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深圳飛大連的航班上,一場本可避免的沖突,硬是被演成了“空中全武行”——孩子全程踢前排座位,乘客好心提醒,家長裝聾作??;孩子故意撞人弄丟耳機,矛盾升級;
更絕的是,飛機快落地時,家長帶著兩個“親友團”直接沖上去,把大姐打倒在地,嘴里還甩出那句經(jīng)典臺詞:“他還是個孩子!”
好家伙,這操作,簡直是把“我有理,因為我有娃”刻進了DNA。
被打乘客邊報警邊喊冤:“是他先推我!”可對方理直氣壯,仿佛在演《狂飆》番外篇——《護犢子之巔》。周圍乘客看得目瞪口呆,不是因為打得多狠,而是因為——這哪是教育孩子,這是組團教娃“犯錯不用負責”!
更魔幻的是,事發(fā)地大連警方還在“調查事態(tài)嚴重性”,網(wǎng)友一聽就炸了:“等查完黃花菜都涼了!”畢竟,人家家長挑的就是這個時間點——快落地了才動手,既躲過了空中執(zhí)法的高壓線,又趕在落地前完成“暴力私了”,算盤打得比航班時刻表還準。
這哪是沖動?這是“精準犯罪”。
而網(wǎng)友一語道破天機:“家里病得最輕的,就是那個孩子?!?br/>這話扎心,但真。
一個孩子敢在密閉機艙里肆意踢座、故意撞人,背后一定是父母長期縱容的“成果”。而當父母不僅不制止,反而帶頭群毆受害者時,這已經(jīng)不是“護短”,是赤裸裸的“傳幫帶”——教孩子:只要我夠橫,法律也得靠邊站。
我們總說“熊孩子”,可真該反思的是“熊家長”。
孩子不懂事,家長難道也不懂事?
乘務員提醒過,乘客勸說過,可家長全程“選擇性失聰”,仿佛帶娃不是為了出行,是為了“測試社會底線”。
更諷刺的是,這種“我家孩子最大”的風氣,早已從高鐵蔓延到飛機,從車廂升級到客艙。
前陣子還有家長威脅乘客:“我家孩子不懂事,你讓著點!”——合著全世界都得給你家娃當“情緒緩沖墊”?
有網(wǎng)友說,該學韓國,家長為孩子行為負連帶責任,犯錯一起罰。
這話聽著解氣,但咱們現(xiàn)在連基本的“公共規(guī)則教育”都沒跟上。
孩子鬧騰,沒人管;家長護短,沒人罰;最后老實人吃虧,惡人逍遙。長此以往,誰還敢勸?誰還敢管?下次干脆閉眼裝睡,任你踢穿座椅我也當聽不見。
但真要解決問題,光靠“嚴懲”不夠,還得有“制度補丁”。
比如,航班能不能裝監(jiān)控?現(xiàn)在連地鐵都有“無死角覆蓋”,飛機上卻??砍丝褪謾C錄像當證據(jù),太被動。
再比如,航空公司能不能出臺“兒童行為守則”?起飛前廣播提醒:“帶娃乘客請管好孩子,若多次擾鄰,乘務員有權調整座位或記錄信用?!?br/>杭州最近就有案例,家長因孩子打架被法院判去上“家庭教育課”——這才叫治本:不是罰錢了事,而是讓你先學會怎么當?shù)鶍尅?/p>
還有網(wǎng)友提議“十萬私了”“全家道歉”,聽著痛快,但太極端。矛盾解決,不能靠情緒勒索,而要靠規(guī)則兜底。受害者有權追究,施暴者必須擔責,但不能變成“網(wǎng)絡審判”。我們要的是法治,不是“以暴制暴”的輪回。
說到底,這起事件暴露的,不只是個別家庭的教養(yǎng)缺失,更是公共文明的短板。
我們允許孩子活潑,但不能縱容他們無禮;我們理解帶娃辛苦,但不能因此踐踏他人空間。
那位被打的大姐,忍到最后一刻才爆發(fā),已經(jīng)夠克制了。可她換來的不是道歉,是一頓群毆。如果這次處理輕飄飄,那等于告訴所有“熊家長”:你盡管橫,大不了落地就跑,沒人真拿你怎么辦。
所以,大連警方的調查,不能只是“看看嚴重不嚴重”,而要明確一點:在公共空間暴力傷人,無論起因如何,都是犯罪。
孩子不是免罪金牌,親情不是暴力借口。
最后,也給所有年輕父母提個醒:
別以為“護孩子”是愛,縱容才是害。
真正的教育,是教他認錯、道歉、尊重他人。
你今天替他扛下所有指責,明天他就會在社會上撞得頭破血流。
愿下次航班上,我們聽到的不是“他還是個孩子”,
而是——“對不起,我管教不嚴,給您添麻煩了?!?br/>那才是文明該有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