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座城市的老街就像一本用時間裝訂的線裝書,每走一步都像翻到新的一頁,頁頁都寫滿了光陰的故事。它也是刻在居民心里的生活符號,藏著喜怒哀樂,也記著這座城市的風雨與榮光;更像是城市文明的血脈,每個角落都透著溫暖的煙火氣?;葜莼莩堑臍v史文化底蘊很深厚,這次來游玩,我除了逛了些常規(guī)景點,還特意抽時間鉆進老街里轉(zhuǎn)了轉(zhuǎn),頗有收獲。這不,我今天就來到了“九街十八巷”之一的金帶街。
金帶街東頭連著水門,西頭通向西湖,像一條綢帶飄在城里。街邊的屋子之間還延伸出不少小巷子,有的深有的淺,有的寬有的窄,縱橫交錯,每條小巷都藏著自己的故事。這條街的歷史能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歷經(jīng)了明朝的發(fā)展、清朝的演變。過去,金帶街住的多是書香門第和名門望族,街上遍布著書院、祠堂和名人故居。
逛金帶街不用特意找什么,慢慢走就總有新發(fā)現(xiàn)。那些老房子上,斑駁的壁畫、精致的雕花、厚實的房梁,還有透著歲月感的墻壁,都是當年這里繁華過的證明。就連路上的一塊石頭、房上的一片瓦,都藏著說不完的老故事。珊姐姐在里面逛的時候,也有了不少意外的發(fā)現(xiàn)。
第一、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這里的賓興館——它是專門為趕考的學子修建的。清道光六年(1826年),歲貢黃錫圭提議建這座館,惠州歸善縣的鄉(xiāng)紳們一起捐了六千多兩銀子、兩千多塊銀圓,在塘尾街(就是現(xiàn)在的金帶南街)買了塊地。又得到了惠州知府達林泰和歸善縣令于學質(zhì)的支持,花了兩年時間,到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終于建成了這座三堂四橫屋的封閉式四合院。
那時候,金帶街到塘尾街一帶文化氣息特別濃,賓興館附近不光有學院衙,還有東榭書院、三江書院、文昌宮這些文教場所。很多來學院街考試的學子,都會選擇住在賓興館。賓興館坐北朝南,背靠方山,門前有池塘,遠處還能看到尖峰。直到現(xiàn)在,館里還留著兩塊石碑,分別是《賓興館碑記》和《賓興館條約》,上面寫著賓興館的由來,還有資助學子的各種規(guī)定。
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后,賓興館的這段歷史也暫時告一段落。
第二、仍有后人居住,一如往昔的惠州籍舉人、教育家陳培基居住的舊宅
惠州金帶街61號,是舉人、教育家陳培基的舊宅,其原址為明代“盛世文宗”楊起元故居,后由陳家購得并興建為三進四合院。這座住宅坐西北朝東南,磚木結(jié)構(gòu)配灰瓦屋頂,通面寬13米、進深35米,占地450平方米。建筑遺存明代用材,紅砂巖鼓形柱礎搭配圓、六角形木柱支撐圓拱門,院內(nèi)還保留清中期圍墻。大門右側(cè)的夾石刻有“光緒十九年廣東鄉(xiāng)試中式四十四名舉人陳培基立”,屋內(nèi)尚存其任四品官時的畫像。
解放后這里曾作為銀行職工宿舍,住過20多戶人家。上世紀80年代歸還陳家后,陳培基的后人便一直在此居住,讓這座承載著家族與地方記憶的老宅延續(xù)至今。
第三、乾隆年間修建的陳公祠
在惠州金帶街37號,有一座修建于乾隆年間的亮毅陳公祠。它在陳氏家族的文教發(fā)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和金帶街的其他祠堂一樣,主要為陳氏子弟參加鄉(xiāng)試提供食宿和學習之處。這座祠堂占地530平方米,是三進式四合院布局,面闊二間。祠堂用清水磚墻砌筑,有著硬山頂和陰陽瓦,主體呈長方形 。它的梁架古樸,門前柱礎保存完好,工藝講究。歷經(jīng)歲月洗禮,雖然比較破敗,但其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往昔的榮耀,見證著惠州的歷史變遷,意義非凡。
第四、張友仁祖居梅花館
在惠州惠城區(qū)橋西街道爾雅巷社區(qū)金帶街五巷7號,有一座古樸的建筑——梅花館,它是張友仁祖居。張友仁是惠州人,清末貢生、同盟會員。歷任縣長等職,興教育、修公路,抗戰(zhàn)中支持救亡,著有《惠州西湖志》等這座建筑始建于1932年,占地面積642平方米,坐南朝北,為二進深兩層樓房,是磚木結(jié)構(gòu)。
我就是被名字吸引過來的,梅花館名字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門前曾立有一通刻有梅花的石碑,另一說是因門前大花園里栽有兩棵梅樹。它不僅承載著家族記憶,還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箲?zhàn)時期,張友仁積極投身抗日,1939 - 1940年將梅花館讓給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辦公與住宿,為抗戰(zhàn)作出貢獻,如今它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會發(fā)出聲音的金帶街北段的叮咚巷。
惠州金帶街北段有條特別的小巷叫叮咚巷,寬不足一米,長也就兩百米左右,兩旁立著幾十米高的高墻,把巷子襯得格外幽深。
人走在巷里的石板路上,鞋底一踩就會發(fā)出“叮咚、叮咚”的清脆聲響,特別好聽。為啥叫這個名字?居民們都愛講一個老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巷子地下埋著一只金鼓,行人走過時,腳步一震,金鼓就會發(fā)出叮咚聲。這充滿趣味的傳說,讓這條小窄巷多了幾分神秘又親切的味道。
近代的洗禮后,金帶街仍然保留著最初的生活氣息,一直作為居民生活點存在。金帶街過去的繁華都鎖在這一街一巷中,只是大多數(shù)老街古巷都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如今的金帶街,一半是老樣子,一半添了新氣息;有些地方保存得好好的,有些卻顯得破舊。原來的老住戶大多搬走了,現(xiàn)在住的多是外來的租客。曾經(jīng)熱鬧的府城中心,不知不覺成了城市里不太起眼的角落。過去住在這里的官員、讀書人、有錢人,換成了環(huán)衛(wèi)工人、小商販和務工者。這些從各地來的新面孔,為了生活和夢想在這兒扎根,成了老街的新主人,也在給金帶街續(xù)寫著不一樣的新故事。
提醒:文中圖片“珊姐姐愛旅行愛美食”實拍作品,版權(quán)所有。圖片已標注,謝絕無償使用,禁止未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使用,如需合作請私信溝通,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