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礁的門很窄,尹璽定了張寬70厘米的半簾,剛好可以遮住進門時的局促。
掀開簾子時,有客人問他,簾子上寫的什么。那其實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先驅(qū)弗蘭茲·卡夫卡《審判》中的一段寓言“法的門前”——
法的大門始終敞開,卻永遠無法進入。有的只是一個目標(biāo),抵達途徑是沒有的,我們稱為途徑的——只是猶豫不決而已。
它本來自于卡夫卡對現(xiàn)代司法體系的批判及"存在困境"的思考,并在后世的解讀中不斷深化。
但在尹璽看來,這種荒誕和悖論完全可以突破“法”的邊緣?!八梢允撬^的真理、我們生活的目標(biāo),又或是我們追求的某種東西,只能無限接近,永遠無法抵達?!?/p>
他沒有解釋為什么把這句話放在門口,但在那些數(shù)不清的“無法抵達”的彼岸面前,書店好像的確恰好能創(chuàng)造一種“例外”。
92年出生的尹璽,今年33歲。
在擁有屬于自己的書店前,他在連鎖書店工作了差不多有10年時間。一年前,我們在一場書店市集上相遇,那會兒,他剛辭職,準(zhǔn)備和朋友合伙開自己的書店。
后來,總覺得朋友間把錢弄在一起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矛盾,合伙的念頭打消,但開店的話已經(jīng)放出,開弓不回頭,“算咯,算咯,干脆一個人開”。
有了想法,就開始找鋪子。
成本要低,地方在東二環(huán)以內(nèi)。與騎著單車在大街小巷亂穿,硬著頭皮碰運氣的一些前輩不同,尹璽一開始就瞄準(zhǔn)了“公房”。
這部分房子租金往往更公道,情況也比較穩(wěn)定,要是能撿漏租到降價的房子,就實屬幸運。
于是,除了找私人的鋪面,他隔三岔五就在網(wǎng)站上蹲守公房的消息,遇到合適的,就用表格整理下來,再找時間實地探訪。
就這么“蹲”了三四個月,沒想到,在今年4月,真的撿漏成功。
這是位于市二醫(yī)院地鐵站干槐樹街的一間鋪子,空間不算小,63平方米左右,空了一年沒租出去,租金降價20%。
尹璽跑到鋪子里一看,倒還合適。
一口氣押了一年的租金,就這么,那間本該出現(xiàn)在東二環(huán)某個卡卡角角的淺礁書店,幸運地進駐了“外太古”圈。
這似乎,恰好呼應(yīng)了淺礁的含義,它是個微妙的地理位置,是陸地的邊緣,也是海洋的邊緣,但處在這種交界處,它通常又是另一種中心,所以,所有的地方都是中心,也都是邊緣。
鋪子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搞裝修。
尹璽一開始就決定,經(jīng)濟上面要設(shè)防,避免日后“逼”自己,于是,“省”字像一把刀懸在腦門。
巧合的是,在他剛租下鋪子的時候,荒原書店宣布閉店,正在清庫存。尹璽到現(xiàn)場,僅花費了小部分錢,就拿到了心心念念的豫正牌鋼板書架。
他測量了一下,2米4的高度,8個,店鋪的層高剛好足夠,4個一排碼在墻的兩邊,便構(gòu)成了空間的基調(diào)。
而后,便全靠手搓,前后花費了1個多月時間。
淺礁的空間大概劃分為三個部分,圖書區(qū)、吧臺以及一個至今還處于未完成(廢墟)狀態(tài)獨立小隔間,之后可能會辦一些有意思的活動,又或是作為展廳。
而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部分,低成本改造的基本原則便是坦然遵從“原裝”。
鋪子原來是家服裝店,門頭太大,改起來費材費錢又費人,等槐樹長葉子了,完全可以蓋住。既然效果與成本不成比例,于是果斷放任之,在街沿下方,索性另起了一個燈箱式的店招。
好笑的是,做招牌的時候,最重要的“淺礁書店”四個字的貼紙忘記要做兩面,于是自己打印了貼上去,順便放了個小說明,公開處刑一番。
水電沒有大的調(diào)整,但也免不了一些改動,沒預(yù)算請電工,就現(xiàn)學(xué)。重新刷漆也靠自己,一遍底漆,兩遍面漆,刷完感覺都可以出師了。
空間格局上,用最喜歡的鋁型材加海洋板做了頂天立地的架子和洞洞板,既滿足了陳列需求,又增加了動線上的豐富性,成就感拉滿。
具體的過程是,先在MayCAD上畫圖,然后上網(wǎng)買材料回來自己刷漆,然后組裝。之所以喜歡這種材料,是因為它既能控制成本,又靈活,“要是哪天干不下去了,拆了就跑”。
當(dāng)然,這么做的好處,還因為老房子原來的裝修本身就比較潦草,“手搓”鋁型材直接省了找平的麻煩。
而像這樣的“因地制宜”在店里還不少。比如,大多數(shù)客人進店后都對圖書區(qū)左上角用畫框裱起來的“洞”感到好奇?!澳鞘且环裁醋髌穯??”尹璽常常接到這樣的疑問。
答案呢,正像旁邊的解釋一樣,“這里一直都有一個洞,但我不知道它是用來干嘛的”。
因為位置奇怪,直接可以通到卷簾門那頭去,尹璽害怕它是用來維修卷簾門的,又或者涉及什么電路,萬一封了,哪天又讓打開,于是買了個畫框給它像作品那樣裱起來。
不過有一說一,他還蠻喜歡這種空間的“流變”感,即使它不是什么歷史建筑,但保留過去的痕跡,總是可愛的,正如那個即將被槐樹葉蓋過的店招上寫著的“錦瑟服飾”。
或許,曾經(jīng)光顧它的人哪天再次路過,發(fā)現(xiàn)它,會恍然大悟,“哦,某年某月某日,我在這里買過一件藍色的衣服,它現(xiàn)在變成了一家書店?!?/p>
對一家書店來講,最重要的,當(dāng)然還是書。拜訪的那天,每當(dāng)有客人買書,尹璽就舉著書給攝像頭看一眼。
動作有些滑稽,又折射著新手店主的無奈。購書系統(tǒng)本來也是他現(xiàn)學(xué),自己寫的代碼,可這兩天正巧遇上電腦扯拐,查不了數(shù)據(jù)。
書店的選書以文學(xué)類與社科類書籍為主,不過倒也沒那么垂類,選書標(biāo)準(zhǔn)來自于一個大致的比例:其中7成屬于尹璽看過的,且認為值得推薦的,3成來自于市場趨勢。
他將這些書按大類與國別進行分區(qū)陳列,同時做一些主題推薦,將具有相似內(nèi)核的書籍放在一塊兒。
比如剛進門就能看見異常與個體經(jīng)驗的區(qū)域,這里以《我的人生中經(jīng)歷過四次火災(zāi)》為核心進行延展,陳列了包含《邊緣之書》《一名神經(jīng)疾病患者的回憶錄》《瘋癲與文明》等有關(guān)“失常”的書籍。
不遠處則是自然與個體主題,還有些主題已經(jīng)放在腦海里,但沒來得及陳列,比如對記憶都有所描述的《我們一無所有》《局外人》《百年孤獨》等,尹璽正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將它們的對比做在某面墻上。
當(dāng)被問及怎樣的書算是一本好書,他感到有些為難,倒不是無法給出答案,而是給不了具體的答案。他說,他或許可以在一堆書里面挑出那本書,但卻無法用精準(zhǔn)的語言描述。
它是很多因素的綜合,若非得總結(jié)共性,那便是它們似乎總能給人帶來獨特的體驗。
比如,最近很喜歡本哈明·拉巴圖特的《當(dāng)我們不再理解世界》,以科學(xué)思維背景寫小說,史實中夾雜著一點虛構(gòu),文字處理得極為舒適,他尤其喜歡里面的對比視角,發(fā)現(xiàn)無比耀眼的普魯士藍背后竟然是劇毒氰化物的那種精妙筆觸。
再比如,《銀河系邊緣的小失常》里“我倒數(shù)第二次被轟出大炮”故事中,那種蜷縮在炮筒底部的恐懼感。
又或是《奧斯特利茨》中對動物刻板行為的描述,明明在人類世界也非常明顯?!澳阌袥]有忍不住刷小紅書或抖音停不下來的時候?”他笑道:“就是那種感覺,好像就是為了把腦子塞滿。”
尹璽的閱讀習(xí)慣,是在連鎖書店上班時養(yǎng)成的。那會兒通勤時間單邊一個小時,他基本上都在讀書。
但在這里真正影響他的東西還不是讀書這件事。
那10年,他從店員逐漸做到主管,基本上每個崗位都輪過,對每本書的進銷存退都了解得極為細致,而當(dāng)他準(zhǔn)備開一家自己的書店時,自然就形成了一套測算標(biāo)準(zhǔn)。
大概已經(jīng)是肌肉記憶了,成本測算,利潤測算,毛利測算,他不自覺地便會去“卡”一個度。
淺礁開店一個多月,我問他,虧了嗎?他幾乎用鼻孔在回答:“大錢是賺不到的,但房租低成這樣還能虧,那就有點‘那個’了?!?/p>
拋開賣書不說,每天僅需賣10到15杯飲品,基本就能cover住房租,但幸運的是,他的圖書銷售比例在總體營業(yè)額里竟然能達到80%,當(dāng)然,這里面不排除朋友和粉絲對新店的特別關(guān)照。
不知是不是在傳統(tǒng)書店呆久了原因,養(yǎng)成了他“保守派”的性格。
5月31日拿到圖書營業(yè)執(zhí)照,6月1日開門迎客,在這之前,他楞是沒有一點試營業(yè)的打算。港版書的線上銷售要特殊證明,既然沒有開證明的成本,便先不考慮這部分經(jīng)營。
“為什么要去冒不必要的風(fēng)險?”他說,在生活中,他一直也是這樣的“保守派”,在一堆理財產(chǎn)品里,肯定選低風(fēng)險的那種。
尹璽自詡是個i人,開店一個多月,常常感到嘴巴跟不上腦殼,有時候客人多,被迫營業(yè),聊書的時候可以聊到唾沫飛濺,但一旦聊閑天,有時候突然就會尷尬冷場。
他不確定這算不算連鎖書店“后遺癥”,有可能就是個人性格原因,就好像獨立書店也各有性格那樣。
意外的是,當(dāng)我把何為“獨立”的問題拋給尹璽,得到的回答是“可有可無”,在連鎖與獨立小書店之間,他似乎并不偏頗哪一方。
在他的經(jīng)驗中,優(yōu)秀的連鎖書店從不缺乏自己的主張,也一直在堅持獨立內(nèi)容的策劃。
唯一不同的是,在大型的連鎖書店里,沒有一個人能代表書店,而在獨立小書店里,老板或是主理人就能代表這家書店。
因為書店的規(guī)模到一定程度之后,制度和標(biāo)準(zhǔn)是必要的,自然便會磨滅掉一些東西。而在小書店,店主可以按照個人喜好選書、裝修、陳列,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尺度與客人聊天,畢竟,自己就是標(biāo)準(zhǔn)。
所以,獨立書店的個性往往更強一點,然而也正像《審判》中那個悖論一樣,房租自然會為你祛魅,因為,書店和其他任何經(jīng)營場所一樣,要交租,就要妥協(xié),妥協(xié)了,個性又會減弱,不過,這個妥協(xié)可以很大程度上凌駕在一些底線之上。
而尹璽的底線呢,大概就在他選的書里,在他陳列于書架上方的那些來自18世紀(jì)天文學(xué)家的插畫里,在他掛在吧臺上方的那幅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里……
第一次當(dāng)老板,每天都有很多意料之外。
尹璽說,最大的意料之外是,工作日的下午,總是有很多不坐班的人群來書店長坐,反而周末,書店僅是待一會兒就走的“中轉(zhuǎn)站”。
為此,他特地將窗邊的位置全部騰空,支出一張30多厘米的長板作為讀者閱讀、自習(xí)、辦公的區(qū)域,也算是親眼見證了“成都人不上班”之“怪象”。
而他呢,最喜歡的座位是吧臺前的長凳。
之前網(wǎng)上流傳著走進一家店就好像鉆進老板被窩的“梗”,作為一個i人,他可不想擁有這樣的“油膩”。
他只是喜歡坐在這邊看書,放心,架得老高的書架足以遮擋四目相對的尷尬,不過,高高的凳子也讓他有種在海灘上當(dāng)救生員的安全感。
而當(dāng)我不識趣地問他,害不害怕有一天面臨關(guān)店時,他提到了齊澤克在《事件》中寫到一部分人群在世界末日的樂觀,因為提前接受了最壞的結(jié)果。
而他——
能接受關(guān)店,就可以開店,就好像能接受死,就能活得更加舒服。
編輯丨牙尖兒
圖源丨淺礁書店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