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臨近春節(jié),某短視頻平臺的“教育感恩季”都會準時上線,屏幕上一幕幕:“某中學往屆‘問題少年’,如今年薪百萬,回母校送錦旗?!?/p>
彈幕齊刷刷打出“真爺們,混出來不忘恩!”
但等到畫面一轉,發(fā)現(xiàn)當年的年級第一,如今正孤身坐在格子間里批報表、調(diào)數(shù)據(jù),一邊喃喃自語:
“我老師手機號……換了嗎?”
這一刻,我真想給屏幕磕個頭:別再拿“差生懂感恩”這碗雞湯糊弄人了,喝著不燙嘴,卻撐得腦殼發(fā)暈。
很多人說,成績差的學生混出頭后,最容易回頭看,來看看曾經(jīng)那個沒嫌棄他、不放棄他的老班主任。
聽著確實溫情脈脈,但一深想,背后的邏輯跟“窮人更懂節(jié)儉”一樣,一股看似體面,實則道德綁架的味道撲面而來。
實際上從小到大,我見過無數(shù)老師,寵愛成績好的,憐憫成績差的,但真正讓他們放在心上的,往往是“沒拖后腿還能自覺聽話”的那一掛。
換句話說,成績不是唯一的通行證,性格、人品、嘴甜、幫老師端水遞紙、逢年過節(jié)發(fā)條短信問安的手速,才是通往師生情深的鑰匙。
那問題來了:為啥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衣錦還鄉(xiāng)時,頻頻出現(xiàn)的是當年被“痛心疾首”教育過的差生?不見年級第一給老師送哈密瓜的影子?
別急,聽我慢慢講。
第一、不是誰感恩多,是誰需要多
感恩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個社會策略問題。
差生回頭看,不見得真比優(yōu)生更感恩,而是他們更需要“感恩”這個人設。
從職場混跡到社交翻盤,很多人都得靠“人情債”做起點。差生當年經(jīng)歷過老師的寬容和庇護,這份“虧欠感”在他們心里發(fā)酵得更快。
他們不是單純來還人情,而是借助這份“我沒有被拋棄”的記憶,重建對自己的認可。
相比之下,優(yōu)等生在學校時大多處于聚光燈下,擁有的多,虧欠的少。對他們來說,老師是工作搭檔、是階段性陪伴者,是制度中默認的角色,不是“貴人”,更不是“人生轉折點”。
有一次我去某個高中演講,講到“師生情誼”時,一個考上985的男生淡定地說:“我喜歡我的班主任,但我不會特意回去找他聊天。我不喜歡寒暄,也不太善于維系不必要的關系?!彼钦\實的,也是現(xiàn)實的。
這種人走得更遠,但也注定更孤獨。
我一個表哥,當年混進重點高中的“墊底實驗班”,全班成績倒數(shù),頂多靠體育課拯救一下平均分。
老師恨不得他天天請假。
但后來他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十年,開了家汽配廠,一年純賺幾十萬。有一天他穿著西裝回母校找老師,手里提了兩箱茅臺,嘴上還說著“您當年一句話點醒了我”。
老師感動得眼眶泛紅,說:“沒想到你記得我講過‘好好做人’?!苯Y果他嘿嘿一笑說:“不是,您當時讓我滾出去別丟人,我覺得確實該滾?!?/p>
老師一愣,笑不出來了。
第二、成就感的稀缺,總得有出口
當老師久了,總有那么一兩個“記憶點”:誰背課文背得像rap,誰考試作文全篇《讓子彈飛》語錄,誰給教室點蚊香被校長點名。
多年后那些優(yōu)等生變得光鮮亮麗,卻跟你在生活軌跡上越走越遠。
人家動不動就坐飛機、講戰(zhàn)略,來一趟母校得協(xié)調(diào)兩周日程,還得避開年終績效考核。
反而是當年那些讓你操碎了心的孩子,忽然送來一條微信,“老師,我現(xiàn)在做生意了,真感謝你當年沒把我勸退?!?/p>
你雖然嘴上說“我只是盡了本分”,但心里那點小驕傲啊,飄起來的比考場氣球還高。
因為啊,當年的你在辦公室里熬夜備課、吼破嗓子管紀律,盼的就是這句“謝謝你沒放棄我”。
不是優(yōu)生不說,是他們覺得你應該的;差生說了,你才覺得活得值。
我當年數(shù)學老師老胡,是個剛正不阿的硬核中年,每次上課都像在進行意識形態(tài)斗爭。我們班一個學渣,外號“程咬金”,因為作文開頭老愛寫“程咬金手持大斧沖了出來”。
這位兄弟數(shù)學倒數(shù)第一,考試能把π寫成3.25,還特愛頂嘴。
有次考試又掛了,被老胡叫到辦公室,教育了兩個小時,臨了還補一句:“你就算混社會也別丟我臉?!?/p>
十年后他真混社會了,搞裝修的,還真混出點名堂。
某天給學校做翻新項目,特意把辦公室門口那塊“數(shù)學組”招牌擦得锃亮。老胡站在門口,看著他指揮工人貼地磚,竟然眼眶濕潤。
事后他和我們說:“你們優(yōu)等生誰還記得我桌子在哪?”
第三、現(xiàn)實的親疏,不靠成績維系
老師不是圣人,也不是功德簿上的雕像。
師生關系,本質還是一種相互的投入與回饋。一些優(yōu)生早已脫離地方人情社會,社交半徑跟故鄉(xiāng)斷得干干凈凈。即便有感恩,也不再靠登門謝師表達。
郵件、賀卡、朋友圈點贊,也算一種形式,雖然淡,但不代表冷漠。
而差生的人生路徑,往往更依賴關系鏈,他們在職場摸爬滾打,知道“人情債”能換資源,懂得“回頭看”是一種姿態(tài),也是一種安全感的確認。
所以,別再用“誰更感恩”來貼標簽,不是誰心更熱,只是誰還在原地。
我表妹當年小學成績一塌糊涂,語文閱讀理解能寫成“武俠小說聯(lián)歡會”。
后來混社會干起直播,靠打游戲帶貨月入三萬。過年去看老師,還帶著攝影師錄短視頻“感恩回訪”。老師一邊說“孩子你長大啦”,一邊還不忘瞄準鏡頭補妝。結果視頻火了,學校順勢宣傳“注重全面發(fā)展,差生也能逆襲”。
過了一周,我表妹評論區(qū)回復:“小時候我老師說我將來能進娛樂圈,我以為她是在諷刺我?!?/p>
萬萬沒想到,老師在底下默默點贊了。
說到底,感恩不是排名游戲,更不是德育考核。
差生回來看老師,不是他們更有良心,而是人情社會的投射角度不同。優(yōu)生不會沒感情,只是表達方式早就更新了版本。
老師也好,學生也罷,不該被成就和回訪綁架情感。回去看看老師,不一定非得帶兩箱茅臺,哪怕是一句“老師,我在這兒挺好”,也足夠治愈。
所以說師生情誼這件事啊,別往臉上貼金,也別往心里扎針。能被記住,就是緣分,能被惦記,就是幸運。至于是不是優(yōu)生、差生,在歲月這張考卷上,都不過是“某某同學,略有印象”而已。
感情的事,不爭先,愿記得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