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公共工程之一。
提到高鐵,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國內遍布各地的高鐵網(wǎng)絡,這幾乎已經成了我國基建的一張名片。
截至2024年底,我國高鐵營業(yè)里程已達4.8萬公里,超過了全球高鐵總里程的70%,這個長度即便是環(huán)繞赤道一圈也綽綽有余。
這一龐大高鐵網(wǎng)絡更是覆蓋了全國97%的50萬以上人口城市,“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建成運營規(guī)模達80%,這也讓我國成為全球高鐵技術應用最廣泛、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
但在輝煌成就背后,國內高鐵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國鐵集團負債高達6.2萬億元人民幣,部分線路運營虧損嚴重,也引發(fā)了關于高鐵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的廣泛討論。
十年狂建4.8萬公里,高鐵是如何從基建名片變成“負債怪獸”的?
從歷史來看,我國高鐵的發(fā)展堪稱現(xiàn)代交通史上的奇跡。從2008年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到2024年底運營里程達4.8萬公里,我國僅用短短16年時間就建成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wǎng)絡。
這一數(shù)字意味著我國的高鐵里程已經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高鐵的總和,也是排名第二西班牙高鐵里程(4000公里)的12倍。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個數(shù)字還在繼續(xù)增長。
2024年我國全年投產高鐵新線2457公里,2025年前7個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達4330億元,同比增長5.6%,預計今年高鐵通車里程將突破3000公里。
盡管我國不是第一個開通高鐵的國家,但卻是第一個把高鐵建設到全國各地的經濟體,和日本、法國等高鐵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不同,我國高鐵網(wǎng)絡深入中小城市和縣域地區(qū),甚至延伸至邊疆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例如,青藏鐵路延伸線穿越海拔5000米的凍土,南疆鐵路深入荒漠腹地,這些線路雖然客流量有限、商業(yè)回報低,卻承載著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的戰(zhàn)略使命,體現(xiàn)了高鐵作為公共產品的社會屬性。
在4.8萬公里里程背后,高鐵建設的資金規(guī)模也同樣創(chuàng)造了世界記錄。
截至2024年底,我國高鐵總投資已達7-8萬億元人民幣,這相當于一個中等發(fā)達國家的全年GDP,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背后,高鐵主要通過三種渠道解決資金需求。
第一就是鐵路集團投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鐵集團,作為高鐵建設的主體,國鐵集團承擔了大部分的資金。第二就是地方出資,因為高鐵建設對地方的經濟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省級和沿線的地方,也是高鐵出資的一部分。
最后就是銀行貸款、發(fā)行債券等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雖然高鐵總投資很高,但如果是以單位建設成本來計算,我國高鐵的每公里造價仍然顯著低于國外,這種成本優(yōu)勢源于規(guī)?;ㄔO、本土化供應鏈和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
盡管高鐵投資高、覆蓋廣、線路長,但不可避免地,高鐵仍然陷入到了負債之中。
截至2024年底,國鐵集團總負債已達6.2萬億元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負債率63.51%。這一數(shù)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國債規(guī)模。
為什么高鐵的負債會如此驚人?
究其原因,還是成本居高不下。
在平原地區(qū),高鐵每公里的造價大概在0.8億至1.5億元,而在西南山區(qū)隧道,造價則可以飆升到每公里3億至5億元,如此高的造價,比地鐵還要貴。
除了修建成本之外,高鐵的運營成本其實也很高。
一列復興號動車組采購價1.7億元,早期進口列車更達3.8億元。全國每天有超1.2萬輛高鐵運行,僅電費日耗就達8000萬元。高鐵的維護、人力、設備更新等成本同樣驚人。
成本高、運營貴,而票價還低,這也導致高鐵虧損變成了常態(tài)。
和地鐵一樣,考慮到公共屬性,高鐵的票價也很難提高。目前我國高鐵票價約為日本新干線的1/3、歐洲高鐵的1/2。以京滬高鐵為例,全程票價553元人民幣,而類似里程的東京到大阪新干線票價高達1200元人民幣。
這種“低票價高成本”模式也讓高鐵難以通過票務收入實現(xiàn)盈虧平衡。
公共工程需不需要實現(xiàn)盈利?在我看來也是需要的,否則最終虧損為此買單的,還是我們所有人,而盈利從市場化的角度來看,至少不需要為虧損買單。
所以,即使是公共工程,盈利長遠來看也是必要的,否則一定會加大運營方的債務困境,最終形成更大的問題。
而今天,不管是高鐵還是地鐵,票價低并不是公共屬性決定的,而是一旦票價過高,客流量一定會大幅度減少。
以京滬高鐵為例,如果票價提高到類似東京到大阪的1200元價格,那結果一定是非常明顯的,即大家都會選擇去坐飛機,而不是選擇坐高鐵。
畢竟上海到北京的機票,也就這個價。
地鐵也是一樣,如果一趟地鐵需要花費十幾元而是幾十元,那么可能就沒人去坐地鐵了,而是選擇坐公交,甚至是拼車。
畢竟對大多數(shù)城市上班族來說,一天的工資不過兩百元,坐一趟地鐵就需要幾十元,那顯然是成本太高。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高鐵和飛機,地鐵和公交,其實是存在著競爭關系的,這也導致不管是高鐵還是地鐵,票價不是不能提高,而是一旦提高,客流量就會減少,盡管單價是上來了,但總營收說不定還會下滑。
這才是高鐵盈利最難的一點。
除此之外,部分線路利用率低下,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西部一些高鐵線路客座率不足50%,鄭西高鐵滿載率僅30%,資源閑置嚴重。高鐵立項時往往更多考慮經濟平衡而非單純盈利能力,這也導致部分線路經濟效益不佳。
2024年國鐵集團營收1.28萬億元,看起來這個數(shù)字很高,和債務相比不算什么,但龐大的利息支出和運營成本仍導致整體虧損。
另外,過去高鐵規(guī)劃普遍是用“超前眼光”在規(guī)劃,但今天隨著人們的私家車不斷增多,一些三四線城市人口持續(xù)流出,未來的高鐵發(fā)展其實也不容樂觀。
這筆經濟賬其實很好算,如果是一兩個人短途出行,那么坐高鐵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是全家出行,私家車或飛機,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高鐵建設資金過度依賴債務融資,特別是銀行貸款,這也導致利息負擔沉重,哪怕是一年營收萬億,但在龐大的利息負擔下,盈利也異常艱難。
盡管盈利艱難,但高鐵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效率提升仍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高鐵它極大改善了民眾出行條件。我國動車組列車目前已經累計發(fā)送旅客229億人次,高鐵還承擔了春運65%的旅客運輸量(2008年僅為12%)。北京至上海、廣州至深圳等干線甚至實現(xiàn)了“公交化”運營,最短發(fā)車間隔僅4-5分鐘,社會流動效率也顯著提升。
我國高鐵的發(fā)展歷程創(chuàng)造了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其4.8萬公里的運營網(wǎng)絡不僅改寫了我國的地理版圖,也重塑了國民經濟空間格局。
作為“基建名片”,高鐵的技術進步和規(guī)模擴張彰顯了我國的優(yōu)勢,但6.2萬億元的債務負擔也暴露出發(fā)展方式亟待轉型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未來,高鐵仍然需要努力朝著盈利這個方向繼續(xù)邁進。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