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福州倉山湖邊村一隅作坊中
42歲的高時祥俯身觸摸著
炭火堆上方20厘米處的空氣
指尖傳來的溫度
讓他迅速調(diào)整竹焙籠的位置
這項需要兩年才能練就的絕技
每天都在作坊里重復上演
高時祥用15年堅守詮釋著:
真正的茶香
必須用雙手“焙”出來
高時祥
走進作坊中
40余種、200多件手工制茶工具
整齊陳列著
承載著高家五代匠人的制茶記憶
2010年
在外闖蕩5年的高時祥
從父親手中接過炭焙技藝
而他的父親正是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愈正
高時祥與父親(右)和大伯(中)在一起品茶
記者注意到
作坊內(nèi)的平均溫度超40℃
盡管悶熱難受
高時祥仍用這種制作方式
守護福州茉莉花茶
特有的“冰糖甜”
“藍焰一起,茶香盡毀
炭焙過程全憑手感知溫”
高時祥指著炭火堆解釋
炭焙技藝是始于
柴油煤電匱乏年代的傳統(tǒng)工藝
在烘干過程中
他需要將手掌懸停在
火堆上方20厘米處
通過皮膚對熱流的敏感
判斷炭火溫度
是否處在100℃~110℃區(qū)間
每個炭火堆需人工實時看護
單是“手溫計”這項技藝
他就練習了長達兩年之久
盡管單人日產(chǎn)量僅100多斤,茶行年產(chǎn)量僅1萬斤福州茉莉花茶,遠低于電焙的高效,高時祥仍在堅持。
他解釋說,雖然電焙機設定的溫度就能精確控制茶葉內(nèi)的水分,但炭焙時茶葉與炭火的接觸會產(chǎn)生獨特的香氣,這是機器無法復制的生命力。
當雙手感知到茶葉水分達到最佳狀態(tài)時,那種掌控全局的快感,是數(shù)字顯示永遠給不了的儀式感。
正是通過
對傳統(tǒng)技藝堅持和不斷提升
高時祥于2022年獲評
福州茉莉花茶
傳統(tǒng)窨制工藝傳承人稱號
還在閩茶杯斬獲多次金獎
“今天禮拜二 ,我們講茉莉。今我們分享加工單瓣茉莉花茶的點滴體會:單瓣茉莉花下花量比例要比雙瓣的比例要少一些,否則花太多了濁蓋過幽,達不到單瓣茉莉花的效果……”自2018年起,每個周二,高時祥的朋友圈都會準時更新。這個被他稱為“禮拜二講茉莉”的習慣,源自福州方言中“禮拜二”與“講茉莉”相同的諧音。
“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tǒng)
只是需要更生動的表達方式”
如今
他還將傳統(tǒng)工藝搬進短視頻平臺
AI生成的古風音樂
以及文字對白里
動態(tài)演示福州茉莉花茶
“九窨一提”的傳統(tǒng)工序
在堅守與突破的平衡中
眼下
高時祥正致力于破解
傳統(tǒng)窨制工藝中
“下花量高、成本難控”的痛點
力爭實現(xiàn)“減花不減香”
這套“減本增效”的工藝
讓傳統(tǒng)工藝的生命力
以更可持續(xù)的方式煥發(fā)新生
記者 陳木易/文 石美祥/攝
新媒體編輯 蘭超
監(jiān)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guān)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zhuǎn)發(fā)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