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我們聽優(yōu)秀學生的家長分享經(jīng)驗時,常常聽到這樣說:我其實沒怎么管,孩子都是靠自己。
這聽起來好像是謙虛的托詞,讓人感覺太“凡爾賽”。
但是,當我們真正和這些家庭接觸過,深入了解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他們說的是真心話。
這并不意味著對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它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教育真相: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夠優(yōu)秀,不是父母管得太少,反而可能是管得太寬、太多、太細,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和試錯的機會。
尤其是在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上,父母的過度介入,往往會成為阻礙孩子發(fā)展的絆腳石。
想要孩子真正有出息,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在以下3件事上少插手,退后一步,智慧放手!
第一件事:孩子能自理的事,堅決不插手
- 孩子會吃飯了,大人還端著碗追著喂。
- 孩子會上廁所了,還要幫忙把尿。
- 孩子能自己穿衣服了,還會幫忙代勞。
- 孩子可以整理書包、房間了,父母總是忍不住替他收拾。
父母總認為孩子沒長大,內(nèi)心覺得孩子做得慢或不夠好,幫他做更快更省心。
幫孩子處理這些可以自理的事情,其實費力不討好。
孩子失去了反復練習的機會,動手能力自然落后。這不僅影響生活獨立性,還影響多個方面。
這些自理能力都是精細動作的練習,手部發(fā)展對大腦發(fā)育、手眼協(xié)調(diào)、空間感知等認知能力發(fā)展至關重要。
整理自己的物品、完成生活小事,是孩子建立內(nèi)在秩序感和掌控感的重要途徑。每次獨立完成,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體驗,帶來“我能行”的成就感。家長代勞,等于剝奪了孩子建立這種積極自我認同的機會。
想象一下,當別的孩子迅速利落地穿好球衣準備上場,你的孩子還在手忙腳亂甚至需要求助,那份挫敗感會影響他的自信心和參與熱情。
“媽媽,幫我穿衣服!”、“爸爸,幫我倒水!”、“奶奶,幫我拿水果!”…… 這些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因為習慣了被代勞,孩子會顯得“無能”,形成過度依賴的心理模式,干啥都喊媽。
所以,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內(nèi)在需求,讓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證,從小父母很少干涉,自理能力強,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管理好自己的各項事務。
第二件事:孩子可以自主選擇的事,尊重不干涉
- 孩子想玩某個玩具,家長常常按自己的喜好強行更換。
- 孩子想吃某樣食物,家長總是以“沒營養(yǎng)”、“不健康”為由否定。
- 孩子想穿某件衣服,家長評頭論足甚至嚴詞拒絕。
- 孩子想和同學朋友玩耍,家長因各種顧慮頻頻阻止。
父母有各種擔心:“我的選擇更好、更安全”、“孩子不懂,我得把關”、“擔心他吃虧,走彎路”、“擔心孩子貪玩不學習”。
事無巨細的干涉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導致“對著干”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長期被剝奪選擇權(quán),會讓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深層的匱乏感和不被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個觀點:童年未被滿足的需求和受限的選擇權(quán),可能在成年后以過度補償或其他心理行為問題呈現(xiàn)。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白色的鞋子和裙子,但媽媽總說‘奶奶不喜歡白色,會嘮叨’,從不允許我穿。唯一一次鼓起勇氣買的白色連衣裙,也被送給了表姐。白球鞋只能偷偷穿,回家趕緊換掉。
40多年過去了,那種小心翼翼、渴望不被滿足的感覺依然清晰。現(xiàn)在,我總?cè)滩蛔≠I白色的衣服,大概就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小時候想和同學玩,總被盯得很緊,規(guī)定時間必須回家。每次出門都膽戰(zhàn)心驚,玩不盡興。久而久之,我越來越不知道怎么和同學自然相處,社交能力越來越差,現(xiàn)在就是典型的“社恐”。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自主決策能力是在一次次“微選擇”中鍛煉出來的。
選擇意味著承擔好的后果或壞的結(jié)果。
從小沒有機會在小事上練習選擇,小到穿什么、玩什么,孩子未來在人生大事上可能很難做出明智決策并承擔責任?諸如大學專業(yè)、工作、擇偶等等。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還是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吧!
從帶大兒子的經(jīng)驗看,允許他選擇,雖然當時感覺有些冒險,有些不情愿,但是當兒子19歲時,發(fā)現(xiàn)他正在向我們的心中所愿積極發(fā)展。
第三件事:孩子學習(尤其寫作業(yè))時,忍住不“監(jiān)工”
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忍不住逐題檢查,要求修正所有錯誤,確保交上去的是“完美答卷”。
孩子寫作業(yè)過程中,家長不斷提醒:“字寫歪了!”、“這個句子不通!”、“你理解錯了!”,孩子一遇難題,立刻求助,家長馬上講解。
這樣的錯誤,也是我?guī)б荒昙墐鹤拥恼鎸崒懻眨斎焕斫膺@種心態(tài) :
“怕孩子出錯被老師批評,孩子不自信”、“怕孩子改錯太多,太累”、“怕班上孩子太多,老師顧不上每個孩子,孩子學得不扎實”、“不盯著孩子,怕他不認真”。
但是,父母代勞檢查修正,孩子交上完美作業(yè),表面很光鮮,實際上隱患巨大。孩子得A+,受表揚獲得獎勵貼紙,不能抵消危害后果的萬分之一。
教育專家普遍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寶貴資源。暴露錯誤,才能精準施教。
孩子可能因為“反正全對了,媽媽都給我講了”,在課堂上放松警惕,錯過真正理解知識點的關鍵時機。
老師看到的也是“假象”,無法準確掌握班級和個體的學習難點,教學失去針對性,該夯實的重點被輕易帶過。
最終,孩子的知識漏洞如同滾雪球,成績可能不升反降。
父母也很受挫敗: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卻不爭氣。
寫作業(yè)過程中頻繁的打斷和提醒,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嚴重干擾。
孩子剛進入思考狀態(tài)就被打斷,思路難以連貫,長期如此,專注力必然受損。
更關鍵的是,這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試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孩子會形成路徑依賴:“反正媽媽會告訴我哪里錯了、怎么做”,遇到困難不經(jīng)思考直接求助:“媽媽,這題怎么做?”、“我不會!”。
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成長型思維”理論強調(diào),面對挑戰(zhàn)和錯誤時堅持思考、尋找策略的過程,比最終結(jié)果更能促進能力增長。
父母成了“編外教師”和“監(jiān)工”,身心俱疲,還容易抱怨“老師把責任轉(zhuǎn)嫁給家長”。
實際上,負責任的老師更希望看到孩子真實的作業(yè)情況,以便了解教學效果和個體差異,進行有效反饋。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的話對我觸動很大,老師說:有些孩子每次交上來的作業(yè)都是100分,但是在學校做題實際不是這個樣。我認為孩子都會,很容易忽視一些易錯點,上課就講的不全面,不能真正幫到孩子。
因此,我開始反思:
在家里糾錯,孩子只能當時改一遍,再上一次錯題本,實際印象并不深刻。
學習筆算加減法時,孩子不習慣列草稿,錯了十幾道,讓他改正,誤以為他記住教訓,結(jié)果回學校又做新的試卷,還是錯誤連篇,老師又找他重做。
在家里出錯多,花費了很多時間學習,親子關系變差,孩子的學習效果卻并不好。
在學校糾錯,孩子需要改5-10遍,還要再上錯題本。而且,孩子因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錯,會認真聽講。這種理解性訂正和重復性練習,印象更深刻,避免再次犯錯。
父母不再幫忙糾錯,孩子因為害怕改錯太多,反而激發(fā)了寫作業(yè)時的自主和專注,形成更高效、更有價值的學習閉環(huán)。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孩子的作業(yè)就放心交給老師檢查吧,我們只做好必要的輔助拓展就好。
父母的愛與責任,在于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必要的引導和堅定的支持,而不是事無巨細的包辦和永不停歇的監(jiān)督。
在以上3件事上學會適時、適度地放手,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把成長的空間還給孩子,允許孩子做自己,孩子反而比我們想象得更有能力、更有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