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身邊最“好說話”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同事找你幫忙改方案,你放下手頭工作熬夜弄;
朋友吐槽感情問題,你掏心掏肺給建議,轉頭人家該分分該和和;
家人問你工資多少、啥時候結婚,你老實交代,結果換來一堆說教。
總以為“有問必答”是真誠,可到頭來,你的“實在”在別人眼里,可能只是“好拿捏”的同義詞。
上周聚餐,朋友小凌又被群嘲“老好人”。
起因是她表妹找她借5萬塊錢,說是要創(chuàng)業(yè),小凌自己剛付了房貸,手里就剩3萬應急款,愣是咬牙湊了2萬打過去。
結果表妹轉頭就在朋友圈曬新包,還吐槽“表姐真摳,這點錢打發(fā)誰呢”。
小凌委屈得掉眼淚:“我明明把能借的都借了,怎么還落一身不是?”
旁邊做心理咨詢的大姐嘆了口氣:
“你錯就錯在‘有問必答’——她問你借錢,你就該先問她‘創(chuàng)業(yè)項目靠譜嗎?’‘還款計劃有嗎?’,而不是急著掏錢包。你的過度付出,在別人看來就是‘不用珍惜’。”
人際交往里,“有問必答”的本質,其實是放棄了自己的“邊界感”。
就像有人闖進你家客廳,你不僅不攔著,還主動把臥室鑰匙遞過去,最后怪人家翻你抽屜?
同事問你“這個方案你覺得怎么樣”,你噼里啪啦說一堆缺點,轉頭發(fā)現(xiàn)人家只是想聽句“挺好的”;
領導問你“周末能加個班嗎”,你怕得罪人硬著頭皮答應,結果從此加班成了你的“專屬任務”;
連小區(qū)大媽問你“一個月掙多少”,你都老實報數(shù),轉頭全小區(qū)都知道“那誰家孩子工資還沒她兒子高”。
這些時候,你的“有問必答”不是真誠。
你把自己的底牌全亮出來,別人自然敢隨便拿捏你。
更扎心的是,“有問必答”的人,往往最不被尊重。
因為你的回答太“廉價”了——不需要對方付出任何成本,就能得到你的時間、情緒、甚至金錢。
想起大學時的班長,永遠隨叫隨到:
幫同學占座、替室友答到、給社團搬桌子,可評獎學金時,沒一個人投他票。
后來他喝醉了說:“我以為對所有人好,他們就會記得我的好,結果他們只記得我‘好說話’?!?/p>
人就是這么現(xiàn)實:太容易得到的,永遠不會珍惜;
需要踮踮腳才能拿到的,才會當回事。
就像你去買奶茶,排隊半小時的永遠比隨手能買的更讓人期待,人際關系也一樣。
當然,不是說不能真誠待人,而是“真誠”不等于“有問必答”。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選擇性回應”:
該答的答,不該答的學會“打太極”。
你問我工資多少?“夠花就行,你呢?”
把問題拋回去;你找我借錢?
“最近手頭緊,你要不要試試信用卡分期?”
給建議不掏錢;
你吐槽老板奇葩?
“確實挺讓人頭疼的,你打算怎么辦?”
引導對方自己想辦法。這種“不把話說死”的智慧,既守住了自己的邊界,又給了對方臺階下,反而比掏心掏肺更讓人舒服。
對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樣,談談我的個人兩點看法:
第一,人際交往就像打羽毛球,得有來有回才有意思。
你一味“有問必答”,就像對方發(fā)球你永遠接,時間長了人家覺得沒意思,不跟你玩了。
偶爾“漏接”幾個球,讓對方知道“你不是隨叫隨到的”,反而能激發(fā)他的“重視欲”。
好的關系,從來不是單方面付出,而是互相“麻煩”出來的——你麻煩我一次,我麻煩你一次,感情才在一來一回里升溫。
第二,學會“不回答”,才是成年人的社交必修課。
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答案,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掏心掏肺。
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試試這三招:
“轉移話題”(“說這個干啥,你最近不是在追那個劇嗎?”)、
“反問回去”(“你覺得呢?”)、
“直接打哈哈”(“這問題太深奧,我得回去琢磨琢磨”)。
別擔心對方不高興,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因為你“不回答”就疏遠你;
會因為你“不回答”就生氣的人,本來也不是什么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際交往的核心,從來不是“有問必答”的討好,而是“平等尊重”的交換。
你把自己當回事,別人才會把你當回事;
你守住自己的邊界,關系才能長久健康。
下次再有人問你不想回答的問題,不妨試試微笑著說:
“這個啊……保密。”
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清凈多了,而真正的朋友,只會覺得你更有魅力了。
共勉!
周五安好!
感謝你讀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