一艘威風凜凜的“水上蛟龍”。
當鑼鼓震天、嗩吶嘹亮,百槳翻飛激起“千堆雪”,歡呼聲、號子聲與浪濤聲共鳴,構成震撼人心的“水上交響”。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今日“龍舟賽”:變與不變藏在其中
時代的浪潮推動著傳統(tǒng)融合變遷。自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將三月街確立為法定民族節(jié)慶,西洱河新橋至閘門水域便成為龍舟競渡的新舞臺。海東兒女組建的男女龍舟隊在這里續(xù)寫傳奇:金梭島隊屢次折桂,向陽、南村等村落的健兒也不甘人后。
海東鎮(zhèn)宣傳辦供圖
在2025年6月1日活動現(xiàn)場的采訪中,記者遇到一支特殊的龍舟參賽隊伍——大理市挖色鎮(zhèn)龍舟隊,他們年齡構成基本上都是50多歲,頭戴傳統(tǒng)的包頭巾,挖色鎮(zhèn)海印村村民趙成興就是其中一位。
2025龍舟賽上大理挖色鎮(zhèn)龍舟隊的風采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攝
他們不太會表達,但是身上黝黑的皮膚、濃重的口音已經給出答案:世事變化,順應自然節(jié)令生活的人們,因為時代變化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但是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在這片山水土地上生活,利用它、又熱愛它。
隨著一代又一代漁民逐漸遠離歷史舞臺,或許以后再難得見這些“老品種”少數民族居民,這使得一次又一次報道和記錄有了更豐富深厚的意義,在“短平快”的視頻形式中,傳達出的內核是經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百槳翻飛激起“千堆雪” 圖源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用張奮興的話來說,龍舟賽,這項運動早已突破時空桎梏:“看似是速度較量,實則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呈現(xiàn)。橈手們劈波斬浪的英姿,展現(xiàn)著白族兒女直面風浪的勇氣;整齊劃一的槳頻,折射出團隊協(xié)作的智慧;而貫穿始終的禮儀規(guī)范,更彰顯著文明競渡的底蘊。這是我們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寫照?!?/p>
海東鎮(zhèn)宣傳辦供圖
賽場之外:一場全民“抓魚狂歡”
2025大理洱海龍舟公開賽期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可能都不是龍舟賽本身,而是當時由于接連小雨,河中魚兒缺氧,爭先恐后地跳上岸,讓圍觀的游客和群眾都興高采烈地忙不迭加入這場與端午、魚、水、龍舟相關的“全民狂歡”。
觀看海東龍船賽的觀眾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攝
記者到河邊時遇到一年輕小伙,攜一條大魚沿河邊走來走去,得意洋洋讓大家欣賞自己的“戰(zhàn)果”。
那幾天,不少人都“撿”到了大魚,有人說“大魚跳上龍舟那一刻,名次不名次已經不重要了!”
那份快樂不只屬于“釣魚佬”,而是屬于任何一個喜歡邂逅這種生活中的“驚喜盲盒”的人。
觀看2025龍舟賽的觀眾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攝
魚兒越來越多,以至于在龍舟賽之后,尤其是雨后,大理地區(qū)的各種河流邊都“長滿”了人,拿著抄網、魚叉、魚竿的,甚至就徒手地抓魚,演繹了一場撈魚狂歡,仿佛就是一場民間的“開海節(jié)”。
網友評論
記者手記
白族龍船是大理永不停歇的奮進之志
龍舟賽遇上大理,是一場關于生態(tài)、文化與城市發(fā)展的雙向奔赴。如今的洱海賽龍舟,正以嶄新姿態(tài),向世界分享大理“四季戶外運動之城”的魅力。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攝
當龍首高昂的現(xiàn)代競技龍舟劃破水面,西洱河畔傳來陣陣吶喊加油聲,大家共同見證著這項古老運動在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蛻變,人與山水共舞的畫面,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2025龍舟賽風景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攝
從生態(tài)保護到賽事落地,從文化傳承到旅游升級,這場賽事早已超越競技本身。真正永續(xù)的,從來不是勝負本身,而是那股流淌在槳聲燈影里的文化血脈,是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更是永不停歇的奮進之志。
統(tǒng)籌 孫琴霞
開屏新聞記者 馬雯
一審 高偉
責任編輯 呂世成 嚴云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