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遼寧一女子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串鑲有105顆寶石的項鏈,那晶瑩剔透的工藝令她少女心爆棚,連忙去找專家做鑒定,然而專家看后卻大吃一驚:這可不是項鏈!
這個女子名叫劉春花,家住遼寧喀左縣后墳屯。1988年,她的父親老劉因病去世,在整理遺物時,她從父親床板下發(fā)現(xiàn)一個舊木盒。
她好奇地打開一看,一串精美的項鏈出現(xiàn)在眼前。她數(shù)了數(shù),上面的淺藍(lán)色、深藍(lán)色、粉紅色和紅色寶石加起來一共有100顆,而且每一顆都晶瑩剔透。
劉春花被這串項鏈深深地吸引了,同時她也十分好奇這串項鏈?zhǔn)鞘裁床馁|(zhì)?又到底值多少錢呢?
第二天,她帶著項鏈來到縣里的一家珠寶店,請工作人員解惑。然而工作人員在看到之后,卻露出疑惑的神情,研究了半天只好訕訕說道:“這位大姐,我也不是很清楚,要不你去文物站問問吧,說不定是古物呢!”
劉春花聽后又轉(zhuǎn)道去了縣文化站,然而這里的專家看到這串項鏈之后,立即露出驚訝地神情,而后戴上白手套,拿著它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感嘆了一聲:“這可不是項鏈,是一串朝珠??!”
劉春花大吃一驚,連忙詢問對方是如何判斷的。隨后,專家耐心地為她進(jìn)行了解答……
朝珠在古代專屬于清代宮廷,只有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才能佩戴。而且朝珠是搭配朝服或吉服出現(xiàn)的,一般只會在正式場合出現(xiàn)。
朝珠有著明顯的等級劃分,所用的材質(zhì)也大有不同。只見這串朝珠上的所有寶石都是由碧璽打造而成,其中,紅碧璽節(jié)珠有4粒,紅碧璽寶塔有1枚,紅碧璽念珠有27粒,藍(lán)寶石大墜角有1顆。朝珠尾部系有明黃色絳帶,上面掛了一顆碩大的紅寶石。
這既不像文武百官的朝珠,也不像皇帝或妃子的朝珠,那它究竟屬于誰呢?
劉春花表示自己祖上都是貧農(nóng),和那些有身份的人八竿子打不著,自己也不清楚父親怎么會有這串朝珠的。專家思索了片刻,突然想到的什么,連忙問道:“你家是不是住在后墳屯?”
劉春花點了點頭,疑惑地問道:“專家,你咋知道的呀?”
專家笑著回答道:“那就沒錯了,1967年的時候,那里有一座古墓曾被破壞,當(dāng)時我們部門還派人去搶修過,這串朝珠可能就是那時候被人撿走的?!?br/>劉春花有些震驚,沒想到父親還經(jīng)歷過這事兒,以前也沒聽他說過。專家接著解釋道,那座墓的主人是清朝嘉慶皇帝的御前侍衛(wèi)丹巴多爾濟(jì)。
御前大臣不同于其他文武百官,他們隨時侍奉在皇帝左右。丹巴多爾濟(jì)祖上是大清王朝的蒙古王爺,與皇帝關(guān)系十分密切。丹巴多爾濟(jì)的父親和祖父都在宮廷供職,所以他也自幼就入內(nèi)廷隨侍。
嘉慶年間,一個姓陳的御廚企圖行刺皇帝,丹巴多爾濟(jì)以身掩護(hù),在被刺三刀的情況下將刺客成功抓住。嘉慶皇帝因此十分欣賞丹巴多爾濟(jì)的勇敢,還封他為“御前大臣”。
然而,民間的反清運(yùn)動始終在繼續(xù)。嘉慶十八年(1813),又有刺客刺殺皇帝,丹巴多爾濟(jì)再次護(hù)駕,但是這一次卻沒有那么幸運(yùn)了……
在丹巴多爾濟(jì)死后,嘉慶皇帝追封為他 “貝勒”,并予在厚葬于今天的喀左縣后墳屯。丹巴多爾濟(jì)的墓中隨葬品多達(dá)40余件,而這串藍(lán)碧璽朝珠就是其中之一。
聽到這里,劉春花明白了這串朝珠的重要性,在專家的勸說下,她主動將其上交。
文物站為感謝劉春花和她父親對朝珠的保護(hù),遂獎勵了200塊錢和一個榮譽(yù)證書。
雖然劉春花沒有了“項鏈”,但她也拿著獎勵和證書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而后,這串碧璽朝珠也被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