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大公館)
一眨眼,又到開學季。
準大學生們即將奔赴精心報考的大學。往年,無數高分學霸的終點是清華北大。
但今年情況卻有了變化。
過去兩個月,高考相關新聞頻頻登上熱搜,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
高考學霸們,主動放棄清華北大。
我們身邊一些高分考生,也在艱難權衡中做出了放棄名校的選擇。
招考季結束,回看這些放棄名校的考生志愿,不外乎兩條路:
要么奔向熱門的“高薪行業(yè)”;
要么投向更“穩(wěn)妥”的體制就業(yè)相關院校。
名校光環(huán)正在被重新審視??忌图议L面前的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現實:
就業(yè)前景。
毫不夸張地說,高中剛結束,高考生們就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上岸”的壓力,提前4年便已到來。
01
高薪專業(yè),正在擊敗清北光環(huán)
高考學霸放棄清北的消息,是接二連三的。嚴格來說:
大多數學霸放棄的不是清北, 而是清北的冷門專業(yè)。
7月初,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理科尖子生放棄報考清北的冷門專業(yè),轉而選擇復旦、上海交大等學校的人工智能、金融等專業(yè)。
班主任漆老師在名為“清北團隊合作群”的微信群內發(fā)長文指責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辜負學校百萬投入”。
隨后解散群聊,稱其為教育的失敗。
校方關于培養(yǎng)清北生的獎勵機制,和三名尖子生的未來選擇之間疑似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種矛盾引發(fā)全網關注,最終以校方致歉,教師檢討畫下句點。
幾乎是同一時間,北大護理系考生郭恩惠退學重考清華工科的自述也在互聯網走紅。
2019年就曾考上北大護理系的郭恩惠,只在北大上了一節(jié)護理課,便決定退學重考清華工科。如今他已經是清華電氣工程的大四學生,升入清華研究生等待入學。在他闡述自己退學重考的決定時,不止一次提到:
希望畢業(yè)后能進入互聯網公司,做“高精尖產業(yè)”。
在選名校還是選專業(yè)的糾結上,郭恩惠勸告學弟學妹:“報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是什么”。
填報志愿時放棄清北冷門專業(yè),不是個例。
7月中旬,因學生不服從調劑,北大在湖北招生出現空檔的消息登上熱搜。
除湖北外,今年招生季北京大學在廣東、陜西、云南、內蒙古等地本科提前批的招錄過程中,也出現了空檔情況。
而那些放棄清北光環(huán)的學生,幾乎全部涌向高薪專業(yè)。
據錢塘視頻報道,高考取得677分的考生萬鑫宇,在北大參加強基面試時接到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電話。
報志愿截止的當天,他放棄了北大、復旦、交大等頂尖名校,報考了浙江民辦院校西湖大學。
萬鑫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西湖大學的氛圍很吸引我,我想以后在那里搞科研,研究半導體?!?/p>
根據2024年最新薪酬調研,中國半導體行業(yè)社招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約為34萬元。
網傳,博士+10年經驗者平均年薪可達105萬元。
據杭州綜合頻道報道,北京某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已經通過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但拒絕服從專業(yè)調劑,選擇浙大的人工智能專業(yè)。
該考生放棄北大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專業(yè)是浙大的強勢學科,和我的人生目標很契合,DeepSeek創(chuàng)始人梁文峰也是浙大的?!?/p>
今年夏天,除了工科專業(yè),香港醫(yī)科也是學霸和家長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互聯網上,一則“廣東高考屏蔽生(全省前50名)楊某放棄清北,選擇港大牙科,獲168萬港元獎學金”的消息被瘋狂轉發(fā)。
截至發(fā)稿前,我們并未找到楊同學這條消息的權威信源,關于巨額獎學金的事校方也未發(fā)布官方回應。
不過,高考學霸涌入香港高校確實是近年來的志愿新趨勢。
去年,來自深圳的張靜怡就曾發(fā)表《“拒絕清北選擇港大,我后悔了嗎?”》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平臺引發(fā)廣泛討論。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香港大學的牙醫(yī)學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亞洲第一,本科畢業(yè)后起薪就能達到6萬港幣(約合人民幣5.5萬),三五年后年入百萬是很普遍的現象。
據行業(yè)數據顯示,清北本科畢業(yè)生工作五年后的平均月薪約為2.4萬元人民幣。
在高考學霸批量放棄清北之前,人們對待清北的態(tài)度就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不同于名校崇拜的傳統(tǒng)敘事,近幾年互聯網開始把清北指數稱為行業(yè)晴雨表。關于清北指數最常見,也最驚悚的互聯網標題是:
“清北濃度,是判斷一個行業(yè)走向死亡的標志”。
根據網友們的觀察,如果一個行業(yè)批量涌入清華北大的畢業(yè)生,那么這個行業(yè)就不行了。為了印證清北指數,網友們列舉的實例包括但不限于:
2005年,清北第一就業(yè)意向行業(yè)是外企,隨后外企發(fā)展受限;
2008年,清北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首選是銀行、國企,很快國央企限薪;
2015年,清北畢業(yè)生批量卷入互聯網行業(yè),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泡沫;
2019年,清北畢業(yè)生大批入職國際學校老師,國際學校卻招不到學生了......
無論是學霸批量涌入高薪專業(yè),還是清北指數的出現,都難免會遭到網絡質疑。
雖說“萬般皆下品,唯有工資高”的調侃并不中聽,但現實生活中,比起要讀什么學校、接受何種教育,普通人更希望從大學中得到的確實是:
更好的就業(yè)前景。
02
穩(wěn)定未來,擊敗清北光環(huán)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有人放棄清北冷門專業(yè),也有人志本就不在清北。
河南省高考物理類狀元代易瓚以總分724的成績報考了國防科技大學,后證實該消息為假。
在代億瓚入學報道之前,互聯網上一直流傳著她去國防科技大學的謠言,甚至還補充出她熱愛航天的故事細節(jié)。
網傳的關于國防科技大學的報考優(yōu)勢中,最著名也最誘人的是:
入學即入軍籍,享受軍人待遇。
在校期間學費全免,住宿、服裝、飲食均由國家承擔,每月還發(fā)放生活津貼。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大學本科畢業(yè)生通常會被授予中尉軍銜,碩士學位會被授予上尉軍銜,博士學位會被授予少校軍銜。也就是說:
國防科技大學畢業(yè)生,可以直接享受軍官待遇。
雖說消息河南狀元報考軍校的消息為假,但今年夏天,考軍校的學霸確實不在少數。
山西汾陽考生張世巍高考取得658分的成績,選擇報考陸軍工程大學。
湖北武漢的劉思源高考成績637分,選擇報考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
河南洛陽的趙飛揚以高考成績639分錄為空軍飛行學員,入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聯合培養(yǎng)“雙學籍”飛行學員選拔......
除了軍校,警校也是今年夏天的熱門志愿。
作者山西老家的表弟高考取得了593的成績,他報考的4個志愿全部都是警察學院。
打動表弟一家的,是警察院校網傳“90%的入警率”。
這當然有夸大的成分。目前全國各警校(包括公安大學)已不再包分配,畢業(yè)生若想進入公安局、派出所當警察,必須參加考試,通過各項考核后方可成為警察。
不過,全國公安院校公安專業(yè)應屆畢業(yè)生(含研究生)都可以參加公安聯考。
相比公務員考試,公安聯考的通過率要高很多。
宇宙盡頭是編制的調侃,過去只會出現在本科畢業(yè)和研究生畢業(yè)季的探討之中。但隨著考取編制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表弟媽媽說:
“考編的競爭正在提前?!?/p>
既然都要考編,比起讀四年其他專業(yè),再根據專業(yè)選擇有限的考公崗位,表弟一家都認為,不如一開始就讀一個離編制更近的學校。
越來越多家庭希望從源頭上避免考編的競爭壓力。
近年來公安類專業(yè)憑借其高就業(yè)率和穩(wěn)定性,成為高考報考的熱門,錄取分數線屢創(chuàng)新高,部分省屬警校的錄取分數甚至直逼985高校。
對志在考編的考生來說,比起選擇什么崗位都能考的漢語言文學,分數越高的學生越會傾向于:
高考結束,就半只腳邁入編制。
03
高考志愿
來到衡量「教育回報率」時代
過去的很多年里,我們身邊都不乏關于選擇“高薪”還是“穩(wěn)定”的討論。
關于這兩條經典人生之路的選擇,往往出現在本科/研究生畢業(yè)季。
但是今年,這道關乎人生走向的選擇題,被提前到了高考志愿階段。
比起讀什么大學,在哪個城市讀大學,學生和家長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
學什么專業(yè),才更好就業(yè)。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比以往更清晰地意識到:高考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教育投資的兌現時刻。
這種兌現,非常關鍵。
因為哪怕考生贏在分數線上,也可能輸在選賽道上。
考生和家長傾舉家之力,“十年磨一劍”熬到高考,一旦如果選錯賽道,浪費的不僅是四年青春,很可能意味著前期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這樣的局面,是一個家庭無論如何都不想看到的。
點擊閱讀《工作十年后,他們依然困在「精神高三」》
對未來感到焦慮的考生和家長,開始重新審視大學教育。對他們來說,讀大學不僅是單純求學,更是一次昂貴的投資。
只有順利就業(yè),才算完成了家庭教育規(guī)劃的最后一環(huán)。
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把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擺在臺前。
要做好家庭教育規(guī)劃,就需要保證未來的就業(yè)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項:要么薪水高前景好,要么工作足夠穩(wěn)定。
關于教育回報率的計算,正在倒逼高校調整和優(yōu)化專業(yè)設置。
2024年9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曾表示:
光是2024年一年,因“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國被撤銷的專業(yè)布點就高達1670個。
2025年,各大高校撤銷專業(yè)的消息也接二連三傳來。
圖源:@新浪圖數室
高校撤銷專業(yè)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就業(yè)率低、社會需求不足、專業(yè)設置陳舊、人才培養(yǎng)缺乏特色等。
社會不需要的專業(yè),終將被淘汰。與此同時,新興專業(yè)也在不斷涌現,成為高校新的增長點。
但即便如此,就業(yè)難題依然懸在每一個家庭頭頂。
據智聯招聘公布的數據,2024年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僅為55.5%,接近一半的大學畢業(yè)生面臨“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困境。
2025年高校畢業(yè)生人數預計達到1222萬人,較2024年增加了43萬人,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點擊閱讀《“如果當年考上研,我也許就找不到工作了”》
就業(yè)越難,學生和家長對大學志愿的態(tài)度就會越審慎。
未來四年,整個家庭的時間、金錢、人力投入,究竟能換來什么樣的工作,成了學生和家長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大學對學生和家庭的意義,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關于大學的討論漸漸從自由追夢的青春,變成關于投資回報的博弈。
今年夏天,我們幾乎聽不到學生“熱愛,所以報考”的聲音了。
遙想上一次互聯網關于“考生本人志愿”的討論,還是2020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鐘芳蓉的湖南耒陽留守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績,并選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yè)。
5年后的夏天,高中生們在紙面上似乎依然擁有選擇的自由。但這份所謂的“自由”,往往伴隨著家庭期望、社會壓力和現實環(huán)境的裹挾。
在“就業(yè)能不能落地”“收入能不能養(yǎng)家”“未來能不能撐起生活”這些復雜問題面前,談論考生的熱愛和向往似乎變得幼稚且空泛。
現實世界里,沒人能逃避「未來如何養(yǎng)活自己」的質問。
哪怕是在18歲的夏天。
作者:富十幾;編輯:閆如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