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湖南邵東。老家后面就有一條石板路,大約兩米寬,小時候走親戚,總覺得這條路無論是往南還是往北,都是沒有盡頭。
工作以后,我才知道這條路是條古道。從明清到民國,這就是從寶慶府(今邵陽)到衡州府(今衡陽)的官道,被稱為“小東路”。
這條路究竟有多久的歷史?我專門查閱了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后發(fā)現(xiàn),我還是低估了這條路的歷史,北宋時期,這條路就存在了,當時為邵州到衡州的官道。在宋朝的時候,這條路上就有棗溪鎮(zhèn)和西渡鎮(zhèn)的地名。
小東路,堪稱千年古道。
我用不同時期各個版本的地圖對照,再加上一些熱心讀者提供的線索,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這條路線的具體線路。我們從西北向東南說起。
從邵陽出發(fā),到了青龍橋,小東路就有一個分叉,分為北線和南線。青龍橋為過去邵陽東部的交通樞紐,始建于唐朝,宋朝改為石橋。
北線:寶慶府青龍橋→石橋鋪(今邵陽雙清區(qū)石橋鋪)→云水鋪( 今雙清區(qū)愛蓮街道) →甘棠鋪(今雙清區(qū)渡頭橋鎮(zhèn))→官橋鋪(今 邵東市魏家橋鎮(zhèn)官橋) →南市鋪(今 邵東市仙槎橋鎮(zhèn)南市鋪) →仙槎橋。
北線上的甘棠鋪,有些人附會為“召伯布政之處”,這完全是后人牽強附會。
從這一連串的“鋪”字的 地名中 ,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行人絡繹不絕的熱鬧景象。
南線: 寶慶府青龍橋→楓木鋪→洪橋→譚江鋪(范家山)→兩頭塘(今魏家橋鎮(zhèn)兩頭塘村)→仙槎橋。
南北線在仙槎橋交匯以后,又有一個分叉。
北線:仙槎橋→聶家沖(今邵東周官橋鄉(xiāng)聶家坳)→棠下橋→火廠里(今火廠坪)→佘田鋪(今佘田橋鎮(zhèn))。
南線: 仙槎橋→皂塘鋪(今邵東仙槎橋鎮(zhèn)皂塘村)→三洲鋪(今邵東簡家隴鎮(zhèn)三都鋪)→船行屋場(今簡家隴鎮(zhèn))→檀山村→黃銅鋪→佘田橋。
(小東路三都鋪僅存石板路,鄉(xiāng)賢呼吁保留并供圖)
這條路的北線,基本上就老衡寶公路。我最熟悉的就是南線,我在這條路上來回走了多少次?數(shù)不清了,因為這條路就在我家后面?,F(xiàn)在簡家隴的上街和下街村民小組,還遺留著一些老房子。它們的屋檐都有幾米寬,下面就是驛道,便于行人遮風擋雨。只可惜現(xiàn)在也破敗得差不多了。
驛道到了佘田橋之后,就再也沒有分叉了。
接下來的路線:佘田橋→楊橋羅家灣→水東江→殷家橋→石灣鋪(出邵陽界)→磨石鋪(今衡陽縣金蘭鎮(zhèn)磨石鋪)→金蘭鋪(衡陽金南鎮(zhèn))→云山鋪→金華山( 衡陽縣庫宗橋鎮(zhèn))→演陂橋→雷祖鋪→赤水鋪(衡陽西渡鎮(zhèn)赤水村)→西渡→倉庫鋪→大橋鋪(衡陽縣樟樹鄉(xiāng))→溪田鋪(衡陽蒸湘區(qū)溪田村)→柘里鋪→衡陽城。
這是“小東路”的全部路線。有些節(jié)點太難考證了,還望知情者補充。
小東路為全程陸路,大約150公里,合約300里。按照過去陸路行走速度,走完單程,行人,挑夫大約為4天。騎馬可通行,普通旅行大約全程為兩天,官方加急驛傳一天可達。因為臺階太多,馬車等不可通行。
這條古道,不但連接寶慶和衡陽,還是湖南最重要的兩條橫向驛道之一。它的西延線為,寶慶→黔陽→貴州;它的東延線為:衡陽→郴州→廣東。
每年我回來家,我都要去找一找這條古道的蹤跡。隨著時間越近,古道的痕跡越來越難找。
上世紀八十年代,整齊的石板路,岔路口的分路碑,沿路的涼亭,這些古道的遺存還基本完好。
如今,石板被人撬走建房子了,石橋,涼亭也塌了,連路線都很難分辨了。
越想心里越凄涼,哪怕人們手下留情,留幾公里路給大家追憶也好啊,就這么蕩然無存了。
嗚呼,三十多年時間, 千年古道就漸行漸遠,亦如我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相關資料,可點擊閱讀:
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