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亞洲杯,中國男籃打到決賽,最后輸給了澳大利亞一分,這個結果讓人既遺憾又稍顯意外,因為賽前外界對這支年輕陣容的期待值并不高,能拼到銀牌已經贏得了不少掌聲,但回頭再看過程,總覺得差口氣,畢竟那場差一點就能拉下強敵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說到關鍵人物,趙睿是必須要提的,這位從廣東轉到新疆的后衛(wèi),過去兩年被傷病折磨得不輕,狀態(tài)起伏不定,一度被說要走下坡路了,可這次穿上國家隊球衣,他幾乎重啟了自己,6場比賽49投25中,拿下81分,場均13.5分,命中率超過五成,在外圍攻擊手里這個效率一點也不虛,他在對新西蘭那場的爆發(fā),幾乎是“神兵天降;很多人忘了,他其實是個身高195公分的雙能衛(wèi),身體強悍、風格硬朗,真要頂上去能打一號位掌控全局,也能二號位硬突對方外援,甚至防守小外援時,他就是第一人選,這種全面型后衛(wèi)在亞洲真不多見
而內線的胡金秋則完全交出了一份“穩(wěn)定大殺器的成績單,57投44中,99分,命中率高達七成七,這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效率,他不靠華麗的動作,就是空切、吃餅、低位硬打,穩(wěn)得不像話,這種打法讓人聯(lián)想到當年的鄧肯,不花哨,但就是管用,隊友們只要球轉到他手里,就像有了定海神針般安心,他的存在讓球隊進攻體系變得更踏實
焦點卻在另一個名字身上閃光,那就是20歲的王俊杰,這位還在美國舊金山大學讀書的年輕人,第一次打國際大賽,出場6場57投32中拿了78分,命中率56%,乍看不是華麗的數(shù)據(jù),但如果結合他的打法,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另一種價值,他是個大前鋒,卻能像后衛(wèi)一樣持球單打,他能在外線突破、能運球推進,甚至能低位背打,這種風格在中國球員中相當稀缺,過去的大個子多半不具備這種自主進攻能力,用網友的話說就是“難得看到一個能自己搞定一整個回合的大前鋒,這類球員是未來趨勢
當然,這里也要講冷靜的話,王俊杰目前還沒在職業(yè)聯(lián)賽里磨煉過,大學場上的對抗和CBA或FIBA賽事的復雜性完全不同,從亞洲杯的表現(xiàn)上他確實打出了潛質和自信,但要說立刻能撐起國家隊的大旗,還為時尚早,我們看過太多“閃一下的年輕人,接下來能否保持強度才是關鍵
不過回到這次亞洲杯,中國隊的陣容配置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奇妙的平衡,趙睿負責外線頂住硬度、胡金秋保證了高效終結、王俊杰則帶出了少見的多面性,這三個人湊在一起,才讓球隊一路拼到決賽,你要說這是不是偶然,其實也不是,關鍵時刻有靠譜球員站出來,本來就是強隊的必備條件
也得承認,中國隊整體還有短板,比如對抗澳大利亞時最后幾分鐘的處理略顯稚嫩,戰(zhàn)術變化不足,關鍵回合總覺得誰都能投卻沒人能“必須去投,這點和傳統(tǒng)強隊還是有差距,但換個角度想,這就是年輕球隊成長的必經之路
對球迷來說,最值得安慰的是,我們終于看到除了傳統(tǒng)的內線大殺器,又冒出來了能自己扛起持球任務的大前鋒,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男籃的陣容設計不必再那么單一,想象一下,如果幾年后有更多王俊杰式的球員冒出來,我們就能玩得更活,甚至在國際舞臺上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變化
所以,這屆亞洲杯的總結其實可以簡單兩句話,趙睿和胡金秋撐起了穩(wěn)定面,王俊杰帶來了驚喜感,球隊整體表現(xiàn)雖有遺憾卻仍值得點贊,而從球迷視角看,這批人至少讓大家重新燃起了點希望,輸一分固然難受,但比起之前的低谷,這已經是穩(wěn)扎穩(wěn)打邁出的一步
未來會怎樣沒人能給準確答案,但有了這次經驗,中國男籃需要做的只是別急著“擺爛,耐心留給年輕人,把他們的潛力一點點兌現(xiàn)出來,別忘了,籃球是一場長跑而非短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接下來還能看到更多比賽里,王俊杰式的背身單打、趙睿式的硬突、胡金秋式的百發(fā)百中,那才是中國隊走得更遠的根本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