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新垣結(jié)衣”名氣不小,作為明星,她的名字更是常常出現(xiàn)在各種影視作品、媒體報道里。
這也就導(dǎo)致了許多人都會下意識地以為這些姓氏天然屬于日本。
但實際上,這個姓氏的根在中國,還是中華姓氏系統(tǒng)中地道的古老家族。
來自我國的姓氏為何會被誤解為日本的呢?除了這個還有哪些復(fù)姓有一樣的遭遇?
這一切,或許要從日本姓氏的造字套路開始...
日本姓氏的套路
在日本人的姓氏里,幾乎找不著像是“趙錢孫李”這樣的姓氏,更別說“百家姓”那樣的命名邏輯。
因為直到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普通百姓,甚至連一個姓氏都沒有。
這可不是他們不想有,而是“法律禁止”。
當(dāng)時的日本社會是一個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社會,姓氏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僅限于貴族與武士階層享有。
普通民眾,尤其是農(nóng)民、漁夫、商販這些人群,他們甚至連在戶籍里署名的資格都沒有。
直到1875年,明治政府頒布了《苗字必稱令》,這一條法令才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
日本政府發(fā)現(xiàn),沒有統(tǒng)一的姓名制度,導(dǎo)致戶籍管理極其混亂,統(tǒng)計人口、征收賦稅、征兵服役都成了難題。
于是,政府干脆要求全國所有人必須取姓、登記。
這一年,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才第一次坐在紙前,開始為自己“造姓”。
這下子問題又來了,普通百姓哪懂什么命名?
他們祖先沒有留下可供參考的傳統(tǒng),眼前的他們也不是什么飽讀詩書之人。
于是乎,一種又隨意又奇葩,近乎“望天打卦”的命名邏輯流行起來了。
住在山腳的叫“山本”,住在松樹林邊的叫“松下”,家在田野的,便叫“田中”。
還有些人,更直接地將自家生意變成姓,賣醋的叫“酢谷”、修鍋的叫“鍛冶屋”、做醬油的叫“醬倉”。
如果說這些名字還算“正?!?,那下面這些,就更搞笑了。
一些人為了追求特別、顯得不俗,竟從字面上堆砌出一些頗為“驚悚”的姓,比如“我孫子”“肛門”“不死川”“獅子王”,甚至還有姓“努力”的。
想一下,站在你面前的人,語氣平靜地說:“您好,我叫獅子王一郎。”
你能不能忍住不爆笑出聲。
這些稀奇古怪的姓氏,甚至被后來的日本網(wǎng)友做成“黑名單”,歸類為“最不想結(jié)婚的對象”,因為一旦成婚,配偶的姓氏將跟隨這古怪的組合。
但這些“即興造姓”的過程也不是完全閉門造車。
他們在編姓氏的時候,難免受到我們國家的影響。
畢竟,從古至今,日本文化中漢字、漢學(xué)的比重極高,中國的典籍是日本知識分子學(xué)習(xí)的范本。
中國的文化制度、禮儀規(guī)章、命名方法,也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日本的姓氏建立方式。
因此,在日本姓氏大爆發(fā)的階段里,有一些“漢姓”悄悄被吸納進了日本人的命名系統(tǒng)中。
其中一些是文化“仿制品”,覺得好聽、稀奇、古典,便照搬過來,套在自己的身份上。
另一些,則是歷史的“地理遺留”,比如琉球、對馬、九州等曾長期與中國通商交往頻繁的地區(qū)。
一些原本定居的中國人,其姓氏在代際演化中被日本化,最終進入日本社會結(jié)構(gòu)。
有些雖然在今天已被視作日本人常見姓之一,但其實早年是福建閩南姓氏的一種變體,是中國人的后裔將名字“遷入”日本語境后的結(jié)果。
更復(fù)雜的是,近現(xiàn)代的影視傳播、流行文化加劇了這種“錯認”。
不少中國讀者、觀眾開始誤以為這些名字本身就是典型的“日式姓氏”,從而反向?qū)ⅰ皾h姓”歸類到了“日姓”。
中國數(shù)千年文明中沉淀出的古老姓氏,在日本的姓氏文化建立過程中被“借用”或“引用”,數(shù)代之后,這些名字卻搖身一變,成了“外來姓”的代名詞。
那被錯認的有哪些名字呢?
新垣之謎
在人們熟知的日本娛樂圈中,提起“新垣”,大多數(shù)人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那個笑容治愈、氣質(zhì)清新、出演《戀空》和《月薪嬌妻》的演員新垣結(jié)衣。
在她成為“國民老婆”的那幾年里,“新垣”這個名字一度成了青春偶像的代名詞,甜美、柔和、純凈。
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這個姓氏,其實不是源自日本的命名傳統(tǒng),而是出自中國古老姓氏體系中的一支。
“新垣”作為姓氏,最早見于西周初期,是典型的“以封地為姓”。
據(jù)《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古籍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因受封于“新垣”之地,其后代便以地為姓,形成“新垣氏”。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命名方式并不罕見,像“趙”“宋”“魯”這些姓氏,也都是以封地為名。
新垣一姓雖不如“李”“王”之類那樣常見,卻也不乏歷史上的人物記載。
如戰(zhàn)國時期魏國將軍新垣衍,曾以戰(zhàn)略見長,在諸侯之間游說合縱連橫,為魏趙兩國之間搭建橋梁。
又如西漢的“望氣師”新垣平,此人善觀天象、喜談祥瑞,曾因向漢文帝進言“玉杯現(xiàn)異兆”而一度受到封賞。
還有孔子后人曾和新垣氏族中的哲人“新垣固”辯論道理,在儒家發(fā)展史中留下一筆。
由此可見,新垣一姓雖不高調(diào),卻在關(guān)鍵歷史時期屢次現(xiàn)身,其文化積淀不可小覷。
隨著朝代更迭、人口遷徙,姓氏也在不斷遷移、演化。
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鞏固中原與周邊屬國的聯(lián)系,特意遣派“閩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定居。
這三十六姓,大多是福建沿海一帶的商人、官員、文化人,他們肩負著傳播中原文化、輔佐琉球建政、加強宗藩關(guān)系的重任。
而在這些姓氏中,是否有“新垣”這一姓,學(xué)界并無明確定論,但許多史料中提到,部分新垣氏族確實在此后陸續(xù)遷入琉球。
即使最初不在那三十六姓之列,也很有可能是在后續(xù)數(shù)十年里,隨著中琉商貿(mào)往來頻繁而“入琉”,成為當(dāng)?shù)氐男屡d士族。
彼時的琉球國,雖地理偏遠,但深受中華禮儀制度的影響。
新垣氏一族通曉漢文,熟諳中原典籍,不僅作為文化使者活躍在琉球朝堂,也在民間教授文字、主持禮儀,成為琉球王國上層社會的重要一員。
直到1879年,日本在吞并琉球的過程中,以“廢藩置縣”之名,將琉球王國徹底納入國土,語言、姓氏、文化習(xí)俗,也被日本逐步“日化”。
原本在琉球沿用的漢姓,在被迫統(tǒng)一戶籍后,大量被重新編入日本姓氏系統(tǒng)。
包括“林”“鄭”“陳”“馬”在內(nèi)的閩南姓氏,以及“毛”“吳”“蔡”等琉球舊姓,在日本式文書中變成了片假名、平假名或漢字發(fā)音對應(yīng)的新型姓氏。
“新垣”一姓,由于其字形符合日本用字習(xí)慣,又早已在當(dāng)?shù)仄占埃?strong>便自然地成為“沖繩常見姓氏”之一。
久而久之,“新垣”成了日本人的“名字”,卻遺忘了它最初的文化歸屬。
東野探源
除了“新垣”還有“東野”,而提起“東野”,幾乎所有讀者都會想到那個推理小說大師,東野圭吾。
隨著他的作品大量引入中國,“東野”這個姓氏也被越來越多國人誤以為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姓。
可實際上,東野不是舶來品,它的血脈,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國,就已悄然生根發(fā)芽。
“東野”一姓的出現(xiàn),得追溯到周朝初期,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旦,因在建立周朝、輔佐武王成王方面功勛卓著,被賜封于魯?shù)?,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一帶。
周公旦本人深知輔政之責(zé),不愿離開王畿,于是便將封地交由長子伯禽前往打理,這才有了魯國的真正奠基。
伯禽到魯之后,不僅建章立制、整頓秩序,還效仿周禮,將部分子孫分封于周邊的土地,以維系宗族血脈的延續(xù)。
其中,他的第三子姬魚,因在封地“東野田”附近開墾有功,得賜十里方圓之地,其后裔便以“東野”為姓,這就是“東野”一脈的最早來源。
“東野”作為一個地名姓,在當(dāng)時有著極為特殊的文化象征。
東者,日出之地,象征生機希望,野者,原野廣闊,寓意自由開拓。
這個姓氏不僅映射出他們祖先拓荒守地的艱辛,也承載著一種面朝東方、腳踏實地的文化精神。
遺憾的是,由于魯國不是強勢諸侯,再加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東野一族逐漸開始向南方遷徙,有一支更是南下至吳地,也就是今江蘇一帶,以避戰(zhàn)亂。
其間,他們改名換姓者有之,分支他姓者有之,唯有少數(shù)嫡系仍保留“東野”一姓。
公元前269年,楚國興兵滅魯,魯?shù)貜氐诇S陷。
為避楚軍屠戮,東野氏后裔東野質(zhì)帶領(lǐng)族人舉族南遷,暫時隱于吳地,并在數(shù)十年后重返山東。
這一折返的軌跡,使得“東野”成為少有的“南來北返”型姓氏,歷經(jīng)戰(zhàn)火,卻未斷絕香火。
時間流轉(zhuǎn)至秦漢之際,宗法制度逐漸式微,復(fù)姓與地名姓的區(qū)分日益模糊,“東野”作為一個不常見的復(fù)姓逐漸退隱民間,鮮有高官顯貴出自其中。
久而久之,它被人們熟知的機乎變得越來越少,成為姓氏譜系中的“隱世之名”。
直到今天,東野姓氏的主要聚居地仍集中在山東泗水、平邑、曲阜等地,分布雖稀,卻未曾斷脈。
相較于中國的東野,日本的“東野”則更多是一種地名式命名的衍生。
由于日語中大量采用漢字,且明治時期日本人取姓習(xí)慣借助地形地貌、鄉(xiāng)村名號,“東野”這類名字在日本地方志中常見于“東邊田野”這種描述。
因此,文化上雖有“重名”,但血緣上并無關(guān)聯(lián)。
我們或許應(yīng)該知道,“東野”不是哪位日本小說家的專屬符號,而是中華姓氏中一條被低估的古老支流。
它悄悄地活著,默默地走著,像那片曾屬于它的田野,風(fēng)吹麥浪,卻始終不倒。
端木悲歌
在中國觀眾熟悉的抗戰(zhàn)劇、諜戰(zhàn)片中,“端木”這個姓氏就不用說了。
觀眾一眼看去,果然,又是“日本高級軍官”。
久而久之,“端木”這個姓氏,居然在不少人心中,與“山本”“井上”“松本”一道,被歸類為“日本名字”的一員。
這種誤認廣泛到什么程度?許多中小學(xué)的孩子在寫作文、編故事時,給反派起名不假思索地寫下“端木”,仿佛這就是一個天生的“日本姓”。
可真正熟悉中國姓氏史的人卻會苦笑搖頭:“端木?那是孔子高徒的姓啊!”
端木,出自上古氏族系統(tǒng)的正統(tǒng)血脈,是名副其實的“國之舊姓”。
它的源頭,要從一個并不太為人熟知的名字說起,鬻熊。
鬻熊是楚人的始祖,周文王的老師,也是周武王的謀臣。
在那個“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時代,鬻熊不僅學(xué)問深厚,還政治手腕精明,是兩代帝王的座上賓。
鬻熊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熊麗,次子則名“端木”。
按禮法,長子承襲嫡統(tǒng),次子則需另立門戶。
于是,端木之子“典”為了紀(jì)念父親,將“端木”二字作為本姓,自此,“端木氏”登上了中國姓氏的舞臺。
若說“端木”姓氏的歷史定位,還停留在傳說與封號之間,那一個人的出現(xiàn)則真正讓這個姓氏發(fā)出了熠熠光芒。
他,便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名端木賜。
他口才一流,游說列國如行云流水,既能陪孔子周游列國傳播儒學(xué),也能獨自斡旋諸侯謀略。
他是史書中最早被稱為“商人”的名士,儒商之祖的稱號,實至名歸。
更難能可貴的是,端木賜雖富可敵國,卻依舊謙恭禮讓,尊師重道。
這樣一個人物,其所代表的“端木”姓氏,也自然而然成為了當(dāng)時士人眼中儒雅之姓、清貴之族。
只是隨著秦統(tǒng)一六國,文字、制度與禮制被大一統(tǒng)所取代,復(fù)姓之中的許多族系,因避禍、遷徙、簡化而被迫拆解,“端木”一姓,也未能幸免于難。
為避秦之禍,許多端木氏族人改姓為“端”“木”“沐”等單姓。
“端木”之名,不在戰(zhàn)場,不在敵營,而是在書卷之間,歷史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