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馬青竹 編輯|周長賢
2025年,中國智駕分裂成臺面上和臺面下的折疊宇宙。
臺面上,車企高管們大談自研芯片多厲害時,不會提正是那些最“精彩”的芯片,因為流片新規(guī),需要重新裁剪。
有的已經付出額外的時間和成本,有的還不明確怎么辦?臺面上繼續(xù)講故事,臺面下卻在找接盤俠。
不自研芯片者也沒有很妙,英偉達Thor芯片量產延期,那些曾用它吹過牛的車企,默默翻過節(jié)點這一頁不提。終于迎來領克900全球首搭,卻被友商吐槽“殘血版”。
臺面上,「全民智駕」發(fā)布會被批量復制,沒人說集體狂奔已讓供應鏈告急,優(yōu)質的車用CMOS圖像傳感器(CIS)芯片開始缺貨,甚至漲價。
車企集體預支技術高點,聚光燈無限聚焦能力上限,各個必稱“第一梯隊”。但沒有人,給深夜狂奔幾百公里的年輕人講清楚智駕能力的下限。因為上限的宣傳總是精確到位,下限的普及一筆帶過。
主機廠這場春天里的PPT盛宴,大概會因此告一段落,是時候回過頭把能力邊界劃清楚,把下限和短板補一補,把cornercase跑踏實了。
安眠藥,還是解藥?
兩個月之內,全行業(yè)端出6-7場「全民智駕」發(fā)布會。英雄莫問出處,問了都是“厚積薄發(fā)、全棧自研、第一梯隊”。
事實上,“XXX董事長非常焦慮”“XX董事長也很著急”。
臺面上,風景這邊獨好,「全民智駕」新時代開啟,L3似乎已經在日程上。臺面下,卻是暗流涌動,某車企的“中階智駕可能將來大部分裁掉,自研只做高階?!?/p>
當斷則斷。裁員不是干得不好,也許正是看得明白,中階智駕(主要為高速NOA)的賽馬(參數丨圖片)流程跑完,有了最優(yōu)方案,其他部分就是沒有邊際效益的成本。
另一集團也同樣著急,快刀斬亂麻地回歸「一個智駕」,該裁多少?反正不需要那么多人是整合的本質,引進外部力量補感知算法,同時也有數個合作方案。
事實上,所有的傳統(tǒng)車企都在回歸平臺化的“一個智駕”,但背后有多少個方案商,自研和合作的配比如何?豐儉由人。
至于是不是端到端、大模型,VLM還是VLA,到底幾段?根本不重要,功能一旦落地,過程還不是講故事?
今年還要“不客氣”的另一家車企,智駕發(fā)布會開完,但內部架構還沒理清,據傳將要用砸錢的方式,引入外部能力,重組自研隊形。同時還定點N家供應商,貌似要來一個海選。而原本的明星智駕一號位,早已成為象征位。
能站象征位的,好歹還有舊光環(huán),還能講科幻勵志故事。如果像最近某位講全棧自研的車企技術門面,念錯個把專業(yè)詞匯……其實,也無傷大雅,又不是真自己做。
臺面上講得越玄幻,臺面下越焦慮。
去年,地平線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蘇箐大膽說出,“我做到現在已經快抑郁了。實話實說,做自動駕駛真的非常難?!?/p>
今年在2025電動車百人會論壇,博世智能駕控系統(tǒng)中國區(qū)總裁吳永橋說:“我知道的大部分智駕高管,都靠助眠藥入睡。褪黑素已經失效?!?/p>
早聽過方案商凌晨4點待命的故事,突然想起那句“你們這個年齡(行業(yè))怎么睡得著覺?”
方案商為了求生,不睡覺不算什么;代碼/白盒給到主機廠,助其假裝全棧自研、頓悟大模型的天才大聰明,也不算什么。
方案商歷盡險阻,捂嘴憋屈,只圖趕緊定點上車。畢竟“全民智駕”的巨輪碾壓下,再沒量產,就被認為“不在牌桌上了”。
已經量產的方案商,反而迎來一波定點高潮。其實,主機廠也睡不著,開出去的發(fā)布會,都要兌現,更何況成本還要跟卷王看齊。
自研的坑,還跳不跳?
如果問供應商?答案當然是:不。
地平線創(chuàng)始人兼CEO余凱認為,智能駕駛相當于手機的通訊功能,是基礎設施,是非常標準化的功能,要足夠好,但做不出差異化。
所以,他給主機廠開了一劑“助眠藥方”:
第一,智能駕駛也會像手機通訊一樣,20%的車企自研,80%找最強合作伙伴?!白匝?第三方”并行是最安全的選擇。
第二,跟上“全民智駕”的節(jié)奏,別掉隊。
如果用“屁股原理”分析,這兩條都有利于地平線。地平線本是“全民智駕”大戰(zhàn)的“軍火商”之一。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身后,除了英偉達,還有地平線的芯片。早在2021年,比亞迪與地平線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已有百萬輛車搭載了征程系列智駕方案。
全民智駕的引爆,讓更多毫無準備的主機廠,只能趕緊復制比亞迪的方案。
“地平線是這些發(fā)布會背后的重要供應商?!敝T如,吉利、奇瑞、長城、東風、北汽……
所以,地平線才有底氣說:智駕芯片牌桌上主要有三個玩家:地平線、英偉達、高通;所以,地平線被叫做“智駕領域的最大公約數”。
唯一留在牌桌的老錢——博世,持同樣的觀點。
吳永橋判斷,“三年之內,8萬—15萬標配中階智駕,主機廠一定會放棄全棧自研(中階)?!?/p>
這里的中階智駕是指:算力80—150TOPS,高速NOA、城市記憶行車、全自動泊車,標配8萬—15萬新車。
“一旦技術標配,就不是車的靈魂,像安全帶、安全氣囊,應該交給供應鏈,主機廠更應該關注用戶鏈接最強的部分?!?/p>
博世的目標是,拿到國內中階智駕非真自研的一半市場,海外的全部。其底氣來自在國際化和燃油車智能化方面的優(yōu)勢,還有工程化能力。
自研投效比也非常關鍵。吳永橋以地平線J6M中階方案為例,包括域控制器、攝像頭和雷達等感知硬件、軟件的全套成本,一套加起來3000-5000元。
這其中留給算法的空間只有幾百塊錢。而且算法的成本和利潤嚴重依賴規(guī)模。特斯拉的一套算法一年180萬臺新車,比亞迪更是400-500萬臺的體量,即使拆分為ABC三個平臺,也數量感人。
那么中階不自研,高階要自研嗎?
現實是除了特斯拉、華為、小鵬等頭部真自研外,傳統(tǒng)車企的自研高階智駕算法,效果都乏善可陳。
自研高階智駕需要強大的AI能力、數據閉環(huán)能力、工程能力和工具鏈能力,即便跑通,三年后的格局,會不會與今年的中階智駕雷同?
技術越收斂,越意味著所有人都在近乎一條線上百米沖刺。沒有彎路,就沒有捷徑。
“技術收斂趨同……端到端時代,大家重回起跑線,國內頭部的端到端車型,差距不明顯?!?/p>
吳永橋認為,體驗上,國內頭部(華為)只領先3-4個月;算法水平上,“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的基座模型算法水平,斷代領先國內所有的智駕方案,至少領先一到兩年?!?/p>
這個1-2年,小鵬可能不認。
元戎啟行CEO周光也認為,確實有代差,但對不同公司來說,追平代差的時間不一樣。他透露,元戎下半年就可達到類似FSD V13的能力。
如果問何小鵬要不要自研,答案一定是:Yes。小鵬堅定地信仰自研。
他認為從今年開始,高等級城區(qū)智駕滲透率將首次突破10%,需求拐點已經到來,成長曲線將會非線性向上。
何小鵬期待搶跑“智駕技術的300倍時刻”,也是所謂的「iPhone4時刻」,屆時將能劃清真假第一梯隊。比如,在中國率先實現L3級軟件能力和體驗。
他在倡導自研的同時,也在給友商設置心理障礙?!靶※i汽車今年算力投入小幾十億元,一般的公司根本沒有這個數據,沒有這個算力?!?/p>
L3,激光雷達?VLM還是VLA?幾段?
當小鵬說,要率先實現L3級軟件能力和體驗時,卓馭則稱L3硬件會先落地。
“今年要做的事情是會把L3、L4的硬件做出來,包括控制器、傳感器,滿足L3、L4冗余的架構需求,會增加激光雷達來滿足冗余;控制器也會有主系統(tǒng)和備份系?!?/p>
卓馭一向是省傳感器和芯片的選手,據稱,7V攝像頭再加32tops的算力平臺,就可以跑城市領航。
在卓馭科技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看來,沒有激光雷達也可以做到基礎能力很強,可以順滑如老司機,可以保證常規(guī)場景的安全。
“如果要應對比較極端的場景,比如夜晚有逆光大燈,遇到靜止的黑衣人,這種視覺弱視的場景,加上激光肯定有用?!?/p>
輕舟智航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CEO于騫,也同意激光雷達是安全件的定位?!凹す饫走_是一個產品的選擇,而不是一個技術選擇?!?/p>
雖然,所有的車企和方案商都贊同不同價位方案要安全平權,但是極端工況的傳感器能力區(qū)別,能否用算法摸平?有待特斯拉等頭部視覺選手繼續(xù)解答。
至于幾段?陳曉智坦承,卓馭不太糾結一段式還是二段式,用哪種方式,根據版本需求決定。
一段式把感知和規(guī)劃串聯(lián)起來,“必然訓練的周期更長,那么該版本的發(fā)布是否能接受長迭代周期,這是需要考量的?!?/p>
當版本要解決某個安全性問題,或者不夠絲滑時,他認為,“不見得需要感知和規(guī)劃串聯(lián)起來才能解決,可能只需要訓練規(guī)劃的部分?!?/p>
至于是VLM,還是VLA,陳曉智認為跟L3沒有必然關系。
“L3、L4跟L2是安全責任的區(qū)別,并不是功能區(qū)別。VLM也好,VLA也好,只是影響接管率,接管率即使做到很低,也不代表L3、L4。駕駛員不接管,還有備份系統(tǒng)代替監(jiān)管。與主系統(tǒng)端到端還是VLA沒有太大關系。”
周光的看法類似,“VLA是指解決上限問題,L3是如何處理下限問題,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p>
他舉了一個例子,奔馳在德國已經實現L3,有很多限制,限制很多功能場景,需要極致的兜底。
除了兜底,還要牽扯到保險理賠。于騫透露,輕舟智航已提出攜手車企和保險公司落地智駕險,為用戶安全負責。
但是,VLA在殊途同歸的方向上,也與L3有關。
“AI能力上限提升,會極大地簡化做L3?!敝芄庹J為,之所以特斯拉沒有強調L3,不強調車位到車位,是因為這些無關AI基礎能力提升。
“可能國內的車位到車位,都是建圖到無圖再到建圖的過程,AI能力沒有長進。都是靠高精度地圖技術和工程能力去縫合?!?/p>
是一個“縫合怪”。他自我調侃,為了迎合市場,元戎也推出了車位到車位,也是“縫合怪”。
但是周光認為,方案商不能無限迎合市場,比如極致降本,而是要找準自己的生態(tài)位。
“如果用一個非常低算力的芯片,可能都不是按照AI的路徑來做這個事。這個做法我們肯定不喜歡。特別便宜,可能會損失掉持續(xù)的能力?!?/p>
對元戎來說,提升AI能力上限的方案是做出行的AGI,周光稱之為無人駕駛的終極路徑?!白龀鰜砦锢硎澜鏏GI的意義,對我們公司來講,使命更大?!?/p>
有趣的是,一向最會省算力的卓馭,也在落實高算力方案。
陳曉智透露,卓馭搭載Thor的初步版本,最快上海車展可實車體驗。卓馭可提供在Thor上部署艙駕雙域LLM的方案,還可以部署支持千人千面智駕的世界模型技術。
結語
生命誠可貴,但智駕技術的箭頭不會向后,只會繼續(xù)向前。
經此一役,希望以后的發(fā)布會少丟手絹,少翻跟斗,多說實話。共同邁向更好的算法,更好的硬件,更多的安全。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yè)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yè)邏輯與商業(yè)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