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寧
火石寨: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城以北15公里處的火石寨鄉(xiāng)。
火石寨國家地質森林公園位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城西北15公里處。整個公園占地總面積1.4萬公頃,景區(qū)游覽景點豐富而多樣,是西北風情自駕游基地和寧夏首家戶外攀巖基地,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盡管我們去時正逢假日,但園內游人顯得寥寥無幾、稀稀落落,安靜的山谷偶爾傳來鳥叫聲,很適合游客們放松心情,靜心享受這大自然留下的杰作。
神奇的丹霞地貌
火石寨因其山峰就像烈火燒過的石頭,呈現出一片褐紅色,故而得名?!安煌w色”的火石寨也證明了它與周邊地貌的區(qū)別:它是北方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學上的重要名詞,是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等地貌的總稱,主要發(fā)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因以廣東丹霞山的地貌最為典型,故名。
丹霞不是雅丹,我一位同事常將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搞混了。的確,由于兩者共同有一個“丹”字,所以很容易發(fā)生混淆,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在外形特征和顏色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雅丹地貌是在干旱地區(qū)大風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種風蝕地貌,地層以軟巖為主,土丘起伏較小,高差不是很大,顏色以黃色基調為主;丹霞地貌則是紅色砂礫巖地層經長期風化剝離、流水腐蝕、溶蝕、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一般地形陡峻,地勢起伏較大,顏色以紅色基調為主。
火石寨景區(qū)是黃土高原上的丹霞地貌。遍布的褐紅色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景區(qū)內現建有一個地質博物館,通過收集的一些巖石標本,向游客們講述這個神奇地方經歷了怎樣漫長的形成軌跡。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目前,中國已發(fā)現丹霞地貌將近1005處,分布在28個省區(qū)。2009年4月,“中國丹霞”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獲得了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申遺”的提名資格。
雅丹地貌:雅丹是地理學名詞,是維吾爾語“險峻的土丘”的意思。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來中國考察時采用當地維語稱法記載了這種神奇的地貌景觀,“雅丹”一詞此后逐漸成為國際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干旱區(qū)都可以找到,我國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和青海等地,其中以新疆羅布泊最為典型。
大石城古戰(zhàn)場
關于火石寨得名還有一個傳說:這里原本叫做穆柯寨,是穆桂英的大寨。宋將孟良為了破解遼兵布下的“天門陣”,便向穆柯寨借取鎮(zhèn)寨之寶——“降龍木”。 穆桂英自然沒有輕許,孟良只好放火燒山以此逼迫穆桂英,結果火燒紅了山上的石頭,穆柯寨因此變成了“火燒寨”,而火石寨就是“火燒寨”的諧音。至今,民間還將西吉縣城叫做“穆家營”,據說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前駐扎軍隊的地方。
傳說歸傳說,在火石寨還確實有個古戰(zhàn)場,叫大石城,只不過和穆桂英沒有什么關系了。大石城位于云臺山山頂,四面峭壁陡立,地形險要異常,易守難攻。大石城曾是西吉八景之一,稱為“石城天險”。整個大石城形狀像一頭臥牛,東南角有人工開鑿的石階用以上下攀登出入,現保存有大量的明代軍事建筑。明代時,石城因滿俊曾據此與明軍大戰(zhàn)而著名。
滿俊是蒙古族,又名滿四,其祖巴丹自明初率部歸附后,在六盤山下“世以千戶畜牧”。成化四年,滿俊不滿官府對他的猜忌而聚眾起事,明朝調集三萬大軍對石城進行圍剿,最終在明軍的威逼利誘下,叛徒出賣了滿俊,里應外合,石城被明軍攻陷。滿俊事件在明代中后期對土達(即歸附的蒙古部落)的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火石寨遠眺
云臺山:火石寨景觀的集大成者,山上還有棧道、石窟等建筑。
火石寨石窟
與國內一些丹霞地貌景區(qū)一樣,火石寨景區(qū)也是道教、佛教勝地?;鹗呤冀ㄓ诒蔽?,興盛于隋唐,宋代時曾有“西武當”之稱?,F存有掃竹嶺、石寺山、禪佛寺等三處石窟。
掃竹嶺即云臺山,因山嶺上生長制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山上現存大佛殿、菩薩殿、萬壽宮等石窟30孔??咝味酁殚L方形平頂式,少數圓形穹頂式。有石窟佛四身,其一高4.5米,腹圍4.4米,銅造像三身,均高46.5厘米。
石寺山位于火石寨景區(qū)西南,因石峰上鑿有石窟寺而得名。石寺山有三座主峰并列,呈“山”字形,現存長方形大小石窟8孔,水窖4眼,石窟內鑿像被毀,殘存石雕蓮花須彌座和佛龕、壁畫。因其與掃竹嶺石窟相連,又名“后云臺山”。
禪佛寺石窟位于火石寨鄉(xiāng)禪窯村,因其與固原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的流傳勝地,與須彌山同屬一個佛教宗派。禪佛寺石窟鑿造在一座尖頂寶塔式的石峰上,現存石窟10孔,水窖5眼,石窟多為長方形,殘存壁畫、石雕須彌座等,具有明顯唐代風格。
云臺山石窟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yōu)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yè)務范圍、提高業(yè)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專業(yè)、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chuàng)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