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讓父母崩潰,只需要一瞬間,但即便被孩子氣死,也不能不管孩子。
這是父母的慈悲,也是為人父母的卑微。
為人父母,真的太難了。既要用盡全力托舉孩子,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
沒有一個父母不是一心為孩,想讓孩子努力進取,為自己的人生謀得更好的起點,可是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苦心。
甚至父母多說一句,多問一句,孩子就會氣急敗壞,說話帶刺。
要么一言不合,鎖門不理。
因為父母對孩子愛得無私,不求回報,所以才會一次次被孩子氣得要死要活,火氣剛消,還要為孩子千千萬萬遍。
致敬父母,也非常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似乎在當代,做好父母是天底下最難的職業(yè),有著無數(shù)的挑戰(zhàn),也有著無數(shù)的意難平。
不是努力就可以,也不是用心就行,還全方位考驗著父母的耐力、心力與體力。
多少次的心如死灰,有多少次的自己哄自己:
誰讓孩子是親生的呢?咱不管他們,誰管呢!
父母憑借著一個又一個死灰復燃的意念,扛起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作。
這都不算啥,無非是吃點苦,傷心點,流點淚,做點難。
讓父母最害怕的是孩子的擺爛,孩子的自負,孩子的既要又要還要的貪念。
因為父母知道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知道不努力想要的燦爛前程,只是黃粱美夢。
正是因為父母深諳付出才有回報的真理,所以才會對孩子只心動,不行動的現(xiàn)狀,隱隱擔憂。
才會對孩子畫的一個又一個大餅,有驚無喜。
才會孩子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自己還不行動的做法,深表憂慮,又無可奈何。
仰望星空固然很好,但缺乏了腳踏實地的踐行,都只是想想。
怎么讓孩子能明白,所有的夢想,都需要先落地,才能起飛,而不是光靠想象就能起飛。
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我家孩子也有很高的目標,很多的想法,但往往是行于心動,止于行動。
很著急,也很焦慮,更多是無可奈何。
既要又要還要,是一種普遍的捷徑心理。不想努力,還要比別人結果好,還受不了落差。
有幾個人能憑借著天賦,就吊打一群人?這樣的概率是少之又之。
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誰比誰更聰明,也沒有誰比誰的腦洞更開闊。
所謂的聰明,不過是勤奮和刻意練習的代名詞。
當孩子沒有學會努力和沉淀,沒有學會用細微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時候,想要的好結果只是水中月,依稀看見,但始終是錯覺的幻象。
一直在想,如何能讓孩子懂這個道理后,能落地到行動,開始真正的努力?
探索又探索,我也沒找到答案。批評,指責,指出錯誤,然后講道理,似乎都變成了自我的心理安慰。
無非是增加了孩子的內(nèi)疚感,覺得自己沒有做好,讓父母失望了。
可是行動上,卻沒有任何變化,依舊做著黃粱美夢,立著一個又一個的志,然后倒下一個又一個的計劃。
心碎了無痕,當無奈寫滿了日常,也在反思另一個問題:
孩子為什么既要又要還要?
有著高的目標,可能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多年的高要求與高控制,才會讓孩子將高目標很自然作為自己的對標;
又不想努力和懶惰,是父母為孩子包辦太多,照顧太好,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生活之疾苦,也不需要為任何事情負責與努力,一切都是現(xiàn)成,所以孩子就懶了;
無法接受落差,那就是抗挫力的缺失,那就只好做夢了,用一些想象力來自欺欺人。
該怎么扭轉(zhuǎn)局面呢?
讓孩子自己經(jīng)歷,學會自我負責,跌倒了父母不要扶,日常照顧孩子不要太全面,跌倒后爬起來,可能就學會了自我負責和直面現(xiàn)實。
父母教孩子,可能教不會。但是教孩子,大概率是能教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