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光平
當埃及戰(zhàn)機升空驅(qū)離俄羅斯運輸機的消息傳來,一場本可提升地區(qū)國防實力的軍貿(mào)合作,最終在外部壓力下戛然而止。埃及中止蘇-35采購協(xié)議的轉(zhuǎn)折,不僅是一筆軍售的擱淺,更折射出霸權主義對主權國家決策的深層裹挾。
蘇-35作為俄羅斯軍工的代表性裝備,其遠程探測與空戰(zhàn)能力對地處中東地緣要沖的埃及而言,本是強化國防自主的重要選擇。這筆交易的推進,既符合埃及的安全需求,也是國際軍貿(mào)市場的正常往來。然而,就在合作即將落地之際,埃及的“翻臉”打破了所有預期——從接近達成協(xié)議到以武力威懾俄方運輸機,如此劇烈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背后顯然有更復雜的力量在角力。
√美國在這場風波中的角色清晰可辨。長期以來,其慣用“軍事援助”為誘餌、以“制裁威脅”為手段,將地緣政治當作操縱他國的工具。埃及的搖擺,正是這種霸權邏輯的產(chǎn)物:在所謂“盟友關系”的包裝下,實則是對主權國家決策的變相綁架。當美國將埃及視為中東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而非平等合作的伙伴,埃及的國防選擇便成了霸權意志的延伸,戰(zhàn)略自主更無從談起。
這并非孤例。從土耳其購買S-400遭遇美國制裁,到印度引進俄制武器時面臨的施壓,美國對“非西方軍事體系”的警惕與壓制,本質(zhì)上是對多極化趨勢的恐懼。它害怕失去對全球秩序的壟斷,更擔憂各國擺脫其控制、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這種焦慮之下,美國頻頻揮舞霸權大棒,將國際合作扭曲為“選邊站”的博弈,讓越來越多國家陷入“服從或被制裁”的困境。
俄埃軍貿(mào)的波折,對世界而言是一記警鐘:一個國家若喪失戰(zhàn)略自主,終將淪為外部勢力博弈的犧牲品。真正的安全,從不是依附于某一強權的“保護”,而是建立在自主國防體系上的底氣。這場風波也讓更多國家看清:霸權之下沒有真正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算計。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各國唯有堅守戰(zhàn)略自主,拒絕被裹挾于霸權邏輯,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博弈中站穩(wěn)腳跟。畢竟,世界的進步從不依賴于某一強權的施舍,而在于各國對自主發(fā)展道路的堅定選擇。
注: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前美國《美中時報》社(記者)中國辦主任外交才是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