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是什么?
小科帶你讀
“量子”并不是一種粒子(所以不要問它跟電子、質子、中子相比是大是。,而是表示一種現(xiàn)象,即不連續(xù)變化。如果一個事物可取的值是不連續(xù)的,即臺階式的、離散的,我們就說它是量子化的,把它的最小單元稱為量子。
實際上,量子化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例如上臺階、清點人數(shù)。但使量子這個詞出名的,是一個物理學理論,叫作“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它是描述微觀世界的本質理論。這就不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了。那么,量子為什么會成為一種理論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是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量子化是微觀世界的一個本質特征。也就是說,微觀世界很多現(xiàn)象是不連續(xù)變化的。
原子光譜:量子化的信號
最早發(fā)現(xiàn)的這樣的例子,是原子光譜,包括原子發(fā)出的光(發(fā)射光譜)和外界的光經(jīng)過原子時被吸收的光(吸收光譜)。前者是亮線,后者是暗線,兩者位于同樣的頻率。原子光譜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它是個離散譜,即只有某些分立的頻率。這強烈地暗示,原子中的某些現(xiàn)象是量子化的。
氫原子光譜在可見光波段的4條線,它們的波長分別是410.1、434.0、486.1和656.3納米(納米等于10-9米)。為什么會是這幾個數(shù)值?你能從這個數(shù)列中看出什么規(guī)律?
這絕不是一眼能看出來的。許多人對此冥思苦想,從各種角度去建構,但都無法得到簡單的公式。最終,打破這個啞謎的居然是一位瑞士的中學數(shù)學教師巴耳末(Johann Jakob Balmer,1825~1898)。1884年,巴耳末發(fā)現(xiàn),410.1、434.0、486.1、656.3的這個數(shù)列其實可以表示為λ=B(n2/n2-4),n =3,4,5,…… 其中,λ是波長,B是一個常數(shù),等于3.6456 ×10-7米。大家可以把數(shù)值代進去檢驗,也可以拋開常數(shù)B,直接看4個波長的比例,656.3:486.1:434.0:410.1的比例,與9/5:16/12:25/21:36/32相同。也就是說,410.1、434.0、486.1和656.3分別對應n=6、5、4和3。
不過這個公式還是不太容易理解。后來人們把它做了個變形:1/λ=R(1/22-1/n2),n = 3,4,5,……
這就非常明顯地提示我們,原子光譜對應兩個項相減。由此還可以推測,前一項當中的2只不過是個特殊情況,也可以取其他值,例如1、3、4等。
是不是這樣呢?把氫原子光譜的其他譜線代進去一算,發(fā)現(xiàn)完全正確!也就是說,氫原子譜線的所有波長都可以表示為1/λ=R(1/n2-1/n′2),n =1, 2, 3,… n′=n+1,n+2,n+3,……
這叫作里德伯公式,是瑞典科學家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1854~1919)在1889年提出的。這個公式簡單而美妙,但究竟該怎么理解?
能級躍遷:光譜的本質
現(xiàn)在,我們對它有個非常自然的解釋。原子中的電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即只能處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稱為“能級”。原子發(fā)出或者吸收光,本質就是電子在兩個能級之間躍遷。從上能級到下能級時能量降低,會發(fā)射光子;從下能級到上能級時能量升高,需要吸收光子。而發(fā)射或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就等于上下兩個能級的能量差。
這就是為什么原子光譜是量子化的,因為原子能級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它們的差自然也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而氫原子光譜之所以能表示成里德伯公式,是因為氫原子能級剛好都等于某個值除以n2,其中 n=1,2,3,4等。所以,原子光譜就是量子力學的鐵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不過,量子力學對氫原子光譜的定量解釋出現(xiàn)得比較遲,它是丹麥科學家玻爾(Niels Bohr,1885~1962)在1913年提出的,他因此獲得了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微觀世界的本質
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微觀世界的物理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量子化的,連續(xù)變化的才是少數(shù)。很多科學家對量子力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普朗克、愛因斯坦、德布羅意、玻爾、海森伯、薛定諤、狄拉克、玻恩、泡利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量子力學的理論大廈在20世紀30年代基本建立了起來。
1933年諾貝爾獎頒獎期間,狄拉克、海森伯和薛定諤的合照。海森伯獲得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補發(fā),1932年時空缺),薛定諤和狄拉克共同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左起:海森伯母親、薛定諤妻子、狄拉克母親、狄拉克、海森伯、薛定諤。
可能有人會說,好,明白了,微觀世界是量子的,宏觀世界是經(jīng)典的,它們遵循不同的物理規(guī)律。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因為經(jīng)典力學并不是一個和量子力學完全矛盾的理論。在宏觀條件下,量子力學就會簡化為經(jīng)典力學,它們的預測是相同的。因此,宏觀世界中經(jīng)典力學的成功,其實也都是量子力學的成功。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可以這樣來理解。1和2的區(qū)別是巨大的,但1億和1億加1的區(qū)別就很小了,也許都測量不出來。因此,經(jīng)典力學其實是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近似理論。
但在微觀條件下,量子力學和經(jīng)典力學的預測就完全不同了,因為這時從1到2的變化不能近似成連續(xù)變化。到底誰的預測正確?我們可以去做實驗檢驗。迄今為止所有實驗的結果都是量子力學的預測正確,經(jīng)典力學的預測錯誤。
因此,量子力學是一個非常普適的理論,而經(jīng)典力學是它的一個真子集。量子力學并不是一個只限于某種特殊情況的理論,其實它才是世界的本質!我們的真實世界是量子的,而不是經(jīng)典的。
來源:科學世界
原標題:袁嵐峰:量子為什么會成為理論?| 科學世界·視點
編輯:Decoherence
轉載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