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記載:考古發(fā)現的中國史》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4年1月
編者按:《史無記載:考古發(fā)現的中國史》日前由研究出版社出版,這是作者“考古改寫中國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通過對一個個考古史料細致入微地解讀,講述了以往對歷史知識認知上的偏差,從考古的視角讓讀者對中國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書中史料豐富、邏輯嚴密、趣味性強,對于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讀者的歷史興趣等方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脊懦鰜淼臇|西是歷史遺存的物質碎片,在圖書館中展列,在地上遺存,人人可以參觀,但又一知半解。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塵封在黃土之下的秘密娓娓道來,讓讀者仿佛親身遇見古人的生活、聽見他們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下文系該書前言部分。
自從 20 世紀 20 年代考古學在中國誕生以來,中國考古學走過了100多年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迄今為止,考古人員已經在南起南海、北到黑龍江、東起東海、西至青藏高原這一廣袤的范圍以內,發(fā)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文化遺址 , 可謂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史無記載的驚世大發(fā)現,如中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城池——6000 年前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最早邁進文明時代的城市——4500 年前的浙江杭州良渚遺址、史前中國最大的城址——4300年前面積達 400 多萬平方米的石峁遺址,等等。
考古人員用高科技等手段,從動態(tài)的角度觀察、分析,發(fā)現了距今 5300 年和距今 4300 年時,中國大地南北文化格局發(fā)生的兩次劇變。5300 年前是北方沉淪,南方崛起,東方強勢。至 4300 年前,北方蘧然崛起,南方歸于沉寂,而東方勢力也在強盛 1000 年之后突然走向衰落。距今 4600 年時,黃河中下游還發(fā)生了一次“改道入?!钡膽K烈事件,波及今津、魯、冀、豫、徽、蘇等多個省市,水患延續(xù)了二三百年之久,不但給沿途數百公里范圍以內的居民造成滅頂之災,還直接摧毀了彼時勢力最為強大的東方大汶口文化政權。
還有一部分考古發(fā)現則是直接將民間傳說改寫成了信史,如幾千年以來關于堯舜綿延不斷的傳說,經考古證明,確有充足的史實根據,舉世聞名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就極可能是傳說中的堯舜之都。中國社會科學院于 2015 年 6 月 18 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為此專門舉行了“山西·陶寺遺址發(fā)掘成果新聞發(fā)布會”,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重要成果,堯舜傳說由此成為信史。
與此相類的還有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和清光緒皇帝被害傳說等。四川彭山江口數百年一直傳說是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的水下“沉銀”之地,國家文物考古部門對張獻忠“江口沉銀”地點進行勘測定位后,從 2016 年至 2022 年先后進行了四次打撈,總計打撈出金、銀、錢幣等文物共計 7 萬余件,皆為張獻忠起義軍在此戰(zhàn)敗后沉船所遺,紛紛擾擾的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也因此正式走進信史。
清光緒皇帝載湉 38 歲就走完了他生命的歷程,民間傳說和一些野史筆記,如徐坷的《清稗類鈔》、德齡的《瀛臺泣血記》、費行簡的《慈禧傳信錄》和王照的《德宗遺事》等,都認為光緒帝是被人害死的。2003 年,中央電視臺清史紀錄片攝制組攜手北京市公安局法醫(yī)檢驗鑒定中心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對光緒帝的兩小縷多根頭發(fā)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光緒帝體內攝入的砒霜總量已經大大超過了致死量,換言之,光緒帝系砒霜中毒而亡。傳說再一次成為信史。
除此以外,還有陜西扶風法門寺關于佛指舍利和地宮寶藏的傳說、成都都江堰關于李冰石人的傳說、唐代神鏡“江心鏡”的傳說、明宣宗是“蟋蟀天子”的傳說等,都被考古證明實有其事。
在考古發(fā)現中,另有一類是直接推翻正史的記載,還原了歷史的本真面目。如我們熟悉的“昏君”周厲王,司馬遷在《史記》里說他“即位三十年,好利……暴虐侈傲……其謗鮮矣,諸侯不朝……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但隨著青銅器銘文的不斷出土,人們才發(fā)現,周厲王不但不是個“昏君”,反而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梟雄,這在其在位前期表現得尤為突出。
周厲王即位后,先后多次平定來自東南方夷人和西北方獫狁的叛亂,其中一次對南方諸侯和部分東方夷國的征伐,安定了南方的局勢,讓 26 個小國的國君都拜服在了他的腳下。我們耳熟能詳的“國人暴動”也不是過去歷史課本里所說的平民暴動、奴隸起義,而極有可能是西周王廷內部因為周厲王激進改革引起的一次政變。
政變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是在周厲王時期失寵、曾經掌管軍政大權的司馬“伯龢父”——就是文獻記載的共伯和。“周召共和”也不是什么周公和召公共同執(zhí)政,而是共伯和執(zhí)政之謂?!皡柾酢眰髡f是他死后他兒子周宣王給他的謚號,但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銘文中,根本就沒有“厲王”這個字眼,對“厲王”稱呼用的都是“剌王”?!柏荨本褪恰傲摇保瑸楣饷?、顯赫之意,同《逸周書·謚法》所云“殺戮無辜曰厲”意思剛好相反,所以“剌王”就等于“烈王”。這是一個很高的贊譽。
再如我們以前在中小學課本里學過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項羽火燒阿房宮、陳勝吳廣起義中“失期當斬”、蔡倫是造紙術的發(fā)明人等,經考古證實都是子虛烏有的憑空杜撰。
這些考古發(fā)現,有的曾經轟動一時,為世人所矚目;有的雖然也做了相關報道,但關注的人不多;有的僅局限于考古界,“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以至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考古學已經推翻了他們固有的一些歷史認知,還在一本正經地宣傳這些偽歷史知識,讓人啼笑皆非。
與此相關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系統(tǒng)介紹這些改寫了中國史發(fā)現的圖書在市場上出現,這應該也是已經被考古推翻的那些偽歷史知識在社會上繼續(xù)謬種流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上古史,近年來,我用這 100 多年來中國考古學所取得的成就,結合文獻,對距今 9000 年至西周末年這 6000 年的中國歷史做了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先后出版了《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晚夏殷商八百年》和《何以華夏》四本書。這一研究寫作過程,使我對考古學改寫中國史這個問題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因此,我就想利用手頭現成的資料,再補充一些中古和近古的資料,寫一本《考古改寫中國史》,以填補圖書市場上這方面的空缺。
但由于以前只是專注于秦代以前古史的考古研究,對秦漢及其以后的考古學成果涉獵不多,這就造成了我認識上的誤區(qū),以為秦漢及其以后都有確鑿的文獻記載,考古改寫歷史的內容不會太多。但仔細查閱相關資料才發(fā)現,遠不是那么回事,其中對既有中國史造成沖擊的考古成果比比皆是。這樣一來,我就不得不改變原來的寫作計劃,大幅度地增加工作量,將原來的一本擴展成三本,分別以《史無記載:考古發(fā)現的中國史》《返璞歸真:考古糾錯的中國史》和《傳說有據:考古證實的中國史》三個專題的形式陸續(xù)推出。
當然,這三個專題類別也不是那么絕對的涇渭分明,其中有些內容就能歸置于不同的類別之中,但為了保證三本書不出現重復現象,就只能歸類于其中一本。如清光緒帝之死,官方和正史認定光緒帝是死于疾病,所以既可以將它歸類到《返璞歸真:考古糾錯的中國史》之中,也可以歸置到《傳說有據:考古證實的中國史》當中。最后,我將它歸類于后者,是因為后者關于明清時代的同類內容較少,是從三本書篇幅比例平衡角度考量的。
就夏代以前的上古史而言,幾乎每個考古大發(fā)現都可以說是史無記載,都對中國史有補充、豐富和完善的作用,但考慮到讀者的興趣、可讀性和三本書的整體容量,我將這段時期的內容做了大幅度的壓縮,而且主要不是寫某個具體遺址,而是將內容著重放到揭示某個特定時期的社會場景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給讀者一幅整體的情景畫面,而不是像寫一個個具體遺址那樣,留下的都是碎片式的殘缺影像。但由此就會淘汰不少重要的考古發(fā)現,對此我采取的補救策略是,用一篇全景輻射式的文章,對這 100 年來全國各地所發(fā)現的重要考古成果做一個宏觀綜述,這就是放在《返璞歸真:考古糾錯的中國史》篇首的《中華文明起源并非“一元中心”》。這篇文章原是 2017 年 3 月,我在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所作《中華早期文明源流線路圖》專題講座的講稿,這次發(fā)表又增補了一些新的內容。
就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改寫了中國史的相關遺址和文物,商周及其以前和秦漢時期較多,三國至清代時期較少,這也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畢竟時代越近,書寫越方便,歷史記錄也越全面。
我將這本書定位為嚴謹而不失活潑的普及性讀物,嚴謹是說,書中的每個觀點、每個說法都言之有出,出之有據,為此我在書后附了一些必要的注釋和古籍參考目錄;活潑是說,讓文字跳躍起來,提升文章的流暢感和趣味性,讓讀者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希望能達到這個目的。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我們看到的東西往往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所以讀而后思,思而后疑,疑而后信,方為讀書之道。讀史尤其如此。
其實,歷史不僅是勝利者書寫的,當時代的帷幕落下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可能成為歷史的書寫者。
愿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僅僅只是新的歷史認知,更希望帶給讀者新的思考。
《史無記載:考古發(fā)現的中國史》先后入選了《2024年開年值得關注的人文社科新書50種》(《中華讀書報》2024年1月11日)和“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301期干部學習新書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