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可愛的讀者們帶來更多專業(yè)實用信息,我們與麗莎法律進行合作,會定期在每周為大家推出有關英國的深度政策解讀和法律資訊,帶您“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一直是英國核心的“軟競爭力”,在倫敦,你可以找到不少小眾的珠寶品牌,他們大多數(shù)都極具調(diào)性,與傳統(tǒng)的珠寶品牌區(qū)隔開來。
但也有不少珠寶品牌在這里成長,從默默無名的小品牌,慢慢成為市場里的黑馬。
而在過去幾年里,一位名叫Vashi Dominguez的西班牙裔商人,成功在倫敦打造了一個新的珠寶品牌,并且以他的名字Vashi為品牌,在英國狂攬超過1.7億英鎊的資金。
看似成功的珠寶帝國背后,創(chuàng)始人已經(jīng)“人間蒸發(fā)”,投資人已是“血本無歸”,制造了英國史上最大的“鉆石騙局”。更讓人震驚的是,至今無論是英國警方還是金融監(jiān)管機構,都沒有對他展開實質(zhì)性調(diào)查。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場騙局的背后,普通投資者能從中學到哪些法律經(jīng)驗?
從“鉆石王子”到“龐氏幻影”
Vashi Dominguez最早是以“為富豪提供鉆石定制服務”而聞名的。他不僅與明星同臺亮相,還曾拿著一顆號稱價值500萬英鎊的水晶蛋登上電視節(jié)目,聲稱這是他為加拿大一位億萬富翁代賣的收藏。
2017年,他更是搖身一變,從幕后鉆石供應商轉型為“高街奢侈品牌”。他的門店開在倫敦、伯明翰和曼徹斯特,主打“顧客可以現(xiàn)場參與設計、觀看珠寶制作”的新體驗。
投資人看到的是一個有潛力顛覆珠寶行業(yè)的模式:高端、互動、透明、直銷……聽起來像是“珠寶界的蘋果”。
于是,一個個知名投資人紛至沓來,慷慨解囊:
John Caudwell——手機零售巨頭Phones4U的創(chuàng)始人;
Clive Schlee——曾任Pret A Manger的CEO;
Mark Schneider——GB News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他們相信,自己投下的不是錢,而是一顆閃耀的珠寶行業(yè)“明日之鉆”。
“舞臺劇”式的騙局
Vashi在倫敦的門店就位于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門店于2021年開業(yè),這是Vashi吸引投資人的重要場所。
畢竟,考文特花園可是寸土寸金,并且這里藝術氛圍濃厚,更適于Vashi在這里打造品牌。Vashi Dominguez當然也是深諳此道。
他在這里可是花了重金,店面內(nèi)不僅裝修奢華,一張沙發(fā)就價值8,000英鎊,店內(nèi)配備大型互動屏幕。總之,怎么顯貴怎么來。
然而,好景不長,當光鮮亮麗的外表褪去后,每天大概僅會有幾個人進入門店,以這樣的銷售規(guī)模,不僅無法支撐門店的運營,還會讓投資人失去信心。
于是,Vashi想到一個好辦法,讓員工裝作很忙的樣子:
有時店員要假扮顧客,走進店鋪裝作在選購鉆石,營造熱鬧氛圍;
有時店員則被要求坐在工作臺上,假裝打磨寶石。
這樣一來,就能逃過投資人“法眼”,讓他們以為品牌仍在獲利,進一步追加投資,或拉入新的投資人入伙。
更離譜的是,作為商品核心的鉆石,Vashi也在動手腳。正常情況下,每顆鉆石都會有GIA編號(國際權威的鑒定標識),記錄重量、切工、凈度等信息。但公司卻把編號磨掉,用低品質(zhì)鉆石冒充高品質(zhì),甚至以小鉆石充當顧客訂購的大鉆石。
最終,連賬面數(shù)據(jù)也被徹底偽造。2021年,公司對外宣稱銷售額超過1億英鎊,但內(nèi)部真實數(shù)據(jù)只有500萬英鎊。這意味著投資人看到的,是被放大20倍的幻象。
財報上的簽字會計師后來聲稱自己“不知道數(shù)據(jù)是假的”,而這家“價值上億”的公司的會計師并非什么高級會計師事務所,而是一家來自倫敦東部伊爾福德高街上的小會計行。
泡沫破滅前的狂歡:1.57億鎊鉆石最后只值10萬
當然,Vashi知道這些泡沫早晚會破裂,但他本人仍舊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公司為他提供了一輛包括蘭博基尼在內(nèi)的多輛豪車,在倫敦市中心梅菲爾等地幾套公寓的租金。
這些錢都是來自公司的,Vashi正在揮霍投資人的錢,這是他最后的狂歡。
2023年4月,Vashi公司資金鏈徹底斷裂。投資人一度以為,至少還有“庫存鉆石”可以保底。畢竟,官方估值顯示,這些庫存價值1.57億英鎊。
可當獨立專家接手清點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所有鉆石加起來,實際價值只有10萬英鎊。這根本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差價,就像期待打開一個金庫,卻只見到幾枚玻璃珠。
最終,公司破產(chǎn)清算,留下1.7億英鎊債務。其中,光投資人的損失就超過1億英鎊。
主角消失,監(jiān)管缺位
就在清算令下達當天,Vashi登上飛機飛往迪拜,從此杳無音訊。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涉及數(shù)以億計的騙局,英國警方和嚴重欺詐辦公室(SFO)卻均未展開調(diào)查。
SFO的回應是:案件“不夠復雜”。而警方則稱,尚未接到正式轉介。
換句話說,在投資人眼中,這簡直是“完美犯罪”:數(shù)億資金憑空蒸發(fā),嫌疑人消失無蹤,而監(jiān)管和司法機關互相推諉。
投資人只能眼睜睜看著錢打了水漂,卻找不到任何追責渠道。
投資人還可能追索投資嗎?
這起案件不僅僅是個“商業(yè)八卦”,對于廣大投資人來說也是具有深刻的法律警示意義。
1.虛假陳述(Misrepresentation)
法律上,若一方在簽訂合同時,故意提供虛假的重要信息,使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而作出投資決定,就構成虛假陳述。
在Vashi案中,虛假的銷售額、虛高的庫存估值,都屬于典型的虛假陳述。投資人本可以據(jù)此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
2.欺詐(Fraud)
英國《2006年欺詐法》(Fraud Act 2006)明確規(guī)定,若通過虛假陳述、濫用地位或隱瞞事實以獲取財產(chǎn),即構成欺詐。
讓員工假扮顧客、篡改鉆石編號、偽造財報,這些行為都涉嫌刑事欺詐。理論上,應由警方或SFO立案偵查,但現(xiàn)實中,執(zhí)法機關往往因“案件復雜度”和“資源有限”而選擇回避。
3.公司治理與審計責任
這起案件里,還有一位不起眼的角色——會計師。他簽署了虛假的賬目,如果會計師在明知數(shù)據(jù)不真實的情況下仍簽字,則可能涉嫌職業(yè)過失,甚至共同欺詐。
但如果確實“不知情”,則主要責任仍落在公司高管身上。
4.投資者保護機制的不足
英國有金融行為監(jiān)管局(FCA)和SFO,但它們只處理部分“金融產(chǎn)品”或“大型經(jīng)濟犯罪”。
像Vashi 這種“私人股權投資”,往往游走在監(jiān)管邊緣,導致風險被放大。這也是FCA和SFO沒有插手的原因。
如果說Vashi騙局是一顆虛假的“幻影鉆石”,麗莎建議您一定要擦亮眼睛再確認投資,以免引起日后的糾紛。
麗莎小結:普通投資者可以學到什么?
故事聽起來遙遠,但類似的騙局并非只存在于上層社會。許多普通人也可能在投資理財、加盟項目、藝術品收藏等場景中遇到類似陷阱。
幾點實用的法律建議:
別只看“光環(huán)”
明星站臺、豪華門店、知名投資人背書,并不能替代你自己的盡職調(diào)查。投資前,要獨立核實財務報表和資產(chǎn)情況。
查證權威文件
像鉆石這樣的特殊商品,都有獨立認證編號。不要輕信商家“自說自話”,最好直接向第三方認證機構核實。
注意合同條款
投資協(xié)議中應明確寫明:資金的具體用途;投資人查賬的權利;一旦發(fā)現(xiàn)虛假陳述,投資人可立即解除合同并追討賠償。
利用法律武器
一旦懷疑被騙,應立即保留證據(jù)(合同、郵件、錄音等),并向警方報案,同時咨詢律師是否能通過民事訴訟追償。
抱團維權
單個投資人力量有限,但集體行動(例如成立投資人聯(lián)盟)往往更容易推動監(jiān)管介入,也能降低訴訟成本。
Vashi Dominguez 的故事告訴我們:珠寶的光芒可以奪目,但也可能只是幻象。這場騙局背后,不僅有一個善于表演的“鉆石王子”,還有一個監(jiān)管漏洞重重的系統(tǒng)。
對普通人來說,最大的啟示是:在投資時,不要被表面的“閃耀”蒙蔽雙眼。真正的安全感,不來自奢華舞臺,而來自法律保障與理性判斷。
當下,無論是鉆石、藝術品還是虛擬貨幣,只要有人宣稱“穩(wěn)賺不賠”“獨一無二”,都值得我們提高警惕。如您需要任何幫助,歡迎隨時咨詢麗莎訴訟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