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dāng)無嗔責(zé)。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這一章申明善能勝惡,而惡不能破善。上文勸人止惡行善,改過遷善,釋迦牟尼佛考慮到世間有愚癡之人,會因為畏懼被惡人擾亂,而不敢止惡行善,于是告誡我們說,應(yīng)當(dāng)謹慎,不要對惡人生起嗔責(zé)的心。
這就好比丑的容貌現(xiàn)于明鏡中,是因為容貌的丑陋,而不是明鏡丑陋。如果因為別人的惡行而生起嗔責(zé),則反而是將對方的惡,攬作自己的惡了。
前面一章,佛訓(xùn)誨我們改過遷善,但是不是大家都能夠做到呢?當(dāng)我們改過做善事的時候,會不會受到人家嫉妒、破壞,因而產(chǎn)生了畏懼,而不敢去實行呢?
釋迦牟尼佛再次勉勵我們,如果有惡人聽到我們在做好事,常常故意來擾亂、破壞我們,這個時候應(yīng)該怎么辦?我們做一個佛教徒,應(yīng)當(dāng)要有修養(yǎng)功夫,要克制自己,沉靜下來,不要沖動,不要發(fā)脾氣,以忍耐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不要生起嗔怒或者責(zé)備他,這樣才不會發(fā)生更多意外的、不愉快的,甚至罪惡的事情來。
忍辱是六度之一,更是消除“三毒”的殊勝法門。唯有忍辱,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忍辱,才能息滅妄念;唯有忍辱,才能促進團結(jié)。當(dāng)年佛陀曾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卻仍發(fā)愿在成佛后第一個度化歌利王;佛陀還多次忍受其堂弟提婆達多對自己的加害與污蔑,毫無嗔恨之心,最終度化于他,堪稱忍辱仙人。
彌勒菩薩同樣是忍辱精神的踐行者。在佛教典籍中,多次提到彌勒菩薩外出行腳、化緣,也經(jīng)常受到別人的冷眼、嘲諷與謾罵。他曾作《忍辱偈》: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子,真實生動地反映出了彌勒菩薩的忍辱情懷。有人罵他,他也笑著說“好”;有人打他,他也不反抗,自行睡倒;有人朝他吐唾沫,他也不去管它,任它自干?!斑@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即是說,忍辱波羅蜜是成就道業(yè)、圓成佛果的“法寶”,我們要踐行忍辱的精神。
彌勒菩薩還作了一首偈子: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勸導(dǎo)世人,要“寬卻肚皮常忍辱”,不用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要以忍辱的心來應(yīng)對身邊的人與事,若能這樣,“縱遇冤家也共和”。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與敬重。在俗世的生活中,我們?nèi)裟芤匀倘杞尤舜?,一定能營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與人際關(guān)系,亦能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助力我們的修行與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