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波音飛機的燃油開關鎖是安全的,可問題偏偏就出在這被反復保證“安全”的裝置上。7月13日,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和波音公司一邊口頭安撫各大航司,說燃油開關鎖沒毛病,甚至沒打算發(fā)布改裝通知,一邊面對印度方面公開披露的飛行數(shù)據(jù),卻始終沒正面解釋:為什么飛機剛離地幾秒,兩個發(fā)動機的燃油供應就突然被同時切斷?
初步報告是印度事故調查局在11號發(fā)布的,文件里寫得很細,連飛行員對話都錄音摘錄下來了:一個問“你為啥切斷了?”另一個答“我沒碰過”。但兩臺發(fā)動機的開關確實在起飛后幾秒內先后從“運行”位置跳到“切斷”,讓飛機一下子失去了推力,雖然緊接著重啟,但燃料中斷那十秒,已經(jīng)讓飛機掉到了根本拉不回來的高度?,F(xiàn)場錄像也顯示,飛機的沖壓空氣渦輪立刻彈出,這個裝置只有在發(fā)動機徹底沒電的情況下才會啟動。
調查人員一開始排查了外因,比如鳥擊、電力故障之類的情況,結果全都排除了。襟翼和起落架的位置也都正常。最讓業(yè)內震動的是,波音自己在設計這款787的燃油控制開關時,特意加了外拉后鎖止的結構,按理說,除非飛行員刻意去操作,不然不可能“誤碰”這玩意。而問題恰恰就卡在這:兩個開關幾乎是同步切斷的,間隔不到一秒,跟人為操作的節(jié)奏驚人一致。
紐約時報采訪的幾位航空專家明確表示,在沒有任何著火或其他緊急狀況的情況下,這樣的操作“根本不該出現(xiàn)”。美國前空軍飛行員、航空顧問約翰·南斯說,如果真是飛行員動手切斷,那就得解釋為什么在非緊急爬升階段這么干,要么是操作失誤,要么就是系統(tǒng)誤導,但兩種可能都指向一個問題:系統(tǒng)和人為之間的界限不清晰。
調查也順帶把兩位飛行員的背景扒了個底朝天。機長薩巴瓦爾年過五十,波音787經(jīng)驗超過8500小時,飛行履歷看起來非常靠譜。副駕駛昆德爾年輕些,32歲,也飛過上千小時787,起飛前兩人都通過了酒精測試,身體狀態(tài)符合執(zhí)飛標準,報告沒有提到疲勞或健康問題。
這場事故發(fā)生在6月12日,飛機從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起飛幾秒鐘后就栽下去了,當時機上和地面共270多人罹難,是波音787投入商用以來首次致命事故?,F(xiàn)在黑匣子已經(jīng)找到,印方正在根據(jù)駕駛艙語音記錄和飛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但完整報告可能得等幾個月。
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目前還沒有對相關部件發(fā)布任何整改建議,僅發(fā)布了一份“持續(xù)適航通知”,強調無需更換燃油開關結構。但就在這一聲明發(fā)出前后,多個國家的民航機構都已介入調查。
目前掌握的資料全部來源于央視新聞、《印度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和專業(yè)航空安全平臺 FlightGloba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