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的佛教雕塑,可大致分為石窟雕塑、寺廟造像,造像碑和單體小型造像四類。它在東漢晚期傳入,經歷三國兩晉尤其到南北朝時代,形成一個發(fā)展的高潮。雖然當時政治動蕩不安,經濟發(fā)展受到局限,但由于當時統(tǒng)治者為了在精神上加以統(tǒng)治,所以在佛教藝術的推廣和發(fā)展上都大力扶持提倡,甚至不惜耗傾國力修建廟宇,所以很多流傳至今的大型寺廟和精美雕塑都是到當時所建造。造像內容有佛、菩薩以及弟子、神王、金剛力士和供養(yǎng)天人(飛天)伎樂,以及佛傳故事等等。在五胡十六國后期,所有華嚴、法華、維摩和阿彌陀等佛教經典已相繼傳入中國。為佛教題材的表現(xiàn)和傳承留下了范本。今天我們就以護法神王為研究對象和諸位師友來研究交流下他們的前世今生。
敦煌258 窟神王造像
一、分布區(qū)域
神王造像,對研究高古造像的師友們都不會陌生,但神王名字的由來和經歷卻又眾說紛紜,從依存實物來看,神王的造像遺存以北魏中后期大批出現(xiàn),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中原北方居多為特點。陜西、甘肅、寧夏一代存留也比較多,如在敦煌莫高窟里和涼州地區(qū)遺留的北涼14座石塔上都有神王造像,四川等地也偶有發(fā)現(xiàn),但相對較少。
北涼承玄元年高善穆石造像塔
在大部分北朝石窟中,如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河南安陽石窟出現(xiàn)較多,太原天龍山石窟、寧夏須彌山石窟,甘肅的敦煌莫高窟等也都有遺存。窟內神王表現(xiàn)多在主尊下方或其四壁下部接近地面處或中心塔柱底基部雕刻。河北邯鄲的響堂山石窟里的神王造像尤其莊重漂亮,神韻和氣脈達到一流標準,還有在河北、河南等地出土的東魏到北齊時期單體圓雕或透雕造像底部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或浮雕,或陰刻,或彩繪,或鏤空等多重形式展現(xiàn)著他們的神秘風采!
北齊響堂山石窟神王像
二、造型特點
神王的形象沒有規(guī)范的藍本,也不像佛、菩薩那樣讓人一看就認識。所以神王造型特點可以用奇形怪狀、神態(tài)各異來形容,或莊嚴,或詼諧,或嬉笑,或怒目,其中還有獸頭人身及雙頭人身等多種形象,有的神態(tài)猙獰恐怖,被人們稱之為“金剛力士”“地鬼”等。數量和名稱上也不盡相同,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不同的神王已有十幾種之多;現(xiàn)將常見神王形象做逐一描述,其實神王造像的研究很早以前就有國內著名佛像研究家金申老師出過專著,還有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碗先生對藏于美國波士頓由加德納夫人一起收藏(后收藏于伊薩貝拉·斯切瓦特·嘎特那美術館藏)東魏武定元年駱子寬等七十人造像碑上的神王造像做了考述與譯釋。碑座表面刻長篇造像記,紀年為武定元年五月十五日,造像碑背面碑陰上層浮雕釋迦多寶。中層下雕若干交腳比丘和菩薩,下層雕博山爐和護法獅。碑背面雕火、樹、山、河四神王,碑座兩側面分別雕龍、風、珠、象、鳥、獅神王.這個算是對神王造像系統(tǒng)命名和研究的里程碑。
東魏武定元年駱子寬等七十人造像碑
后來日本學者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又據該造像碑上的神王造像,對開鑿于在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的龍石窟賓陽中洞的“帝后禮佛圖”下的神王像進行了辯識與定名,從右側到中間依次為右手舉于肩側,上托一山形物的山神王,第二結跏趺坐,戴頂飾、梳發(fā)髻、口吐玉珠,左手作接珠狀的珠神王,第三沖天豎發(fā),右手托一火焰狀物,左手貼于體側,坐式為跪坐狀的火神王,第四,象首長鼻,右手作握鼻狀,左手垂于體側的象神王,第五身袒上身,下著長衫,鳥首,帶高冠,左手屈于胸前,作蹲跪狀的鳥神王。前壁左起第一身頭部已殘,為結咖坐,服式不清,雙手持一風囊為風神王,第二身蹲跪狀,頭發(fā)束于頭頂呈一大環(huán)髻,雙手置于腿前,身右側露一細頸龍首當為龍神王,第三左手屈舉至肩部,蹲跪狀,似持一河水露珠狀物,為河神王,第四身著袒右肩裝,蹲跪狀,左手撫膝,右手屈舉至肩,上托一寶珠,于體右側背后刻一棵菩提樹,為樹神王。第五身著襲裝,作蹲跪狀,右手置于腹前,左手抱一獅子頭為獅神王。
鄴城博物館藏佛座
值得研究的還有鞏縣石窟寺神王形式,該寺窟開鑿于北魏景明到熙平年左右。為北魏皇家石窟,該處神王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法上更夸張,犀利,神王削瘦清利,神態(tài)不俗,眉目間尚存異域風情,形象上又增加了免首、牛首、馬首及雙面人像等。
鞏義石窟寺神王造像
(敦煌莫高窟還畫有猴首人身、熊首人身、羊首人身等形象)。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所雕神王像與武定元年駱子寬造像碑相符。
藏友藏品
河北省博物院藏
上圖河北省博藏北朝背屏式七尊像,背屏后的神王表現(xiàn)手法比較少見,鳥,魚,樹,獅,山,象,風,珠神王從右向左依次排列,神態(tài)詼諧和藹,又整體呼應,嫣儼然相信相愛的一家人,不可多得藝術美品,與此雷同還有下圖鄴城博物館藏東魏一佛兩菩薩背屏造像,神王表現(xiàn)為后四側各二,但神態(tài)表現(xiàn)突破常規(guī),尤其側面兩組神王各做挑逗狀,妙趣橫生。
鄴城博物館藏
三、出處探究
關于神王的來歷和他的逐漸消失一直是大家探討的話題,從目前資料來看,神王出現(xiàn)在北魏中晚期、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都有雕鑿、尤其東魏和北齊為巔峰,關于他的來歷出處總結出了以下四種說法。
鄴城博物館藏東魏李迴香造思惟像
1、依托道教學說
有些學者和研究者認為神王形象是在漢魏以后的廟堂壁畫、畫像石、帛畫中神怪圖形的基礎上,再依據佛經的需要而演變創(chuàng)造出的一套神王圖樣。東晉佛陀跋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即有諸神名稱:“彼佛會眾一切天龍八部鬼神乃至無量凈居諸天,地神、風神、海神、火神、樹神、叢林,藥草、城廓等神,皆悉云至,奉覲世尊,聽受正法?!彼哉J為神王像是佛教依托中國道教諸神而創(chuàng)造的,它是佛教中國化的標志之一。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藏四面開龕造像塔
2、山海經學說
有學者提出神王的印象怪異夸張切充滿玄幻。尤其鞏縣石窟寺中的神王與異獸形象和甘肅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內的神王造像更是罕見,有雙頭懷抱嬰兒的,有羊首人身的等等,所以有學者認為神王形象有可能摻雜有十二宮、二十八宿等神像。如首像是尾宿,牛首像是心宿,馬首是亢宿,雙面人像可能是十二宮中的陰陽宮。也有學者認為鞏縣石窟寺所雕神王內容有兩種“一種是由北向南排列的山神、河神、象神、鳥神、風神、火神、地神、龍神、兔神、牛神等十神王像。這些神王的名稱已經不是佛教的,而是摻進了漢族傳統(tǒng)的神話,來源于《山海經》的記載。一種是十二宮肖生像,如第一窟北壁壁腳由西向東排列雙子宮、寶瓶宮、人馬宮、巨蟹宮、雙女宮、摩竭宮、獅子宮、天秤宮、白羊宮、金牛宮、雙魚宮、天蝎官等夭文星座,但個人感覺這種說法有些牽強。
鄴城博物館藏,注意神王形態(tài)的變化
3、神崇拜學說
有的學者認為“神王”是“華夏文明傳統(tǒng)的神”,源于中國古代對自然神的崇拜。但神王一詞本身看起來雖然很漢化,但就“神”的精神內涵而言,它更多的是神秘。他們的形象不同,神的職能也各不相同。對自然神的崇拜,各國各民族都是相通的。但關鍵在于在石窟中的神王像未出現(xiàn)之前,我國的秦漢時期并沒有此類造像,至少目前我們還未發(fā)現(xiàn)。五世紀中后期,神王在才在佛教石窟中出現(xiàn)了。在此之前的中國各類形象藝術中,沒有找到它的來源和身影。
北齊雙思維造像邊上為佛教護法三頭阿修羅
4、印度傳入學說
都知道印度的民間信仰與宗教信仰均崇拜多神,其宗教文化也十分發(fā)達。作為宗教文化的歷史源頭,印度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文字和形象資料,我們也從中找到了神王像的源頭和形象資料,且在時間上,都早于中國的神王像。因此大部分學者認為“神王”是隨佛教進入中土的。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世紀至前世紀間(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公元前世紀中葉,游牧部落的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河流域。在進入印度以前,他們其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自然神和祖靈。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后并和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后,逐漸過渡到農業(yè)社會,形成了吠陀教。公元世紀中葉的后吠陀時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王權增長,階級分化,奴隸制也隨之發(fā)展起來,種姓制度也隨之確立。
邯鄲文保所藏北朝神王底座
吠陀教為適應上述變化,開始進行重大革新,出現(xiàn)了婆羅門教。此后,婆羅門教一直占主導地位,指導著印度的宗教生活和思想。直至公元前一世紀,自由思想家中出現(xiàn)了種種反傳統(tǒng)信仰的沙門思想潮,這時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了佛教,大雄創(chuàng)立了耆那教。后來佛教在二世紀左右演變?yōu)榇蟪朔鸾毯玩读_門教四世紀左右演變?yōu)橛《冉痰穆L歲月里互相影響、兼收并蓄。于是,在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神殿里,他們的身份各自客串并被神話膜拜,其弟子們也都成為膜拜的對象。除此之外,他們還從印度教的萬神殿中提取了男神和女神,并把他們吸收到自己的萬神殿中,充當從屬的角色,比如做佛陀的護衛(wèi)。故神王應當是佛教從婆羅門教和印度古代民間信仰中借過來的神靈,其中有就有河神、樹神、山神,龍 王、象頭 神等與中國的各類神王相似的各類神袛。
鄴城博物館藏東魏張景章造觀音像
下文是對印度與中 國的各類神王對比:
山神,印度巴爾胡特的山神,雙手合十于胸前,站立于巖石之上。有的單手托舉山石,對應佛教的托舉山形物的山神王。
樹神,印度巴爾胡特早期佛教遺跡中的樹神,多為藥叉女的體側雕一顆繁茂的大樹。對應中國的樹神王。
龍神,在印度一般表現(xiàn)為在龍王的頭后有七條或九條蛇頭排列于頭后一周。巴爾胡特大塔山已有龍王像,如錫蘭約公元年的石柱上,就有此形象。對應中國龍神王。
河神,印度的河神一般為一女神腳踩一條摩竭魚。來對應中國懷抱或肩背一條魚的河神王。
象神,印度的象頭神和中國的象神王造型十分相似,均為人身象頭圖 。
獅神,在印度教中被看作是毗濕奴的化身。其形象為人身獸頭。對應中國石窟 中的獅神王。
鳥神,在印度,金翅鳥的形象成為人身鳥首或為人身人頭鳥嘴、鳥翅、鳥足的結合。來對應中國的鳥神王。
珠神,印度公元前大型建筑上雕有口吐如意蔓的藥叉形象其造型與中國的珠神王相似。
火神阿耆尼和風神伐由皆為印度吠陀萬神殿中之最高神之一。婆羅門教古代印認為火神能祝福并保護人類,是神的祭士,又是神與人之間的使者。
中國佛教中的火神王當源于印度人對火神阿耆尼的崇拜。風神能給人以名譽、子孫,福德等。風神伐由的形象背負風袋均和中國風神王極其接近。
除以上列及的諸神王之外,在中原石窟中還有馬首人身、牛首人身、免首人身、猴首人身、熊首人身,雙面人以及長著各種獸頭的神王像因名稱不統(tǒng)一不能明確定論,但在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中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藏,注意神王的形象變化
在此要特別提出的是漢地密教,密教是印度的宗教,是印度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分三個階傳入中國,(1雜密經咒傳播時期.2純密經典傳播時期.3印度坦多羅密教或晚期密教傳播時期。)在密教萬神殿中很多神妖、鬼,靈都來自婆羅門教和印度教和印度民間信仰。其在佛教流傳過程中雖不是主流,卻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宗教文化與生活。,由于密教的許多思想與實踐和中國傳統(tǒng)觀念相悖。為了適應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和民眾習尚,又先后與中國的陰陽五行、神仙鬼神意識及儒道思想相結合。在其咒語中增加一了儒家的說教在其神殿中又塑造了道教鬼神等等,雜密經咒的傳播,應該是神王在中土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藏,注意神王的布局以及白馬菩提樹下吻別場景的處理手法
北朝以前漢譯佛典中“諸神王”的經典: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在該經卷一中有關于“山神王”的記載。
東晉上黨郡法顯譯《佛說大般泥 垣經》卷一序品中,有關干風,山神王的記載。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率天降母胎說廣晉經》第二卷有關于“風神王”的記載。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有關于“龍神王”的記載,
北齊萬天戴譯《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中有火神王的記載。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梁經》卷一及劉宋慧嚴等依法顯《大般泥垣經》加之而成的《大般涅梁經》卷一有關于“樹神王”的記載。
早年藏品,注意懷抱小獸神王的出現(xiàn)
特別一提的是姚秦龜茲三藏鴻摩羅什于長安譯《孔雀王咒經》。經云“上至無色 界諸天、首陀會天、遍凈天、光音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不牛喬樂天、兜率陀天、焰摩天、切利天、釋提桓因天、提頭賴吃天王、毗樓勒叉天王、毗樓博叉天王、毗沙門天王及遍六王、日月五星、二十八宿、鬼子母、五羅官屬、散脂鬼神大將軍、摩醛首羅二十八部諸天龍王等擁護某甲之身。大梵天王、三十二天、護世四天王、要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金剛密跡,摩酶首羅、大金色孔雀王、鴻梁茶王、大辯神王、那羅延王、韋提希子阿閣世、山神王、樹神王、河神王、地神王、水神王、火神王、風神王、夜叉大將、羅剎 王、滿善、寶善、車伽 羅缽羅、曇摩羅、缽羅、檀吃羅、阿伽鑫等八大神王噸翅等七大神王、怯怯盧陀等諸大神王、茶羅等六大神王。識叉邇羅等十大神王、仙人鬼大幻持咒王等,皆當擁護某乙之身。該經中提到如此之多的神王、護法諸神,從名稱上看,既有佛教的神名,也有印度吠陀時期已很受崇敬的自然精靈。他們均為佛教萬神殿中的成員。其中提到的‘舊月五星、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的天文學知識,也是占星術占卜的對象。從這段經文中我們也了解到神王當泛指眾多的護法神,“常說的十神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河北石委會邢臺分會藏品
中國歷史在經歷了三國鼎立、兩晉分治之后,進入了南北朝這個分裂割據、烽煙四起、生靈涂炭,黑暗動亂的年代。官僚夢想和權利的急劇擴張,兵丁燒殺搶掠,廣大民眾祈望社會的太平與安寧,把希望寄托于神靈。佛信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雜密經咒中具備各種神異的護法諸天、神王、鬼怪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呼即出,以滿足人們除邪惡鬼魅、定現(xiàn)世吉兇、攘災招福的愿望。這是神王在中土出現(xiàn)的又一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文化的發(fā)展,佛教中的神王也繼續(xù)發(fā)展著。
河北省博藏北朝神王底座
經歷北朝的分和和大隋一統(tǒng),神王也在經歷著他的傳奇延續(xù)。到了李唐盛世,神王的造型逐漸消失了,追其原因可能受當時的政治因素和信仰所改變,一是李唐早期對道教的提升,二是武周則天對彌勒的崇尚,大唐恩施厚財,四處廣建大云寺,三是對密教的排擠,因為在唐代造像的力作代表——龍門奉先寺群像的雕刻中已不見了神王的蹤跡,奉先寺為大唐高宗天皇大帝所建,盧舍那像,二菩薩,迦葉阿難、金剛、力士各高數十尺,武則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錢兩萬貫”,并親率群臣參加了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這組群像的雕造,充分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強盛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的審美觀念,但此處神王造像的消失也已經說明了神王的地位和形象已經逐漸被轉化或取代了!
龍門奉先寺
從宏觀的歷史上看,歷代 皇朝中的政治事變,都對宗教的發(fā)展、演變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統(tǒng)治者根據需要對宗教進行取舍變革,最終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神職作用,從而達到為政治服務的目的。
神王底座
因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法派眾多,淵源甚廣。以一學子的身份來闡述神王文化,無疑管中窺豹,紕漏,偏見,遺漏等錯誤在所難免,誠請諸位師友多指正,最后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出神王演化發(fā)展的更多說法和觀點和意見,讓我們來一起研究他的何去何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