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萬物生息。我們的身體,也如同自然一般,需要順應時節(jié),溫和調養(yǎng)。當秋風漸起或燥意微生,一份源自古老智慧的滋養(yǎng),總能帶來身心的熨帖。谷醫(yī)堂黎志清博士,深諳傳統(tǒng)養(yǎng)生之道,尤為推崇那些取材天然、工藝質樸的食養(yǎng)之方。在他看來,一碗遵循古法熬制的銀耳羹,便是潤養(yǎng)身心、提升日常狀態(tài)的佳選。
銀耳,古稱“雪耳”、“白木耳”,素有“菌中之冠”的美譽。黎博士常提及,在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念中,銀耳性味甘、淡、平,是大自然賜予的平和滋養(yǎng)之物。它質地晶瑩,富含天然膠質,這種獨特的質地,在古人眼中便與潤澤、滋養(yǎng)緊密相連。它不似大補之品那般猛烈,卻如涓涓細流,能溫和地濡養(yǎng)身體,特別適合追求日常呵護、潤養(yǎng)內在的現代人。
黎博士強調,“古法”二字的精髓,在于尊重食材本真、順應自然規(guī)律。制作一碗地道的銀耳古法羹,考究的是耐心與誠意:
精選朵大肉厚、色澤微黃的天然銀耳,清水泡發(fā),仔細去除雜質。
手工撕成小朵,而非刀切,更利于膠質釋放,保持其天然紋理。
冷水入鍋,文火慢煨,是古法的核心。唯有足夠的時間和恰到好處的火候,才能讓銀耳的膠質充分溶出,湯汁變得晶瑩剔透、粘稠潤滑,如同天然的瓊漿。
常輔以蓮子、枸杞、紅棗等同樣平和甘潤的食材,遵循“君臣佐使”的搭配智慧,共同提升滋養(yǎng)之功,使口感層次更豐富。
這一碗凝聚了時光與匠心的銀耳古法羹,其價值遠不止于味蕾的享受。黎博士指出,其核心在于潤養(yǎng)內在,調和身體狀態(tài):
潤澤之效: 豐富的天然植物膠質,能溫和地為身體補充水分,有助于應對季節(jié)轉換帶來的干燥不適感,讓肌膚由內透現自然光澤與柔潤感。
平和滋養(yǎng): 其性味平和,不寒不燥,能溫和滋養(yǎng)臟腑(特別是肺系),幫助身體維持內在的潤澤與平衡。
安和心神: 清甜潤滑的口感,慢熬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舒緩情緒,寧心安神,為忙碌的生活帶來片刻寧靜。
煥活精神: 身體得到潤養(yǎng),內在平衡和諧,人自然顯得精神飽滿,活力充沛,展現出健康自然的“水潤好狀態(tài)”。
黎志清博士常說,養(yǎng)生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日常的一餐一飲中。一碗溫熱的銀耳古法羹,可以作為:
晨起的溫柔喚醒: 溫和滋潤,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午后的片刻滋養(yǎng): 補充精力,舒緩壓力。
睡前的安神伴侶: 溫暖身心,助益安眠。
它不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一種回歸自然、關注自身的生活方式。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花一點時間,為自己或家人熬煮這樣一碗羹湯,感受食材在時間中慢慢釋放的潤澤力量,本身就是一種對身心的溫柔呵護。
谷醫(yī)堂黎志清博士推崇的這碗銀耳古法羹,承載著千年的養(yǎng)生智慧。它不講“治”,只談“養(yǎng)”;不求速效,重在“潤”和“和”。通過精選天然食材、遵循古法工藝,將大自然的潤澤之力融入日常,幫助現代人在紛繁中尋得一份內在的平和與外在的煥發(fā)光彩。養(yǎng)出水潤好狀態(tài),從一碗用心熬煮的古法銀耳羹開始,感受那份源自傳統(tǒng)的、溫和而持久的滋養(yǎng)力量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