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尾聲,朋友圈彌漫著一種熟悉的“喪氣”。
“孩子這兩天開始失眠,白天蔫兒了吧唧……”“作業(yè)做不完、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家長比孩子還焦慮,每天像開戰(zhàn)前集訓?!?/strong>
先別“藤條燜豬肉”,他可能是有點“開學焦慮”了,從假期模式切換到上學模式,就像周末睡懶覺周一要早起,總得有個緩沖期,大腦和身體才能跟上節(jié)奏,所以,孩子有點小情緒、小拖拉,再正常不過了,咱們做家長的,別光顧著催催催。
又到開學季,很多家長和孩子會經歷一個微妙但真實的現(xiàn)象:焦慮多于期待、拖延多于激情、昏昏欲睡多于早起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想聊的——開學綜合征。
什么是“開學焦慮癥”?揚州市婦女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王磊介紹,俗稱的“開學焦慮癥”學名叫“開學適應障礙”,可不是孩子“作”,而是實打實的情緒壓力反應。
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60%的孩子在新學期開始前會出現(xiàn)焦慮表現(xiàn):情緒低落、愛發(fā)脾氣、肚子痛、頭痛、睡不好……這些身體信號,其實是娃在“求救”。
家長們可千萬別不當回事!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的“肚子疼”特別會挑時間?往往在周日晚上或周一早上準時發(fā)作,可一到周末就奇跡般地消失了。這種疼痛還很“狡猾”,今天說肚子疼,明天可能就換成了頭疼,部位飄忽不定,而且總是伴隨著明顯的情緒低落或煩躁。如果這些特征你都見過,那就要警惕了,這很可能就是心因性的軀體反應。
這絕不是個例。有研究顯示,大約35%的中小學生都會在開學前出現(xiàn)類似的身體反應。這不是他們憑空捏造的借口,而是壓力之下,身體最真實、最原始的吶喊。當孩子還無法用語言清晰表達內心的恐懼和壓力時,身體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出口。那些無法言說的情緒,最終通過疼痛、不適這些“軀體化”的方式,強行刷了一波存在感。
那這些疼痛究竟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呢?這背后有一套復雜的生理機制在運作。開學意味著從假期的松弛狀態(tài),瞬間切換到高壓模式,這種轉變會直接激活我們身體里的“壓力響應系統(tǒng)”——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HPA軸。一旦這個軸被激活,身體就會持續(xù)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壓力激素。
皮質醇本身是用來應對緊急情況的,但如果它長時間保持高位,就會開始“無差別攻擊”,擾亂我們身體的其他系統(tǒng),比如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這就是為什么孩子會感到胃腸不適或頭痛。再加上假期里晚睡晚起,早就把身體里負責助眠的褪黑素和負責喚醒的皮質醇分泌節(jié)律搞得一團糟。
生物鐘的重新校準,大概需要3到7天的時間,這跟意志力強不強真沒多大關系。所以,孩子的疲勞、煩躁和身體疼痛,都是一場真實發(fā)生在他們體內的“生理風暴”。
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孩子們的行為也常常讓家長頭疼不已:作業(yè)拖到最后一刻,對社交活動提不起興趣,甚至比平時更黏人,一提到上學就激烈反抗。我們很容易給這些行為貼上“懶惰”“不聽話”的標簽,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消極的抵抗,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
我們大腦里有個叫“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RAS)的結構,它就像汽車的引擎,負責維持我們的清醒和專注力。在悠閑的假期里,這個“引擎”一直處于“低功耗”的待機模式。
開學則要求它瞬間切換到“高負荷”的運轉模式。你試試讓一輛停了很久的跑車不經預熱就上賽道,結果可想而知。大腦的“引擎”也需要預熱時間,而拖延,恰恰就是這種“切換困難”最直接的外在表現(xiàn)。
所以,當你看到孩子對著作業(yè)發(fā)呆時,他可能不是不想做,而是他的“大腦引擎”還沒能成功啟動。這并不是品行問題,而是一個神經科學問題。將其去道德化,我們才能看到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
孩子的回避行為背后,往往是學業(yè)和社交的雙重焦慮在作祟。一方面,他們擔心新學期的功課會不會太難,自己的成績還能不能跟得上。另一方面,他們也害怕自己是否能被同學接納,老師會怎么看待自己。這種從假期“高自由度、低壓力”到學?!案咭?guī)則、高期待”的劇烈環(huán)境轉變,足以引發(fā)短期的壓抑感和焦慮感。
有時候,孩子會用一些非常隱晦的方式來試探我們的態(tài)度。比如,他可能會狀似不經意地問一句:“媽媽,你說新學期的數(shù)學會不會特別難啊?”
這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預警信號。有研究表明,大約80%出現(xiàn)軀體癥狀的孩子,之前都發(fā)出過類似的求助信息。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探測你對學業(yè)壓力的看法。如果你能捕捉到這些信號,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就能在焦慮累積成災前有效疏導。
面對孩子的種種“癥狀”,我們做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趕緊“解決問題”:肚子疼就給藥,拖延就催促,不想上學就講道理。我們就像一個焦慮的“救火隊員”,哪里著火就往哪里撲,結果卻發(fā)現(xiàn)火勢越來越大。
其實,應對開學綜合征的關鍵,不在于我們掌握了多少育兒技巧,而在于我們能否完成一次深刻的“角色轉換”——從“救火隊員”,轉變?yōu)楹⒆由磉吥莻€冷靜而敏銳的“信號翻譯官”。
轉型的第一步,是停止制造“信號干擾”。你可能沒意識到,你的催促、焦慮和責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干擾信號。當孩子因為焦慮而行動遲緩時,你一句“快點!別人家孩子怎么都行,就你不行?”
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他的對抗或逃避行為。這種否定性、比較性的話語,就像在孩子已經超負荷的系統(tǒng)里又注入了一股負能量,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所以,請先管理好自己的焦慮,只有你冷靜下來,才能清晰地接收到孩子發(fā)出的微弱信號。
接下來,是學習具體的“翻譯”技巧,和孩子建立真正的連接。一個非常有效的溝通模型是“三明治話術”,也就是“共情-引導-賦能”。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不要立刻反駁。先共情:“媽媽知道,放了這么長的假,一下子要回到緊張的學習中,感覺肯定不太好受,換我我也不想去?!?/p>
這是第一層。然后引導:“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么讓你這么不想去呢?是擔心作業(yè),還是害怕見到哪個同學?”這是第二層。最后賦能:“不管是什么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要不要我們先給最好的朋友打個電話,約他明天一起走?”這是第三層。
除了語言溝通,共同參與一些有儀式感的行為,也能極大地增強孩子的掌控感。比如,把準備學習用品設計成一個有趣的“開學盲盒”游戲,每完成一項就有一個小獎勵?;蛘?,在開學前幾天,一起模擬上學的流程:早起、吃早餐、整理書包,甚至可以重走一遍上學的路。這些熟悉的流程能有效降低孩子對未知的恐懼,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預期。
最后,為孩子準備一個“身心支持包”也至關重要。當孩子喊肚子疼時,除了共情,你還可以教他一些具體的身體放松技巧,比如順時針按摩腹部,或者嘗試“4-2-6”呼吸法(吸氣4秒,屏住2秒,呼氣6秒),這能有效緩解痙攣性腹痛。
當孩子陷入焦慮情緒時,可以帶他做“5-4-3-2-1”正念接地練習:讓他說出5個他能看到的東西,4個能摸到的東西,3個能聽到的聲音,2個能聞到的味道,和1個能嘗到的味道。
這個小游戲能迅速將他的注意力拉回到當下,擺脫負面情緒的糾纏。當然,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均衡的營養(yǎng)和多接觸陽光,這些基礎的身心調節(jié)方式也同樣不可或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