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你買冰杯了嗎?
在蜜雪冰城門店前,一位年輕人點了一杯售價1元的“雪王冰杯”,并熟練地從背包里拿出一罐東方樹葉倒入杯中,自制起了“DIY冷泡茶”。幾乎相同的畫面,也出現(xiàn)在古茗、書亦燒仙草門口,蔓延至社交平臺、便利店、商超與短視頻中的“宅家水吧”。這一次品牌們圍繞在一杯“塑料杯+冰塊”的微型單品上短兵相接。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dāng)“冰杯”不再只是杯冰水,而是平臺流量的新入口,它便脫離了低價商品的范疇,成為品牌與用戶之間全新的關(guān)系載體。
有人買的是冰,有人買的是自定義;但所有人,都在用一塊錢,重啟夏天的想象力。
1 元冰杯,蜜雪冰城、古茗、書亦燒仙草齊上場
2024 年夏天,蜜雪冰城率先以 1 元冰杯在新茶飲市場打響第一槍。這款產(chǎn)品杯子容量達 660 ml,冰塊分為“滿冰”與“冰水混合”兩種。上線初期,門店常常斷貨,有顧客抱怨點單后被平臺退款,甚至一度引發(fā)社交平臺熱議。
雪王冰杯,售價 1 元
蜜雪冰城致歉,1元冰杯事件
這種“供不應(yīng)求”的現(xiàn)象并非營銷套路,而是供應(yīng)鏈的真實承壓。而成本端來看,根據(jù)蜜雪冰城招股書數(shù)據(jù)顯示,蜜雪冰城杯子的成本為 0.3 元,吸管成本 0.11 元,包裝袋成本 0.09 元,一杯冰杯不含冰的情況下成本為 0.5 元。門店向總部進貨時,一個杯子的進貨價就高達 0.7 元,這還不包含房租、人工、水電等分攤下來的成本,實際凈利潤趨近于 0。
這也再次揭示新茶飲的組織張力問題:品牌總部在講品類創(chuàng)新,但加盟端更在意單店坪效與產(chǎn)品效率。
但它依然值得做。
冰杯不賺錢,但“賺吆喝”。來買冰杯的,大多會再帶一杯奶茶或冰淇淋。而在一部分年輕人手中,冰杯則進化成了 DIY 冷飲的“半成品容器”:自帶咖啡液、果汁包、NFC 果汁,自己動手調(diào)出一杯專屬冷飲。比起傳統(tǒng)茶飲,它更像一種“便利店 2.0”的即飲解決方案。
這個趨勢正在被整個行業(yè)感知。
到了 2025 年夏天,古茗也入局冰杯戰(zhàn)局,推出 1 元“冰水”,杯子容量 500 ml,并同步上線低于蜜雪定價的“鮮活檸檬水”,優(yōu)惠價僅 2.5 元(定價 3 元)。與蜜雪冰城相比,古茗策略更為克制:冰杯主要在線下門店內(nèi)小范圍投放,并未全面上線外賣平臺,更多呈現(xiàn)為一次“運營試驗”。
古茗冰杯+棒棒糖
古茗鮮活檸檬水+西柚粒
與此同時,書亦燒仙草也于 6 月 4 日在湖南門店推出“1 元”冰杯,通過“任意消費 +1 元換購”的模式上線,支持線上點購,還能 +0.5 元搭配檸檬片,每人每日限購三杯。這種捆綁策略與“積分換杯”思路接近,通過激勵機制提升復(fù)購和訂單客單價。
書亦燒仙草冰杯
兩家品牌在同一時間押注冰杯,并非巧合。正如尼爾森 IQ 中國電商業(yè)務(wù)副總裁楊英指出:“冰杯在一線城市已成趨勢,而下沉市場仍蘊藏巨大潛力。品牌需要在產(chǎn)品設(shè)計與應(yīng)用場景上持續(xù)加碼,以滿足日益分化的用戶需求?!?/p>
但更值得追問的是:當(dāng)蜜雪冰城已步入“飲品便利店”的多場景運營階段,而古茗與書亦尚未跨越 1.5 萬家門店的密度門檻時,它們對冰杯的跟進,是真正的產(chǎn)品創(chuàng)新,還是在被動響應(yīng)價格引導(dǎo)者的節(jié)奏?
冰杯不是冰,是“便利店賽道”的入口
在日韓市場,冰杯早已是便利店飲品體系中的“工具人”:高度標準化、支持自定義,既是飲品容器,也是社交貨幣。在韓國,GS25、7-Eleven 等便利店普遍采用“冰杯+飲料/咖啡液”的組合售賣形式,成為即飲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韓國便利店冰杯+搭配飲品,圖源:小紅書@呼吸貝貝
俗話說,在日韓跑通的生意模式,往往也能在中國找到落地空間。
當(dāng)新茶飲巨頭以1元冰杯打響價格戰(zhàn)的同時,另一條賽道的玩家,正悄然完成一場關(guān)于冰杯的“品類獨立化”。
原本只面向 B 端的冰塊供應(yīng)商,正在被用戶內(nèi)容與社交場景帶入 C 端語境。以冰力達為例,其冰杯年銷量從 2022 年的 100–200 萬杯增長至 2023 年的 5000 萬杯。冰杯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飲品之外的“獨立商品”。
冰力達主打不錯過任何一個梗
盒馬將冰杯定義為“看似簡單,實則復(fù)雜”的場景型商品。杯體需耐低溫、防炸裂、便開啟,冰塊則要求高密度、慢融化、視覺通透——一杯合格冰杯,甚至要“撐得住三杯飲料”。更關(guān)鍵的是,它還必須“好拍、好玩、能生成內(nèi)容”。
盒馬拆解一杯冰杯的制作流程和所需材料
小紅書上,“冰杯+果汁DIY”“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飲”的組合玩法不斷擴散,“干嚼冰塊”也成為小眾癖好。冰杯逐漸成為一種內(nèi)容觸媒,被納入年輕人的夏季飲用生態(tài)。
小紅書冰杯話題熱度
小紅書用戶@愛吃冰的木木分析干嚼冰塊吃法
與此同時,盒馬、胖東來、奧樂齊等零售商,以及羅森、全家、7-Eleven 等便利店,紛紛將冰杯列入夏季重點品類,以“冰杯+飲料”組合滿足高溫下的即飲需求。盒馬數(shù)據(jù)顯示,2024 年 6 月冰杯整體銷量同比增長 30%,其中咖啡冰杯銷量增幅高達 60%。
飲料品牌也紛紛入局,如農(nóng)夫山泉在 2024 年入局冰杯賽道,并高頻搭配 NFC 果汁、水溶 C100 等旗下產(chǎn)品,推動 DIY 飲品成為社交平臺的熱議內(nèi)容。與此同時,伊利、奧雪等乳品品牌也紛紛推出“冰杯”,試圖通過“冰杯+乳飲”這一輕組合,拓展年輕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創(chuàng)造新的“飲用接口”。
伊利冰杯
數(shù)據(jù)也在驗證這股“冰杯熱”的擴張?!?023 即時零售冰品冰飲消費趨勢白皮書》預(yù)測,到2026 年,中國冰品與冰飲的即時零售市場規(guī)模將突破 630 億元;《2024 夏季即時零售冰品酒飲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24 年大暑前后,餓了么平臺冰塊銷量同比增長 118%,“飲料+冰塊”的外賣搭配訂單增長 142%。
順勢而動,餓了么今年夏天在“冰冰有禮節(jié)”上再度加碼,發(fā)放千萬張免單與滿減券,參與商家較去年增長超四成。據(jù)金融界報道,去年的 0.01 元冰杯加購活動已成為爆款營銷案例。
餓了么“冰冰有禮節(jié)”
這場看似圍繞“一杯冰”的競爭,其實指向的是品牌規(guī)模躍遷之后的路徑轉(zhuǎn)向——從“賣飲品”到切入“便利店賽道”。
正如銳峰資本創(chuàng)始人許家偉(Ray)所說,當(dāng)門店突破 1.5 萬家,路徑就可能向便利店邏輯切換。這意味著品牌需要更高用戶黏性、更高頻產(chǎn)品、更長消費時段,甚至嘗試 24 小時營業(yè)。蜜雪冰城(截至 2024 年底全球門店 46,479 家)選擇親自上咖啡,不再依賴“幸運咖”。而門店數(shù)突破 2 萬的瑞幸咖啡,也正借輕乳茶、果蔬茶向非咖啡領(lǐng)域滲透。未來冰杯入局也并不意外。便利店邏輯,也正在被庫迪、鍋圈、零食折扣店等品牌廣泛試水。
結(jié)語
一塊錢買的不是冰,是一個永遠可以加料的夏天。
而當(dāng)各行各業(yè)開始教用戶如何“加冰喝水”,便利店們的夏天,會降溫嗎?
本期作者:Anna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