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山巒如蒸籠,我與好筆墨的張君為伴,一心要尋訪西營鎮(zhèn)白果村白果灣那方傳說中的天上硯臺。相傳此硯乃文曲星案頭棄物,不甘寂寞私逃下凡,卻不幸迷失于這莽莽群山之中。而離硯臺石不足百米處,另有一尊“墨靛石”與之呼應(yīng),更是為這傳說添上了神秘的一筆。我們踏過崎嶇山路,夏陽似火灼人,汗水不斷滴落于腳下塵土,仿佛要為干旱的大地增添一點水分。
跋涉途中,燥熱蒸騰著記憶,童年習(xí)字的光景便悄然浮上心頭:一方粗樸的硯臺,一支僅值一角五分的毛筆,再配以墨靛,就是學(xué)童全部家當(dāng)。那毛筆頑劣如泥鰍,稍不留神便滑脫,筆尖觸地開花,墨汁淋漓。我慌忙去捏攏,墨痕便恣意染花了手、臉和衣衫,只換來老師揪耳之痛,耳廓燒灼至今仍可回味。墨靛一塊,卻需細細研磨兌水,濃淡全憑眼力。曾有一次,墨水瓶蓋未旋緊,墨汁恣意漫卷,課本與字帖盡遭涂污。于是,我便會得到懲罰:在學(xué)校,換來老師的罰站與打手心;回到家,迎來母親的一頓胖揍。
終于抵達時,傳說里的硯臺石赫然在目。它早已被時光的荒荊密樹與風(fēng)雨深深掩埋,然而風(fēng)霜消蝕竟難掩其棱角崢嶸,世俗青苔亦未能遮蔽其仙風(fēng)道骨。細看石面青苔如墨漬浸潤,石紋蜿蜒似未干筆痕,有蟲聲自石縫深處傳出,恍若隔世硯池深處未曾止息的研磨聲。它沉默于深林,卻以不朽之姿抗拒著遺忘——歲月侵蝕,竟成了它閱盡滄桑的莊嚴紋章。
我等在住在兩尊奇石之間的費先生家歇晌喝茶,費先生亦有一段墨緣奇遇講與我們聽。他憶起某年臘月二十九,家中大門仍空空如也。父親指桑罵槐道:“供人念書屁用莫得!連個‘一’字都寫不來!”費先生揣著紅紙,去求白果灣里唯一被奉為“文曲星”的老先生。誰知老先生被眾人爭搶,寫完東家即被西家請走。費先生如影隨形跟了一日,手中紅紙卷成了“金箍棒”,終究空空而歸。當(dāng)夜,他懷揣著這卷紅紙在夢中茫然行走,忽遇一白發(fā)老者招手。老人裁紙、磨墨、揮毫,并囑他:“大年初一起,天天來此習(xí)字,以樹枝代筆,石板為紙?!毖援吪钠漕~,費先生猛然驚醒。翌日正是除夕,他受此點化,發(fā)狠練字,初時字如枯枝雞爪;翌年竟已小成,從此家中再無求人寫聯(lián)之窘。
登高回眸,白果灣形勝盡收眼底:一灣沃土如素紙鋪展,古白果樹挺立若筆,墨靛石與硯臺石靜臥其間,對面山巒恰似天然筆架——天地在此處儼然布置成了一方渾樸而神奇的大文房。這方土地,竟以山石草木為筆墨紙硯,完成了它宏大而沉默的書寫。原來白果人世代耕耘的土地,亦是他們靈魂深處供奉的圖騰與文房;那些蜿蜒山徑與青翠田疇,正是生命在天地間留下的墨痕,其深意遠在字句之外。
下山歸途,回首再望,只見青山默默,深谷無言。天上遺落的一方硯石,與人間煙火里墨汁染黑的少年舊書,竟在歲月深處悄然貫通。此間造化秘藏的“文房四寶”,并非只為供奉于傳說案頭——它實則是生活本身于這片土地上以鋤為筆、以汗為墨,深深勒刻出的永無終稿的樸素詩行。
作者:張順成
投稿分享:微信491985777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