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
人一生就是被偶然的緣分擊中
由新疆、甘肅、湖南三省籌拍的紀錄片《左宗棠收復新疆》前日首播。
在歷史教科書上,他收復新疆、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貢獻被肯定,而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及陜甘回民起義則被否定,說他體現了地主階級的立場。
從選題看,將同一件事情裁成兩截,只選取其中一段,可謂「雞賊」。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后,歷史評價非常簡單:但凡農民與朝廷作對,一律錯在朝廷;但凡朝廷與洋人作對,一律錯在洋人。
根據這個公式,哪怕張獻忠這種吃人的農民起義者,都是要被肯定的,義和團這樣的笑話自然也不例外。
而左宗棠鎮(zhèn)壓的陜甘回民起義,影響延續(xù)至今。前段時間網上有人講述這段歷史,還引發(fā)巨大爭議。
但兩個核心事實不可否認:
回兵見漢人就殺,是種族屠殺,渭河沿岸各村躲避回兵的堡子可證。下圖是我們村的。
回兵的最終目標是從中國分離出去、建立宗教政權,并與新疆的阿古柏反叛勢力相勾結,投靠沙俄?,F在俄國說陜西話的「東干人」,就是這批逃到沙俄的叛軍后裔。
因此,紀錄片「聰明」地只講后段收復新疆,而不講前段鎮(zhèn)壓回兵,應該是為了避免與歷史教科書的結論相沖突。
我母親的曾祖,正好與左宗棠有些交集,去年我又參與了浙江省援疆項目《》。對于新疆的情感,我有真切的體驗。
「遙遠」的天山
1864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才4年,太平天國又占領了半個南國,新疆的阿古柏和陜甘的回兵趁機發(fā)動叛亂。
從1757年乾隆鐵騎踏進伊犁,滅亡準噶爾汗國算起,新疆成為清帝國的正式疆域剛好一百來年。
因乾隆認為這是「故土新歸」,故名「新疆」。
對于內地鄉(xiāng)村少年而言,這是一塊「天下」概念中并不一定存在的陌生國土。
但左宗棠不一樣。
14年前的1850年1月3日,湘江一葉扁舟上發(fā)生了一番足以影響國家命運的「托付」。
主人公是林則徐和左宗棠。
受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影響,林則徐被從沿海發(fā)配到新疆伊犁,因此在海防和塞防上都有真切認知,這與只識海防重要性的另一中興名臣李鴻章形成對照。
在新疆,與倡導出版《海國圖志》一樣,林則徐畫了地圖,考察了物產和風俗,真正深入了解了這片新的國土。
此時的他已經年邁,自云南辭官歸閩,路過湘江時,他謝絕了一干重要人物的拜謁請求,遣人至距湘江十里外的湘陰東鄉(xiāng)柳莊,單請當時還為布衣、但名聞天下的「遺賢」左宗棠見面。
令林則徐「意外」的是,雖處湘江,并無外出游歷,但左宗棠對西北那片廣袤的土地并不陌生。
兩代名臣的「托付」
這場會面,頗有諸葛亮托付姜維遺志的況味。
左宗棠后來追憶說:「是晚亂流而西,維舟岳麓山下,同賢昆季(指汝舟、聰彝)侍公飲,抗譚今昔。江風吹浪,柁樓竟夕有聲,與船窗人語互相響答。曙鼓欲嚴,始各另去。」
又說:「憶道光己酉,公由滇解組歸閩,扁舟迂道訪宗棠于星沙旅次,略分傾接,期許良厚?!娛屡晕?,心緒茫然,刁斗嚴更,枕戈不寐,展卷數行,猶仿佛湘江夜話時也?!?/p>
據說,左宗棠的對聯寫得不錯,但詩文一般,這也是他始終考不上進士,甚至在考舉人時險些落榜的原因。
這段記述,被認為是他的文章中比較感人的。
最后,林則徐將流放伊犁三載整理的邊防資料悉數相贈,并提醒左宗棠時刻關注「俄國將成為中國邊疆大患」。
托付既成,左宗棠的西征「命運」就此開啟。
代代「接力」
在林則徐之前,為左宗棠打開「西北」之眼的,是另一位進士李蓉鏡。
1826年,左宗棠14歲,在其祖籍湘陰縣獲童試第一名。
1828年,在遙遠的甘肅秦安,李蓉鏡考中舉人,授湖南耒陽知縣。次年考中己丑科進士,以知縣分發(fā)湖南。
1832年,左宗棠考中舉人。
而且,這次中舉,也是托了西北人的福。
那年鄉(xiāng)試,同考官已經將他刷掉,但道光帝要求「搜羅遺賢」,陜西涇陽籍主考官徐法績遂從五千余份遺卷中獨力校閱,頂著同考官「欠通順」的批語,將左宗棠補錄為舉人第六名。
但與海瑞一樣,左宗棠此后一直不第,到死都還只是個舉人。
1835年,李蓉鏡補授湘陰知縣,成為左宗棠的「父母官」。
舉人亦有做官資格,且左宗棠已有江湖大名,李蓉鏡在當地頗有政聲,縣志載其「吏才明敏,聽斷剖決,案無留牘,士民悅服。履職一年,調任永州府道州知州」。
如果說有人為左宗棠「啟蒙」了西北史地,當有徐法績和李蓉鏡。尤其是后者,同處一城多年,兩人當有相當多的來往,形成了左對西北最早的認知框架。
「西北望」天狼
西北戰(zhàn)事既起,生靈涂炭,林則徐當年的擔憂成為現實,已在曾國藩湘軍中效力的左宗棠,成為平定回疆的不二人選。
從西安到寧夏金積堡,到甘肅安定,極端分裂分子的回兵被徹底擊垮,不得已逃竄新疆,與阿古柏合流。
在陜西,左宗棠專程赴涇陽重修徐法績墓園,親撰「筆勢蒼勁有力」的神道碑銘。
駐軍甘肅安定,擊破蘭州城里的叛亂回民,是左宗棠入疆前的決勝之戰(zhàn)。
安定即今天的「土豆之鄉(xiāng)」定西,位于蘭州與天水之間,是蘭州的東大門。
時李蓉鏡已歿,根據其家譜記載,在這里,他「函咨謁墓」,并召見了其孫李瀛。
他本有意帶李瀛從軍,奈何李瀛染上毒癮,不敢從軍,便以「不愿從軍」之名辭謝。
但很明顯,家譜的記載很多錯訛,我在家傳寫作時作了堪誤。
雖在沙場,但左宗棠對文明的傳播不遺余力。他訪隴右名士,加以鼓勵。發(fā)現甘肅士子到西安科考太遠,遂奏請朝廷「陜甘分闈」;他建設蘭州貢院「至公堂」,是蘭州大學的第一處校址。
過了蘭州,西北的風沙撲面而來,他「輿櫬出關」,并廣植柳樹,「左公柳」至今在西北的烈風中搖曳。
一代代的讀書人,就這樣不斷接力,共同書寫祖國河山。
但他至今無力改寫教科書中對他「地主階級的立場」的評價。
從高考作文「欠通順」到抬棺出征,他走了整整一生。
好在那些漢人用來保命的堡子還在,左公柳也沒死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