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茶館的老灶臺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成都是個大茶館,茶館是個小成都”,最能代表成都休閑性格的,無疑是茶館。“走,口子上吃茶”是如影隨形的生活方式,“茶錢該我的”是掛在口頭的客套話。茶館的生態(tài)絕不能簡單用“喝茶”來概括,因為光喝茶太單調(diào)乏味,唯有“吃茶”才味道長。
成都大眾茶館的茶,不外乎素毛峰、花毛峰、竹葉青、碧潭飄雪,茶葉出產(chǎn)自峨眉山、蒙頂山等地,那種混合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花茶最受歡迎,清香四溢,芳冠六清,俗稱“香片”。過去老輩子常喝“三花”,所謂“三花”就是成都茶廠產(chǎn)的“三級茉莉花茶”。如果在更廉價的茶館或者飯館還有“紅白茶”,又叫“老鷹茶”或“老陰茶”,味厚回甘。要是你到茶園看到賣花生、瓜子、醪糟蛋、豆花或涼面的,也不要奇怪,茶葉嘛,并不是唯一的主角。
▲大慈寺老茶館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常言道,“茶好不如水好”。成都過去的茶館不用井水,因為井水水質(zhì)不佳,《成都通覽》稱其“鹵味甚重”、“味咸而惡”,因為井邊淘菜洗衣的多,陰溝糞池也會侵入其中,因而井水燒茶水面會浮一層油垢。“成都之水可供飲料者,以河水為佳,因源流來自灌縣內(nèi)之雪山也”。所以過去成都茶館的水都用的錦江河水,一般都是雇挑夫下河到河心取水,清澈甘甜,一大早挑到貨送到茶館,倒進灶間幾口紅砂大缸,還要經(jīng)土法過濾系統(tǒng)凈化,保證衛(wèi)生、純凈、甘甜異常,才在被煤火熏得黢黑的老虎灶的一排排灶眼上燒沸,然后用紫銅長嘴壺提來泡茶,所以大街小巷的茶館門前的粉牌或幌子上,都大書“河水香茶”四字。而作為延伸服務,賣開水、代客煎藥、打香水帕子(用熱毛巾擦臉凈面)、洗腳修腳、添炭火等服務也應運而生,至于理發(fā)、讀報、吸香煙、看命測字同樣可以一站式得到滿足。
▲靠背竹椅、四方矮桌、蓋碗,成都茶館的標配。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水好不如器好”,成都人鐘愛的老茶館一定是靠背竹椅、四方矮桌、蓋碗這“三件套”。靠背竹椅帶著扶手掌,是竹編的,坐上去柔軟又光滑,把腳搭在其上,想享受“葛優(yōu)癱”也高低合宜;蓋碗茶具,也稱“三件頭”,有茶碗、茶蓋、茶船,茶船以前多為金屬,有它托著不燙手,有了茶蓋,茶湯濃淡便可調(diào)節(jié),可撇可刮可攪和,涼或熱也可以調(diào)節(jié),可閉可揭可以斜,喝茶時以茶蓋兒阻擋茶葉,慢慢喝。在茶館里,免費摻茶,坐多久都行。過去要是把茶蓋翻過來平放,或者扣上茶蓋拈一撮茶葉,就是有特定含義的信號。此外,在茶館還能享受竹琴、揚琴、清音、金錢板、評書、相書(四川地方曲藝)等表演,聽著川劇高腔的抑揚頓挫,與茶香交相輝映,“吃茶”的樂趣更濃。
在茶館里掏耳朵也是一大特色,鐵針插入耳洞時心中會頓時吃緊,但探、轉(zhuǎn)、掏、敲之間,耳朵又癢又酥,令人黯然銷魂。
▲成都茶館內(nèi)的川劇表演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茶館也是個江湖,過去遍布四川城鄉(xiāng)的袍哥堂口就多設在茶館,其中擺茶碗陣也就成了蜀中茶園獨有的江湖風景。擺茶碗陣是袍哥們拜碼頭、行江湖用的一套聯(lián)絡黑話,跑灘的袍哥進茶館后,先有茶水奉上,但并不直接喝,而是用茶杯擺出的陣型對暗號,“確定是對的人”。比如“雙龍陣”,兩杯相對,來者吟誦“雙龍戲水喜洋洋,好比韓信訪張良。今日兄弟來相會,暫把此茶作商量”。再比如“忠心義氣茶”,桌上擺三個茶杯,一個滿一個干一個半,來者端起半杯一飲而盡,并吟詩“我亦不就干,我亦不就滿。我本心中漢,持起飲此盞”,通過盤問才能過關。
茶碗陣千變?nèi)f化,而吃講茶之俗則流行城鄉(xiāng),在李劼人、沙汀的小說中就頻頻看到。吃講茶,“講”就是講理、處理糾紛,有爭端糾紛的雙方不去打官司,雙方到茶館當眾各說各的理,并請自己的人來吃茶造勢,誰是誰非由本地有臉面的袍哥、士紳做評斷,從而和平化解糾紛,當然理虧的那一方最后要包下所有的茶錢。正所謂“一張桌子四只腳,說的脫來走得脫”,如果都不認輸,那么一場“茶館大戰(zhàn)”就要上演了,剎那風云突變,茶杯橫飛,板凳亂舞,茶客看客扭打一團,茶館也要跟著遭殃了。但是不要以為茶館老板會甘認倒霉,相反他們還高興呢,因為“停戰(zhàn)”之后茶鋪的損失是少不得要先賠償?shù)?,“于是堂倌便忙了,架在樓上的破板凳,也趕快偷搬下來了,藏在柜房桶里的陳年破爛茶碗,也趕快偷拿出來了,如數(shù)照賠,如數(shù)照賠……”
▲成都人民公園鶴鳴茶社喝茶的人們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一城居民半茶客”,吃講茶與擺茶碗陣,雖然現(xiàn)在是當龍門陣來擺的,但是成都坐茶館之風卻生生不息。大街上走一圈,叫“天一茶樓”、供打麻將、談生意的恐怕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冬天太陽一露臉,凡是能擺下幾張桌椅的竹林壩子、體育廣場就變成露天茶園,記得我找工作時交簡歷都是在一個叫“指月茶樓”的地方。
如今的成都,充滿了高級的、古風的、禪味的、冷淡風的,只對會員開放的小眾茶館,而在我心中,那些江邊橋頭的、古寺名剎的、深巷陋街的平民茶館,反而越來越顯出珍貴的老成都味道了。
望江公園茶園,遍種幾百種竹篁,幽靜風雅,望江樓“既麗且崇”,會遇到許多學子于此論學;被太古里包圍的大慈寺里有禪茶,以前的成都博物館和文學藝術機關集中于此,詩人作家最常見,現(xiàn)在還保有一份清和。悅來茶園,號稱川劇窩子,樓上樓下一人一座,吃蓋碗茶看川劇高腔,沒有比這里更合適的地方;文殊院的茶園,掩映在竹林、重殿、曲檻間,雖說是佛教圣地,但是密密匝匝的茶客的談笑聲,時尚美味的素食推介,讓人感到親切溫暖的世俗氣息。鶴鳴茶園歷經(jīng)百年,民俗風味依舊,院壩上擺滿竹椅石桌,古色古香,又緊臨少城公園的一湖碧波,長廊繞湖,古藤扶疏,梧桐如蓋,占盡了園林景致。夏日樹蔭濃郁,冬季舒朗開闊,在林下廊中坐下,端起白瓷碗,品一品悠長茶味,暫時疏解“鴨梨山大”,真是繁忙的“城里人”的一大幸事。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fā)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周伊萌
標題設計:崔瑋
實習生:方曌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1年第1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