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官媒都隱隱表態(tài)了,看來李嘉誠這事是真不簡單啊!
怎么回事?
最近,李嘉誠以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7億元)將旗下分布于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幾乎沒有一點風吹草動,直接就賣了。
可問題是李嘉誠這個身份壓根就已經(jīng)不缺錢了,現(xiàn)在還把錢看得這么重,以至于不少專家都認為此事必定會影響國家的戰(zhàn)略。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特別是李嘉誠旗下的這些大企業(yè),在做這么重要的決斷時,應(yīng)該要以大局為重,要考慮安全、主權(quán)等長遠的因素。
而國務(wù)院港澳辦官網(wǎng)轉(zhuǎn)載《大公報》的銳評《莫天真 勿糊涂》,直接點明“有關(guān)企業(yè)當三思,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這幾乎是官方對李嘉誠商業(yè)生涯最嚴厲的定性。
表面是商業(yè),實則是政治
長和集團聲稱此次交易是“純商業(yè)行為”,但從時間線上來看卻充滿了政治的味道。
因為特朗普今年1月剛就職便明示要“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回巴拿馬運河”,此話一出,美國務(wù)卿魯比奧隨即施壓巴拿馬政府,緊接著貝萊德的CEO芬克(與特朗普私交甚篤)就屁顛屁顛地跑去白宮匯報收購細節(jié)了。
更諷刺的是,貝萊德接手李嘉誠的這兩個港口后,將控制全球10.4%的集裝箱碼頭吞吐量,而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貨運量高達21%,一旦被美國卡運河,那損失就大了?。《颐绹呀?jīng)放出狠話,要計劃對中國商船加征單次150萬美元“政治附加費”,甚至可能會“選擇性限流”。
這種“巧合”讓香港《大公報》直言:“交易是美國運用國家力量包裝成商業(yè)行為的強權(quán)政治。”而港澳辦的轉(zhuǎn)載,等于官方蓋章了這出戲的本質(zhì)——不是簡單的生意,而是站隊。
觀者者網(wǎng)報道截圖
從商業(yè)邏輯看,這筆交易確實“劃算”:
長和以24倍市盈率甩賣低收益資產(chǎn),還避開了地緣政治風險。但問題在于,當巴拿馬運河這樣的戰(zhàn)略要道被卷入大國博弈時,商人的“精明”就成了歷史的照妖鏡。
對比張謇實業(yè)救國、霍英東突破港英封鎖運送物資的往事,再看曹光彪“寧可虧錢也要支持國家發(fā)展”的抉擇,李嘉誠的“高位套現(xiàn)”顯得格外刺眼。更諷刺的是,他選擇的接盤方貝萊德,正是美國對華科技戰(zhàn)的核心推手——這家管理11萬億美元資產(chǎn)的巨鱷,不僅持有蘋果、谷歌等美企股份,還深度滲透中國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企業(yè)。
這在一部分人的眼中,恐怕已經(jīng)可以算作是“資敵”行為了。
霍英東
霍英東
李嘉誠
風向已定,蓋棺何須等百年
港澳辦罕見轉(zhuǎn)載媒體評論,其信號再明確不過:在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紅線前,沒有“在商言商”的灰色地帶。
這讓人想起華為被制裁時任正非的“南泥灣計劃”,想起比亞迪把美國制裁名單視為“光榮榜”——真正的企業(yè)家,從不會在民族大義前算計得失。
反觀李嘉誠,從2013年拋售內(nèi)地資產(chǎn)、2022年撤離英國,到如今向美國遞上戰(zhàn)略樞紐的鑰匙,他的每一步都精準踩中時代裂痕,卻也徹底消解了“愛國商人”的底色。當港澳辦說出“要站在哪一邊”時,這位96歲富豪的歷史定位,或許早已寫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