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莊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strong>
我們尋常人用心,多半摻雜私意,如同鏡上蒙塵,照物自然失真。
而至人之心,清凈如鏡,物來則照,物去不留,不迎不拒,應(yīng)而不藏,所以能勝物而不傷。
我們平日里,何嘗不是被外物所累?別人說一句好話,便沾沾自喜;聽一句批評,就郁郁寡歡。外界稍有風(fēng)吹草動,內(nèi)心便波瀾起伏。
這般心境,恰如一面沾滿灰塵的鏡子,照見什么都是扭曲的,自然看不真切。
人心本如止水,原是明明朗朗的,映著天光云影,自有一番境界。但世人偏要在這水上撩撥,激起無數(shù)漣漪,反而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我們總是執(zhí)著于過去,焦慮于未來,唯獨安住不了當(dāng)下。過去的傷痕,未來的憂慮,像層層迷霧籠罩在心鏡之上,使我們失去了清晰照見現(xiàn)實的能力。
記得《道德經(jīng)》中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洗去心鏡上的塵埃,使其光明澄澈,無瑕無疵,這才能照見萬物的本真。
我們的心之所以不能如鏡,正因為有太多的“我執(zhí)”。我的利益,我的情感,我的立場,我的期待......
這些“我”字當(dāng)頭的東西,就像一道道污漬,玷污了心鏡的明凈。
與人相處,我們常常帶著預(yù)期和目的。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期待關(guān)系按自己設(shè)想發(fā)展。一旦事實與預(yù)期不符,便生煩惱。
這何嘗不是一種“迎”?希望事情如自己所愿,害怕不如意的事發(fā)生,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將”?有迎有將,心境自然蒙塵。
若能心如明鏡,只是如實映照當(dāng)下,不增不減,不拒不迎,那么無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能坦然應(yīng)對。
別人贊美,鏡子不會沾沾自喜;別人誹謗,鏡子也不會憤憤不平。照見了,過去了,不留痕跡。
這樣才能真正地“勝物而不傷”——超越外物的束縛,而不被其所傷害。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碰到不好處的人。若每每為此擾動內(nèi)心,便是自己找罪受了。
譬如有人對你惡語相向,你若接下了這惡語,放在心上反復(fù)思量,便是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重溫那份不快。這何異于自己傷害自己?
倘若心能如鏡,惡語來了,照見了,知道這是惡語,但不接不住,由它過去,那么傷害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更高層次的清醒和智慧。鏡子里照見污物,鏡子本身并不會被污染,這才是真正的“不傷”。
現(xiàn)代人講情緒管理,其實最高明的情緒管理,莫過于修煉一顆如鏡的心。
情緒起來時,不壓抑,不抗拒,只是覺察它,看著它來,看著它去。
如天空容納烏云,卻不被烏云所染;如大海接納百川,卻不失自己的湛藍(lán)。
這種境界看似高遠(yuǎn),實則就在日常用心之間。與人交談時,全然傾聽,不加評判;處事時,就事論事,不摻雜質(zhì);獨處時,安住當(dāng)下,不念過往,不懼將來。
漸漸地將心上的塵埃拂去,恢復(fù)它本來的明凈。
修煉心如明鏡,不是要變得冷漠無情,而是為了更真切地體驗生活,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自在地經(jīng)歷人生百態(tài)。
鏡子正因為清明,所以能準(zhǔn)確地反映萬物;心正因為無執(zhí),所以能包容一切而又不受束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心隨境轉(zhuǎn),則時時皆苦;若境隨心轉(zhuǎn),則處處自在。
我們無法控制外境,但可以修煉自心。當(dāng)心能如明鏡般澄澈,那么無論照見什么,都是明明了了,坦坦然然。
如此活著,或許才能真嘗到生命的真味,見到生活的本真。
不迎不將,應(yīng)而不藏,勝物而不傷——這不僅是至人的境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追尋的心靈自由。
世間萬般紛擾,皆由心造。心若鏡明,則萬物自有其位,各得其所。
你我何不試著拭去心鏡上的塵埃,還它個明明朗朗,照見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