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找小姑娘”,算不算是中年成功男性對情感選擇的一次品牌升級呢?
前文回顧:
1
李國慶歷經(jīng)磨難離婚成功。首先恭喜他!
再婚對象張丹紅,北大校友、德籍經(jīng)濟記者。很多人說,他咋沒選年輕小姑娘?
讓人想起投資人王功權,他是鼎暉創(chuàng)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身價數(shù)十億,是投資界的大佬。2011年的私奔對象王琴,也是商界女強人、投資人。兩人皆避“嫩模網(wǎng)紅”而擇“勢均力敵”的熟齡女性,看似追求靈魂共鳴,這是商業(yè)精英圈層新的默契嗎?
張丹紅“德國經(jīng)濟記者”頭銜與李國慶“北大創(chuàng)業(yè)家”身份,構成知識分子式門當戶對——當然經(jīng)濟實力差距甚大;王琴與王功權的商界背景更如資本聯(lián)姻。
李國慶婚禮邀請函很有意思,倡導賓客捐款貴州田字格小學,這個善舉背后是“北大校友圈”社會資本的集中展演。
私奔的王功權更是個慈善家。
再看李國慶請柬上賦詩:“兩列錯過站的列車,終于在耳順之年??客徽九_”,將一場再婚包裝成浪漫的“青春補考”。
李國慶此時已不是“摔杯怒漢”,他“輕裝上陣”淡化與前妻俞渝持續(xù)7年的互撕丑聞(包括搶公章、互曝私生活、誹謗訴訟),重塑“理想主義者”形象——謝絕禮金、提倡捐款,用公益覆蓋婚變鬧劇的負面形象。
所謂“不找小姑娘”,算不算是中年成功男性對情感選擇的一次品牌升級呢?用智性戀標簽,置換“老牛吃嫩草”的庸俗想象。
再參考王功權的私奔宣言“愿為愛放棄一切”,愛情是中年男人最后的救贖劇本了嗎?
看著有點讓人感動呢。
2
李王二人的“純愛故事”很像“中年愛情第二春”,可其中有多少幸存者偏差的成分呢?
普羅大眾若真信了這“純愛復興”,我怕有一天你們會掉坑里去。
愛情從未消亡,但它只是某些人的童話。
精英如王功權不也“私奔”失敗了嗎?他尚且不能為所欲為,何況汝等屌絲。
年輕人可能不太了解王功權私奔事件了。我給大家補補課。
2011年5月16日,王功權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首原創(chuàng)的《私奔之歌》(“千古只貴一片情”),并隨后宣布放棄一切,與江蘇中孚投資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王琴私奔。王功權與王琴相識于一次商界聯(lián)合會上,隨著業(yè)務往來增多,二人成為知己好友。王功權的第二任妻子曾撞見過他與王琴在一起,王功權選擇大方承認,之后他便萌生了私奔的念頭。
王功權在微博上寫下私奔宣言后,引發(fā)了軒然大波。他與王琴失去了聯(lián)系,外界對二人的行蹤眾說紛紜。5月18日,王功權再度現(xiàn)身微博,表示“再加上有太多不能再履行的會議約定或各種責任承諾,不便開機一一道歉,只好以微博方式一并告知私奔真相,以解眾惑。至于被大家謾罵譴責致身敗名裂,我無所謂”。
“私奔帝”最終敗給了現(xiàn)實。他沒能打破世俗枷鎖,看上去更像一次公共行為藝術,是對中年危機的詩意反抗。但其實并不是。
王功權事后坦言“后悔公開”,暴露其既要浪漫符號又要現(xiàn)實體面的矛盾。
李國慶的再婚看上去比王功權要勝了一籌,如同新資本家的實用主義教科書。在這個全民吃瓜時代,他甚至能將婚姻解體轉化為多線程商業(yè)IP,流量算是拉滿了。
3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私奔是奢侈品,再婚是技術活。
王功權試圖在規(guī)則外造夢,李國慶則擅長在規(guī)則內掘金。
王功權私奔如飛蛾撲火,把自己快燒沒了。李國慶離婚則像在做一臺精密手術,重組了資源與流量。
普通人還在為倆人的“相信愛情”而感動,而聰明人早已看透——情感自由的真諦,從來藏在資產(chǎn)負債表和風險預案里。
李國慶和他的舊愛也是新歡,這“兩列錯過站的列車”能重新出發(fā),是因它們行駛在資本鋪就的軌道上,接下來會不會翻車,那仍然是未知之數(shù)啊。
最后請欣賞王功權“私奔之歌”:
總是春心對風語,最恨人間累功名。 誰見金銀成山傳萬代?千古只貴一片情! 朗月清空,星光伴我,往事如煙揮手行。 癡情傲金,榮華若土,笑揖紅塵舞長空!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