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秋夜晚風里,“東和昶1917——寬街文化復合體”的寬街花園內,亮起了金黃色的夜燈。圓桌旁圍坐的觀眾捧起茶盞,線上直播的彈幕里跳著“原來哈爾濱的夜晚可以是這樣的”的驚嘆——上周末晚八時許,“寬街夜話”首期現(xiàn)場,東和昶1917的主理人宋興文和創(chuàng)意城市實驗室的兩名主持人,共同聊起他與老建筑的歲月之約,聊起那些被時光藏起來的城市往事。
走進百年老街“秘境”,
尋找城市間有故事的人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華民族這樣,將家國、生活、禮序,融入一方庭院之中——院落文化,生根在中國人的心境里,成長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精神情結。
談及在東和昶1917的寬街花園中打造寬街夜話這一文化IP的初衷,宋興文坦言,是因為自己有很深的“院子情結”。這種情結,始于每一個和他一樣生于老道外的童年記憶:夏夜里,孩子們搬個竹床在院兒里納涼,鄰居搖著蒲扇嘮著家長里短,連院子里的風里都飄著幾家鄰居燉菜共同的香氣……對從那段記憶走過來的幾代人來說,那是生活中最本真的浪漫——不是繁華街道的霓虹燈,是巷子里的煙火氣,是老建筑里藏著的“活的歷史”。
正因為這種情結,宋興文對哈爾濱的夜晚有了“不一樣的觀察”,在他看來,隨著哈爾濱文旅的火爆,天南海北而來的游客涌向中央大街,讓這條百年老街更加充滿活力與煙火氣。而當夜晚九十點鐘,白天的喧囂散去,月光與金黃色的燈光灑在面包石上,百年老建筑的清水紅磚泛著溫潤的光——這是他眼里的“老街秘境”:“哈爾濱的夜晚有魅力,更有一種魔力,就是此時此刻,是喧囂之后,一座城市的寧靜與沉淀?!?/p>
這同樣是獨屬于哈爾濱的浪漫——因此,在距離中央大街僅60米的寬街花園,宋興文在東和昶1917做一個“寬街夜話”文化IP:選在百年老建筑的庭院里,線下免費圍坐,線上同步直播。“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哈爾濱百年生活方式也是這樣,屬于寬街的故事剛剛開始——不用擠景點,不用趕行程,是大家坐下來聽聽故事,一樣可以觸摸到城市的肌理。”
“夜話”的核心,在宋興文看來,更多是“相遇”:無論是誰,只要擁有有趣的靈魂,是這個城市中有故事的人,都可以被邀請進寬街夜話。大家一起坐下來,在周末的夜晚同頻共振。哪怕是碎片般的喜悅和記憶,多年后想起來,依然會記得:哦,那年秋天很難忘,在東和昶的院子里,在老建筑的懷抱里。
不想做“獨行者”,
老建筑活化并不是“小眾命題”
關于寬街夜話的首期選題,宋興文想了很久。不選“宏大的文化命題”,不一定是多么“有名的嘉賓”——他迫切想把自己和東和昶1917的相遇,分享給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我不想成為一個獨行者?!彼f,“老建筑活化從來不是某個人的‘拯救’,是每一個愿意為它‘停住腳步’的人,都可以接住的命題?!?/p>
宋興文回憶起自己和東和昶的緣分:從前,他很少注意到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后來因為每天去做核酸檢測,他才注意到檢測點旁的這棟樓:被一層黃色涂料蒙著,如蒙塵的史書,卻讓他“莫名心動”。當時,小樓里住了十幾戶人家。不到一年時間,宋興文先后租下3戶老屋。當宋興文試圖聯(lián)動整棟樓活化,想說動其他住戶,被一口回絕。
2023年11月,專業(yè)機構一紙鑒定的D級危房,讓先期已經投入大量資金的宋興文,一時間陷入兩難,卻也為他帶來轉機——幾個月后,其他業(yè)戶與他陸續(xù)達成協(xié)議。盡管成本要翻數(shù)倍,宋興文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引用專業(yè)團隊,僅不到兩個月時間,將D級危房加速解危為B級。
那兩個月,他成了工地的“泥人”:天天泡在腳手架間,在工人們從墻縫間抖出的1917年塵土中,展開一場又一場空間想象的頭腦風暴。這座包括14戶老屋在內、總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的老建筑,給了一直以來“內心蠢蠢欲動”的宋興文相當大的發(fā)揮空間,也讓他“把從前的遺憾與嘗試,盡可能發(fā)揮出來”。
在夜話分享中,宋興文回望那段過去——東和昶1917,“其實是隨著老建筑的拯救與修繕,一點點‘生長’出來的”。
在寬街夜話中重新打開自己“從興趣到堅持”的心路歷程,是因為在哈爾濱文旅爆火的當下,包括黃房子、巴洛克,在宋興文看來,都是因為老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這種價值,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需要更多人“穿越時光隧道”,去挖掘更多歷史,去喚醒。宋興文希望喚起更多共通,同時他認為,老建筑活化,不一定要以收藏很多文物、老物件和古董為前提。“只要尊重老建筑的歷史風貌與格局,在不破壞的基礎上,發(fā)揮聰明才智和審美優(yōu)勢,把喜歡的內容裝填進去,這并不沖突,而是在新的時代,煥發(fā)老建筑更多生機?!?/p>
用“夜話”讓老建筑發(fā)聲,
融合文化內涵與藝術氣息
在宋興文看來,老建筑不是裝著老物件的“標本盒”,他希望東和昶既保有百年老建筑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有“當下的呼吸”。在東和昶1917的文化復合體打造中,不止“修繕一座舊樓”,而是要為這座老建筑注入新的藝術肌理。這種“肌理”,藏在10個融合業(yè)態(tài)的“巧思”里,藏在“歷史與當代的對話”中,如今也藏在寬街夜話的“沉浸式體驗感”里。
在夜話分享中,他提到了最近完成兩場公益藝術展的門洞畫廊。在他研究百年老建筑的過程里,他認為門洞并不是普通的建筑通道,而是哈爾濱百年“中西交融”的空間密碼。修繕時,他特意保留了東和昶門洞的原始格局,將這個通往東和昶庭院內的通道打造成開放式人文藝術小展空間,“這并不是懷舊,是要告訴市民和游客,這個門洞本身就是老建筑‘活’的證據?!?/p>
現(xiàn)在,他把門洞變成了本土藝術的“展示臺”。首展選了哈爾濱兩位青年藝術家的先鋒藝術作品,第二次藝術展的作者是孤獨癥等特殊群體的畫作。打破高雅藝術的“距離感”,他希望把藝術融入老建筑的“骨骼”里。在東和昶,這就是藝術,不是掛在美術館里的,是“生長”在老建筑里的。
現(xiàn)在,宋興文希望將寬街夜話打造成東和昶1917的文化IP,為的是“讓老建筑的發(fā)聲,更加主動一些”。“夜話是‘引子’,是要讓大家在這里停下腳步,坐下來,聽一聽故事,摸一摸門洞老建筑的墻……和老建筑的生命力產生心靈交互?!彼f,這是關于老建筑的“當代話”,也是哈爾濱的“新故事”。
首期寬街夜話結束時,已過晚上十點鐘。寬街花園里的燈光更暖了。有人在門洞畫廊中留連,有人在寬街花園里聽音樂……
每個人
帶著自己的故事
在這棟老建筑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實習生 佟波 記者:王坤/文/攝/視頻
編輯:劉奕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