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梅蘭芳作為一代京劇藝術大師,他的生活與演出生涯與上海有著不解淵源。位于黃浦區(qū)思南路87號的思南公館,是梅蘭芳抗戰(zhàn)時期的居所。1935年,國際飯店舉辦了歡送梅蘭芳赴蘇聯(lián)演出的大型宴會,次年,梅蘭芳還在此宴請了卓別林。黃浦區(qū)的上海天蟾舞臺,是梅蘭芳《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部作品首演的戲院。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名為“烽煙·風骨——抗戰(zhàn)時期的梅蘭芳與上?!钡幕顒尤涨霸谏虾Ee行。上海黃浦區(qū)還發(fā)布了兩條“抗戰(zhàn)時期的梅蘭芳與上海(黃浦區(qū))”的半日行走主題線路,一條名為烽煙風骨線,從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出發(fā),經(jīng)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人民大舞臺等,到茂名南路蘭心大戲院為止;另一條名為梅好申活線,從喬家柵經(jīng)紅房子西菜館、大光明大戲院等地到德興館結束。這兩條線路圍繞梅蘭芳在上海的戲曲演出和日常生活展開,既有演出場館,也有老字號品牌店。這些重要文物史跡,呈現(xiàn)了梅蘭芳在上海的藝術創(chuàng)新、中外交流以及海派文化浸潤。
“抗戰(zhàn)時期的梅蘭芳與上海(黃浦區(qū))”兩大主題線路
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劉禎認為,上海不僅見證了梅先生藝術的初次輝煌,也承載著他民族氣節(jié)的高光時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梅蘭芳避居上海。恰逢“孤島時期”,在這個文化尚存自由而政治已然風雨飄搖的特殊空間里,梅先生拒絕為日寇登臺演出,以“蓄須明志”的方式宣示立場,誓不侮國、誓不辱藝。舞臺上的光華頓時沉寂,但人格的光芒卻愈發(fā)耀目。
“他是傳統(tǒng)藝術的代表者,更是現(xiàn)代民族意識與精神的積極踐行者。他的選擇不僅關乎個人氣節(jié),更關乎藝術在國家危亡之際的立場與使命。”
田漢曾經(jīng)寫詩稱道抗戰(zhàn)時期在上海梅蘭芳所表現(xiàn)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八載留須罷歌舞,堅貞幾輩出伶官。輕裘典去休相慮,傲骨從來耐歲寒”。
劉禎提及,在被迫離開舞臺的艱難歲月中,梅先生并未遠離藝術。他將精力轉向繪畫,以筆墨為生,尤愛以梅花為題,寄托心志。一枝枝孤傲凌寒的花影,正是他自身風骨的寫照。他未再粉墨登場,而是以丹青寫意,抒發(fā)一位中國藝術家在國難之際的堅持與沉靜。
“在那樣一個時代,舞臺成了戰(zhàn)場,沉默也是吶喊。梅蘭芳沒有披掛上陣,卻以藝術家的方式,與千千萬萬不屈的中國人一道,筑起一道精神的長城。他所演的《抗金兵》《生死恨》,以古諷今、以義化情,雖在刀光劍影之外,卻是另一種形式的民族抗爭?!?/p>
梅蘭芳蓄須照
澎湃新聞在此整理發(fā)表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劉禎關于《梅蘭芳抗戰(zhàn)愛國思想的形成與演變》摘要,以此回望這段不能忘卻的藝壇往事。
【以下為發(fā)言選段】
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劉禎
我想通過幾十年間梅蘭芳與日本的關系,比較完整地詮釋梅蘭芳愛國思想和愛國精神,圍繞這些題目我做了一些思考,收集了一些文獻。
從1919年梅蘭芳首次訪日演出講起。這是大家一直回避的一個話題。1919年5月7日,正好趕上“國恥日”(因日本“二十一條”給中國帶來的喪權辱國所定的國恥日),當時梅蘭芳在帝國劇場演出受到巨大的壓力,甚至有留學生因為梅蘭芳要在國恥日演出,對他生命提出了威脅。
當時擔任帝國劇場專務的山本久三郎從他的視角的回憶,在日演出遇到國恥日,讓梅蘭芳非常為難,當時梅蘭芳也表示要放棄演出,但是中間經(jīng)過了一番周旋,演出還是進行。
演出進行以后,梅蘭芳對這個事情怎么看待的?這個事情對梅蘭芳有沒有影響?
有一位中國學者袁英明博士論文專門做了梅蘭芳的訪日,他講到,從決定停演到?jīng)Q定出演,梅蘭芳有矛盾的心理過程,甚至有一點冒險精神,他的決定應該是無奈的,其中大倉男爵是關鍵人物。
這些事情我們現(xiàn)在不太提到,可是我們在談到梅蘭芳與日本的關系,特別是梅蘭芳愛國思想的形成,這一點可能是我們難以回避的。我有一個看法,這件事情應該對梅蘭芳產(chǎn)生很大的沖擊,這和他抗戰(zhàn)期間對日本侵華那么堅決是有直接的關系。梅蘭芳愛國思想的形成有一個過程,1919年他受到了一種傷害,產(chǎn)生了一種刺激,這是非常重要的。
梅蘭芳《抗金兵》
到了第二個階段,梅蘭芳從美國回來以后,回到北平,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以后,梅蘭芳受到了日本人和包括溥儀等人的騷擾,不斷邀請梅蘭芳要去東北演出,并且給梅蘭芳開過很高的報酬,保證梅蘭芳安全,結果被梅蘭芳拒絕。由此,也讓梅蘭芳決定在1932年離開了他出生和一直成長的北京,來到了上海。
我們要了解,梅蘭芳何以離開北京到上海,是因為日本占領東北以后,對北平、對北京形成壓迫之勢,梅蘭芳不想受到過多日本人的干擾,也不想為日本人演出。
1930年梅蘭芳回國以后,到1932年他到上海期間,梅蘭芳在北平所感受到的,應該是他抗戰(zhàn)愛國思想形成非常重要的一個過渡。這在《齊如山回憶錄》里面講得比較清楚。
到了上海以后,梅蘭芳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出于他對于抗戰(zhàn)時局的關注,梅蘭芳收集了大量《抗戰(zhàn)的形勢圖》,有31幅。梅派藝術研究家,戲曲評論家許姬傳講到,抗戰(zhàn)時期,梅先生把每天報紙上的戰(zhàn)地形勢圖剪下來研究,主要是東北這一帶、北方的、北平的,還有上海方面的。
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幾幅梅蘭芳收藏的紫金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等戰(zhàn)地形勢圖,包括河山變色這也是梅蘭芳收藏的,還有上海的戰(zhàn)局圖,都是梅蘭芳的收藏。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以后,到8月29日,《抗戰(zhàn)畫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其宗旨是發(fā)揚抗戰(zhàn)精神,普及抗戰(zhàn)的教育,當時以鄒韜奮擔任主編?!犊箲?zhàn)畫報》出版到第六期的時候,增加了漫畫地圖圖表,他的收藏里也有幾幅抗戰(zhàn)畫報??梢姰敃r梅蘭芳對《抗戰(zhàn)畫報》非常鐘情。
《抗戰(zhàn)畫報》停刊后,梅蘭芳除收集諸多《抗戰(zhàn)形勢圖》以外,另外還收藏了《抵抗三日刊》。梅蘭芳抗戰(zhàn)時期這些表現(xiàn),以前大家不曾講到。
梅蘭芳《生死恨》
1937年梅蘭芳到香港演出,就在他在香港演出期間,日本人占領了上海,后來梅蘭芳決定留在香港,當時也有朋友問到他,你曾經(jīng)兩次赴日,日本人對你友好,為什么要遷居呢?
梅蘭芳說日本人民對我們友好,但是他們軍閥政府對我們國家則是太可恨了,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顧國家呢?這就是梅蘭芳。
1938年的春天,劇團解散,一家人來到香港,梅蘭芳就決定蓄須。抗戰(zhàn)八年,梅蘭芳息影,離開舞臺,就是這個節(jié)點。
這里面有一個小的認識和誤會,我們知道抗戰(zhàn)八年梅蘭芳不再登臺,但是也有人認為抗戰(zhàn)八年梅蘭芳蓄須八年,實際上梅蘭芳蓄須不是八年。
梅蘭芳蓄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在日本占領香港的時候。1941年底,日本人占領香港的時候,梅蘭芳不想和日本人合作,開始蓄須。1941年底蓄須,1942年的夏天到了上海。所以蓄須應該是從1941年底到1945年,并沒有八年時間。
我們還看到,關于梅蘭芳的愛國思想,《自由畫報》對梅蘭芳的評價是,一直實行個人的抗戰(zhàn)。
最后,我還想講一句,講到梅蘭芳和日本的關系,不能不提到1956年梅蘭芳訪日。當時中日之間,經(jīng)歷過這樣的侵略與被侵略,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抗戰(zhàn)期間梅蘭芳有一種果決,但是當1956年中央決定派京劇代表團訪日,進行民間展開外交交流的時候,梅蘭芳一開始反應非常不理解,也非常不愿意承擔這樣的工作,后來周總理對梅蘭芳從政治從大義方面做工作,梅蘭芳認識以后,擔任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的團長,到了日本為期大約23天的演出,這對他愛國主義思想形成和演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愛國思想也真正走向了成熟。
田漢對梅蘭芳的評價,“從1914年排演《孽海波瀾》《鄧霞姑》《一縷麻》等反封建時裝京戲起,到九一八事變后排演反抗侵略、鼓吹抗戰(zhàn)的京劇《抗金兵》《生死恨》,以及從福建前線回京后排演的《穆桂英掛帥》,應該說梅先生的整個藝術生活是貫穿一根紅線的。”
這條“紅線”其實就是梅蘭芳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無疑,抗戰(zhàn)時期在上海的梅蘭芳,其“堅貞”與“耐歲寒”的“傲骨”給世人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