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河新聞網(wǎng))
轉自:黃河新聞網(wǎng)
黃河新聞網(wǎng)訊(記者牛牧瑤)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黃河流域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9月2日,由太原市文物局、西寧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主辦的“河湟陶韻——青海彩陶藝術文物展”在太原市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通過精美的彩陶展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回望河湟先民對美好生活的描繪與追求,走進青海燦爛輝煌的史前文明。
展廳一角
青海地處我國內(nèi)陸西北腹地,與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并稱為青藏高原。因境內(nèi)有全國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孕育了中華燦爛文明的黃河、長江、瀾滄江都發(fā)源于青海,故又被稱為“江河之源”“中華水塔”。青海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三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敲打石器的鏗鏘之聲。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用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人類彩陶文明史上最華麗、最絢爛的篇章。
漩渦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
青海河湟地區(qū)孕育的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還有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青海特有的宗日文化、卡約文化等,從距今五千多年前完整地延續(xù)了兩千余年,構成了人類史前文化的西部發(fā)祥區(qū)域。特別是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盆”和宗日出土的“舞蹈彩盆”“二人抬物彩盆”堪稱國寶,僅此就為青海在彩陶文明史上贏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漩渦鋸齒紋彩陶壺(半山類型)
本次展覽根據(jù)彩陶演變時間脈絡分為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三個單元,系統(tǒng)梳理了青海彩陶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展出文物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類別,共115件套,絕大多數(shù)來自青海柳灣墓地。1974年至1981年,青海樂都柳灣墓葬遺址完整地發(fā)掘出1730座墓葬,出土的近4萬余件文物中,彩陶就有2萬余件,“裸體人像彩陶壺”“方形彩陶器”“系列蛙紋彩陶壺”“彩陶靴”等更是讓人走進了夢幻般的彩陶仙境。在本次展覽中,變形魚紋彩陶盆、漩渦紋彩陶壺、蛙紋彩陶壺等精品陶器都一一呈現(xiàn)。
“河湟陶韻——青海彩陶藝術文物展”通過對彩陶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掘和展示,回顧和再現(xiàn)河湟地區(qū)先民在構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過程中作出的積極努力和有益探索,展現(xiàn)了中國史前文明所蘊涵的獨特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