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海公園里滑冰的孩子們。
1982年,北京長橋街道,接送受傷的同學。
1983年,在故宮里的角落休息的情侶。
1983年,在故宮護城河邊約會的情侶。
1983年,平安里海豐石油商店門前
20世紀80年代,買米面油肉要憑票,買東西要排隊,沒想到的是,到石油商店買煤油也要排大隊。當時用煤油爐做飯便捷、省事,加之鄰里間攀比,煤油爐為越來越多的居民所認可。但當時城里銷售煤油的商店僅有寥寥幾家,除了平安里海豐石油商店外,鼓樓大街還有一家,其他就不得而知了。這才出現(xiàn)了照片中家家戶戶拿著塑料桶排隊打煤油的場面,成為京城市民生活一景。
1983年,天壇公園里的年輕夫妻,認真學習備戰(zhàn)高考。
1983年,北京新街口,一家三口。
1984年,做好事擦崗樓,北京西四路口。
80年代學雷鋒,每個年齡段似乎都有各自的主題,尤其小學生更為顯著。學校倡導大家做雷鋒式的好少年,“做好事不留名”。小學生做了好事,統(tǒng)一留名是“紅領巾”。當時學雷鋒的固定項目還有幾個,擦交通警的執(zhí)勤崗樓就是其中之一。
公園禁止跳舞,1987年,北京地壇公園
上世紀80年代初,跳交誼舞不被允許,是被列為“封資修”的東西而禁止的,許多公園門口都張貼著“禁止跳舞”的告示。專職負責驅(qū)趕跳舞者的公園管理人員需要騎著自行車在園內(nèi)巡查,遇見跳舞者就要訓斥一番。
老人迪斯科,1987年,地壇公園。
食街大柵欄,1988年,大柵欄地區(qū)。
西四包子鋪
炒肝是老北京小吃中的代表,老北京人都好這口兒。地道的老北京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有著濃濃的市井風味,沉淀著老北京的悠久歷史與情懷。
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一家包子鋪,炒肝、包子做得正宗,京城幾乎人人皆知。店鋪位置就在西四闊市的大路口,112路、119路電車和13路等公交汽車都從店鋪窗前開過,乘客在車上就可一覽美食形色。每天清晨,南來北往上班路過的、住在周邊胡同的市民,好炒肝這口兒的老顧客都要到這兒吃上一份。
我家買了電冰箱,1989年,北京府右街。
1989年,北京某公園
這是一群等待參加青年韻律操(健美操)大賽的年輕人。黑色的尼龍健美褲,露臂的白色針織衫,柔軟的體操鞋。由于天氣原因,有的姑娘在身上套了件漂亮外衣。她們中有的低聲竊語,有的俯首沉思,還有的神情專注地聆聽同伴的訴說。大家聚在一起,安然淡雅,在靜靜地等待出場。
向我們走來,1989年,前門大柵欄。
1983年,北京東單公園,教小女孩舞劍。
1983年,天壇公園里看風箏的孩子們。
新潮發(fā)廊,1983年,東四美術館后街。
本組老照片選自攝影師張兆增攝影集《北京十年(1980—1990)》。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