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jīng)與這個世界上最具摧毀力的武器共存了八十年,幸運的是,它們僅僅被使用過兩次。廣島、長崎核爆炸八十周年,更多新書出版,讓人重新審視那永遠改變人類世界的時代。
追溯一切的起源,1895年到1960年,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頭腦以及推動科學發(fā)現(xiàn)的實驗室階段、跨國科學合作階段。1895年到1913年的實驗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量子力學誕生,理論物理及化學取得長足進步?;诖?,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發(fā)現(xiàn)了中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核裂變和鏈式反應也被發(fā)現(xiàn),在“曼哈頓計劃”之后,那也成為冷戰(zhàn)初期核武器和熱核武器研究的基礎。今年出版的《世界毀滅者》一書披露,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三位一體”核試驗之后,聲稱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哀歌——“我化為死神,世界毀滅者”,然而他的弟弟弗蘭克記得,哥哥只是呼一口氣說:“成功了?!?/p>
對于日本在1945年已經(jīng)陷入困境,原子彈轟炸是否有必要?《毀滅之雨》揭示,1945年開展的一項民調中85%的美國人支持投放原子彈,15%對于在可以投下更多原子彈之前就允許日本投降感到失望。也就是說,這項決定得到美國國內完全支持。當時的判斷是,如果繼續(xù)以常規(guī)武器進攻日本,會遭遇瘋狂抵抗,沖繩戰(zhàn)役已經(jīng)奪去1.2萬名美軍士兵及15萬名平民生命,加之日本在中國繼續(xù)劫掠,會繼續(xù)造成千萬人喪生。
《核時代》作者謝爾蓋·普洛希,是研究東歐的權威學者,曾經(jīng)著有《切爾諾貝利》。他認為在核時代,恐懼是驅動各國尋求或放棄核武器,也就是如何做出“核選擇”的關鍵因素。
回顧八十年前的原始實驗室、地緣政治以及戰(zhàn)爭倫理,今天實驗室已經(jīng)充滿日益龐大、造價高昂、定義“大科學”時代的機器。AI會不會變成一種新的核武器?科學家的追求,地緣政治的緊張,民意為民粹裹挾。今天的世界沖突是否有再次被“恐懼”驅動的可能?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