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山遺址全景空中俯瞰圖
6000年前,大溪文化在高度發(fā)達的稻作文明支持下,就已經在澧陽平原建起了城頭山古城 ,這是迄今為止所見的中國最早的城址。北方所見最早的古城是河南鄭州西山古城,時間為5300年前,比城頭山古城遲了700年。
城頭山城址所在的洞庭湖西北岸澄陽平原,是一個與江漢平原連成一片,呈喇叭扇形分布的狹長地帶,其東起洞庭湖西北岸,西至今石門縣城,跨今石門、臨澄、澄縣、津市等縣市,東西長約 100 公里,南北最寬處約 50 公里。澄水兩大支流渾水和澹水分別從西北向東南和從北向南流貫而過后注入澄水。
徐家崗坐落于澄陽平原中部,地勢總體是從西北向東南傾斜,但崗地在南端卻突兀而起,形成了一座約 1 米高的小土阜,這就是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城頭山古城址。古城東、南、北三面被一望無際的平原所環(huán)繞,西面瀕臨澹水河支流,澹水河由北向南而來,并沿著崗的南端轉向東流,其中一支流繞城址東門而過,再折向東流去,匯入澹水。
城頭山城址 20 略呈圓形,外圓直徑 325 米,內徑 314 ~ 324 米,占地面積 18. 7 萬平方米,城內面積約 8 萬平方米。設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南門是陸上通道,北門是與護城河相通的水塘,東門是船埠,西門則是一個有一片開闊地的豁口,東西、南北大致對應。城址由護城河、夯土城墻、道路、房址、陶窯、祭臺以及城門等構成,城內發(fā)現(xiàn)有人祭坑、祭壇、建筑夯土臺基群、墓葬區(qū)、制陶區(qū)、人工堰塘等。城垣保存較為完整,遠隔數里之外即可望見到它飽經滄桑的風貌。
城頭山古城建在湯家崗文化層之上,在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曾有過四次修筑。
一期城墻修筑在6000 年前左右的大溪文化早期,直接筑造在原生土面上,呈丘狀,墻基寬 11 米,墻體最厚處1. 5 米,外坡坡腳已處于徐家崗臺地西緣,由紅黑色黏土筑造,未見明顯的夯筑痕跡;
第二次修筑在5800 年前的大溪文化三、四期,這次修筑在一期城墻基礎上增加了高度,并將大溪文化壕溝填塞了一部分;
第三次修筑在 5300 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早期,將大溪文化壕溝全部填塞,并在城外增建了 60 米寬的護城河;
第四次修筑在4800 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中期。依第三期城墻內坡向東擴寬,底部東西長約 11 米,最厚處 2. 75 米。大溪文化壕溝因此與屈家?guī)X城垣重合,寬 10 米,長 1000 余米。
大溪文化一期城墻只是簡單的堆筑,二期則使用了夯筑技術,在城墻上還設有整齊的柵欄。在城南部分地段沒有發(fā)現(xiàn)第一期城墻,而是串聯(lián)起來的堰塘。堰塘北面臨近內坡的原生土面上發(fā)現(xiàn)有三排柵欄柱洞,其大小、形制同東門豁口處第一期和第二期城墻的防御設施相同。城墻南門通道向北是一期城墻與門道,門道南邊盡頭設置有超過20 米的墻體,類似于后世的甕城,用來加強門道與豁口的防守。
在南門處,發(fā)現(xiàn)一個“人工夯筑土臺”,發(fā)掘者推測是屈家?guī)X文化早期南城門東側一個用于守衛(wèi)的場所。 南門處還發(fā)掘出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溝,壕溝外坡有用豎立木樁、蘆席、橫木條和子篾扎緊成籬笆狀的護坡設施,保存十分完整。
壕溝內發(fā)現(xiàn)有一批榫卯結構的木構件。從木構件在壕溝中的位置和分布情況看,應是一座進出城垣的木橋遺址。壕溝中還出土了大溪文化時期的木漿、木艄以及包括象、鹿、牛、豬在內的 20 余種動物骨骸,還有包括稻、冬瓜、葫蘆等栽培作物在內的 70 余種植物籽實。
城頭山遺址周圍 10 多公里范圍內,還發(fā)現(xiàn)有距今約 8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遺跡和大量稻田實物標本,其中 40% 具有人工栽培的痕跡。這里發(fā)現(xiàn)的水坑和水溝等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這些遺跡、遺物表明,大溪文化早期以水稻為主的種植業(yè)、家庭飼養(yǎng)業(yè)等已經處在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水平上了。
夯土城墻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護城河水主要來自南邊澹水河,系自然河道與人工河道結合而成,具有集城市供水、護城、航運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可謂水鄉(xiāng)澤國建筑的典范代表。
城內中心附近發(fā)現(xiàn)有屈家?guī)X文化早期前段和后段兩組房址。早期前段是一組平地起建的房址,其中最大一間面積約為 44 平方米。后段三座房址建在人工夯筑的臺基上,其中一座是小型排房,中間為走廊,兩邊對稱分布小房間,單個居室面積僅 3 ~ 5 平方米。一座是套房,前為餐廳,后為有四個連體灶的廚房。編號為 F 87 的房址規(guī)格最高,坐北朝南,室內面積達到了 63 平方米,但房內無陶器、灶具等生活設施。房外還設有廊檐。
城頭山房址
對于此組房址的功用,專家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是禮儀性建筑,有的認為是祖廟,還有的認為是首領從事政務的宮殿,如此等等。
城頭山城墻外坡發(fā)現(xiàn)一座淺坑墓,墓主是一個依外斜坡躺著的成年男性,發(fā)掘時墓主呈被捆綁姿態(tài),尸體在坑內,頭伸出坑外,坑內有填土,墓坑所壓是大溪文化一期城墻筑土,推測為修筑一期城墻時奠基祭祀活動中的人祭。
城內偏東一帶發(fā)現(xiàn)有屬于大溪文化第二期的墓葬數十座,時間約為公元前 4000 ~前 3800 年。其中既有隨葬品豐富的直肢葬墓,又有不見任何隨葬品的屈肢葬墓 —這些墓大都環(huán)繞在其中一座大墓的周圍。屈肢葬墓主,有的被捆綁著,有的身首異處,還有的入葬前就被截斷了左上肢和右下肢,意味著氏族內部成員之間已經出現(xiàn)了身份和地位的變化,這些人殉或為家奴,或為戰(zhàn)俘,其地位身份較為低下是可以肯定的。
將這些墓葬現(xiàn)象與城址的出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城頭山古城社會已呈現(xiàn)出較明顯的階級分化,居民和外圍部落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tài)。
城頭山遺址東部建有 3 個近似圓形的祭臺(壇)。其中兩個祭臺邊沿都有燒磚壘筑的約 30 厘米高的邊墻,邊墻內是用純黃土堆筑的土臺,中間高四周低。周圍分布有祭坑,其中三個祭坑是比較大的淺平坑,里邊均放置有大塊“祖”形礫石。這三個坑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處于祭臺西北、東南最高脊背上。發(fā)掘者認為,這種大礫石可能就是后來“祖”的象征物。
祭臺旁邊是一座男性大墓,隨葬有 30 件器物和一個兒童腦袋,四角還陪葬有 4 個屈肢墓。大墓與祭臺設置在一起,是文明時代祭壇的特征,暗示此祭壇在祭天、祭祖的同時,也有祭祀已故首領的功用。城頭山大溪文化早期大型祭壇,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時間最早的祭壇。
城址內不同部位還發(fā)掘出 10 座陶窯,其中有 7 座位于城址中部。在這些陶窯內發(fā)現(xiàn)有數量不等的紅燒土塊堆積、灰坑和灰溝等,其中紅燒土塊堆積發(fā)現(xiàn)有三處,土層厚 15 ~ 20 厘米,有大塊也有小塊。
這些紅燒土塊中看不到編竹和木柱等墻骨痕跡;土層上部和底部顏色純正,無火候不均現(xiàn)象。發(fā)掘者推測是磚的前身,或可稱為早期燒磚 ,這也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燒磚。鄰近陶窯的地方還發(fā)掘出了多座屬于大溪文化第三期的簡易工棚一類的建筑,僅見柱洞,不見基槽。這些簡易工棚一類的建筑和陶窯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制陶區(qū),規(guī)模宏大,設施齊全。
放眼整個澧陽平原,在以城頭山為中心,東西長 100 多公里、南北最寬 50 多公里的區(qū)域內,已發(fā)現(xiàn)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址 300 ~ 400 處,僅城頭山周圍 5 公里范圍內就發(fā)現(xiàn)有大溪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遺址 20 余處。
除此以外,城頭山東南 2 公里處還有著名的彭頭山遺址,西南約 4 公里處有胡家屋場遺址,這兩處遺址分別是彭頭山文化和皂市下層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這些遺址成群出現(xiàn)表明,城頭山古城不僅在這一地區(qū)的出現(xiàn)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而且還處在這一聚落群的中心位置上。
如果從 6000 年前大溪文化開始筑城、壕算起,直至 4000 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晚期,城頭山古城沒有間斷地使用了大約 2000 年之久,這一特殊場景,舉世罕見。
考慮到城的最初出現(xiàn)一般是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城頭山一期又恰恰出現(xiàn)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中原后崗一期文化殘部敗退江漢平原之時,而且城頭山城址還有大量人殉一類戰(zhàn)爭痕跡,不排除城頭山古城的崛起和后崗一期文化殘部敗退江漢平原有關。
——摘自李琳之:《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有增刪,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
李琳之著,商務印書館,2021年9月
本書利用最新考古學研究成果,并輔之以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開了半坡、后崗一期、西陰、大汶口、紅山、凌家灘、良渚、屈家?guī)X和龍山等諸多考古學文化族屬之謎,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東夷和南蠻三大集團成長、發(fā)展、壯大,以及相互之間交往、沖突和融合的發(fā)展脈絡,揭示了炎、黃、蚩尤及其之后顓頊至帝堯各族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首次系統(tǒng)地還原了早期中國誕生之前這1700年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還原了中華文明濫觴、形成和發(fā)展的璀璨歷程。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fā)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fā)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chuàng)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第4期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