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Plus(讀+)快訊,8月5日,當夏日晚風裹挾著酥油茶的醇厚與青草的清甜,掠過紅原大草原,紅原第十三屆牦牛文化節(jié)在《紅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樂情景劇的恢弘敘事中正式啟幕。百余名牧民演員在紅原雅克音樂牧場將游牧生活融入劇情,用一根百米烏爾朵串起千年游牧文明,以一本紅軍日記喚醒九十年的紅色長征記憶。
這場融合了真實游牧生活場景與藝術表達的盛典,不僅是對紅原紅色文化的回望,更是一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相擁,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在紅原觸摸最鮮活的文化肌理。
天地為幕 生活為劇
啟幕盛典的沉浸式敘事
暮色初臨,草原的輪廓在夕陽下漸次柔和。隨著一陣清脆的牛鈴聲,《紅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樂情景劇的序幕悄然拉開。沒有華麗的布景,黑帳篷在舞臺上的草地間自然搭起;沒有刻意的臺詞,牧民們牽牦牛、磨青稞、打酥油的動作渾然天成。紅軍后代小雅背著曾祖父的烏爾朵和一本殘缺的日記走上草原,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順著她的腳步慢慢鋪展開來。
當遷徙隊伍裹挾草香走上舞臺,澤旺甲的山歌《我不是》隨牛鈴聲即興揚起。隨著劇情的深入,托讓、羊修拉姆等往屆山歌大賽佼佼者陸續(xù)登臺獻唱,《身為貴人的父母健在》《與你邂逅》等曲調在草原上久久回蕩。
據(jù)了解,劇中的烏爾朵既是牧民驅趕牦牛的工具,也是當年從沼澤中拉起紅軍的 “救命繩”。日記本里記載著長征的艱辛,空白處卻被當代牧民的幸福照片填滿。遷徙隊伍策馬而過時揚起的煙塵,夏季牧場擠奶姑娘指尖滴落的奶珠,牧民合力搭建起的黑帳篷,將軍民互助的紅色記憶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智慧,融成可觸可感的現(xiàn)場。來自重慶的游客張先生舉著相機,鏡頭追隨著遷徙隊伍的馬蹄:“原以為是看場表演,沒想到會如此真實,連風里飄的酥油香味都分不出是舞臺里還是草原上的?!?/p>
當百米烏爾朵繞場傳遞,當千人鍋莊的舞步融入草地,當希望之火在夜幕中被點燃,舞臺與草原的邊界逐漸消融,觀眾從旁觀者變?yōu)榧t原文化敘事的鮮活一環(huán)?!白屛矣∠笞钌羁痰氖且恢痹趯P募応笈>€的演員,她已經(jīng)將自己完完全全嵌入進了這個角色。以前看的情景劇都是擺的道具,但她居然是真的在紡線?!笨赐暾麍銮榫皠〉挠^眾驚訝地分享道。
這場55分鐘的情景劇,以序章、三大篇章及高潮尾聲的結構,完成了一次時空折疊。1935 年紅軍過草地的風雪與 2025 年牧民的笑臉在同一幀畫面里重疊,格薩爾王傳說中的英雄氣概與當代牧民的堅韌品格在同一首山歌里共鳴。在這里,歷史不是博物館里的文字,而是老阿嬤皺紋里的故事,是烏爾朵繩結上的溫度,是草原上不熄滅的煙火。
歲月為墨記憶作箋
情景劇中的文化解碼
“我們是紅原瑪薩呈祥彈唱隊,平時主要是彈龍頭琴。這次在劇里的表演和往常不一樣的是,我們把牧區(qū)過年過節(jié)聚在一起彈唱的樣子搬了上來?!奔t原瑪薩呈祥彈唱隊隊長丹增說起參演的感受,語氣輕松得像在聊家常,“舞臺上的日子和我們平常在牧場里的生活,實在沒太大區(qū)別?!?/p>
至于把擠奶、打酥油這些瑣碎的日常搬上舞臺,丹增覺得這正是讓更多人走近游牧文化的好法子?!按蛩钟途褪悄撩竦钠匠J?,搬到臺上,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日子是什么樣的,還能更好展現(xiàn)游牧文化?!?/p>
當談及為何選擇烏爾朵和日記本為雙線索,本臺情景劇總導演雷揚解釋道:“日記本藏著90年前的歷史,烏爾朵裝著牧民千百年的生活,剛好能串起全劇,讓它們在90年后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p>
說起演員,雷揚笑著說道:“幾乎沒請專業(yè)演員,演老阿嬤的是紅原本地的普通人,男主角是紅原的年輕歌手,我們還把瑪薩村40多個村民、50多頭牦牛都請來了,就為了把牧民遷徙的場景演得真一些。要說難,還是這些牛馬最不好管?!睋?jù)雷揚介紹,這種“不演”的方式,和傳統(tǒng)歌舞展演很不一樣?!拔覀兿胱龅氖恰榫绑w驗+文化內核+情感共鳴’,不要聚光燈下的完美,就要帶著晨露的真實?!?/p>
臺下的游客也接收到了這份真實。成都來的王女士翻著手機里錄制的現(xiàn)場視頻介紹道:“以前看表演總像隔著層紗,今天這劇里的每碗牦牛奶、每根帳篷繩,都帶著生活的熱氣。老阿嬤抖著手指、小雅眼里的淚,真實得都不像是演的?!?/p>
文化為脈文旅共生
紅原破圈的路徑探索
本次情景劇作為牦牛文化節(jié)啟幕核心,是紅原對游牧文化表達的大膽突破。總監(jiān)制扎西尼瑪坦言,紅原95%以上的人都過著游牧生活,同時這里又是紅軍長征途經(jīng)地,“紅色草原?游牧之光”的主題恰如其分?!耙酝_幕式多是常規(guī)歌舞,游牧文化無法真正融入音樂。所以今年我們試著將開幕式與山歌、游牧生活深度融合,現(xiàn)場的牦牛、馬匹未經(jīng)排練,一次成型反倒還原度特別高。情景劇里的故事,也都是這片土地上真實存在的?!?/p>
作為藏族山歌非遺傳承人,扎西尼瑪唱了大半輩子山歌,深知單靠唱歌推廣民族文化的局限?!坝谑窍虢M建團隊做情景劇,讓山歌不只是山歌。畢竟山歌本就是游牧生活的一部分,要推就得整體發(fā)力?!弊畛踔幌胱錾礁枰魳穭〉乃?,漸漸將牧民遷徙、四季生活等元素納入其中,最終成就了這部《紅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樂情景劇。
在總制片人楊詩琦看來,這部劇之所以動人,正源于這種對文化生態(tài)的完整呈現(xiàn)?!白畲騽尤说氖悄歉撩穹抨笈5臑鯛柖?,它串起草原記憶,也系緊了民族情感。這劇不想刻意煽情,只想讓人自己慢慢體會。紅軍后代小雅帶著烏爾朵來到草原,阿嬤講述在自己母親在紅軍精神的鼓舞下學普通話、走出草原的經(jīng)歷。這種跨時代共鳴,正是該傳承的力量?!睋?jù)楊詩琦介紹,情景劇的故事扎根真實草原,演的是牧民自己的日子,而紅軍就像草原火種,留下了信念與希望。
“希望這劇能常態(tài)化演出,成為夜游品牌,帶動增收,我們還做了烏爾朵手工藝品,把草原的溫度與精神傳出去。說到底,把非遺、紅色文化和現(xiàn)代文旅湊到一起,不只是為了好看,是想弄明白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該怎么在今天被看見、被懂、被喜歡?!睏钤婄榻B道。
這種“讓文化活在當下”的探索,與紅原文旅發(fā)展的深層思路高度契合。紅原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坦言:“文化傳承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從來都是同一條路,我們要讓文化成為可持續(xù)的生產(chǎn)力?!闭缜榫皠≈兴宫F(xiàn)的,托讓、澤旺甲等民間歌手從賽場走上舞臺,牧民演員通過演出獲得額外收入,文化的生命力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fā)展動能。從山歌音樂情景劇到牦牛文化節(jié)核心賽事,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到體驗項目,紅原正以文化為脈,編織起一條完整的游牧生活體驗生態(tài)鏈。
當最后一縷火炬的光芒融入星空,草原上的歌聲仍在延續(xù)?!都t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樂情景劇的落幕,其實是紅原文化故事的新起點。這片被紅色浸潤、被游牧滋養(yǎng)的土地,正以最本真的姿態(tài),向世界發(fā)出邀請。來紅原,聽一曲草原的長調,赴一場文化的盛宴,見證一個民族對傳統(tǒng)的堅守,與一個地區(qū)對未來的創(chuàng)新。(張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