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召開的中共十大無疑是特殊的存在。這次大會上,一項提名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將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人物 —— 王洪文,推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當毛澤東提名王洪文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時,會場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眾人心中五味雜陳,對這個年輕且資歷尚淺的造反派頭頭,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感到困惑與震驚。在這凝重的氣氛中,唯有一人打破僵局,直言:“一個副主席就行”。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卻似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泛起層層漣漪。
王洪文,1935 年出生于吉林長春。早年,他的生活平凡且艱辛,放過牛、養(yǎng)過豬,在田野里揮灑汗水。1950 年,15 歲的王洪文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奔赴朝鮮戰(zhàn)場,投身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復員的他來到上海,成為第十七棉紡織廠的一名工人,之后又任職于廠保衛(wèi)科。本應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工作的他,卻在時代的浪潮中,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文化大革命” 爆發(fā),局勢風云變幻。王洪文敏銳地察覺到 “機遇”,迅速投身其中。1966 年,他與同廠 6 人率先 “造反”,貼出一系列針對黨委和市委工作隊的大字報。同年 11 月初,他聯(lián)合潘國平、陳阿大等 30 余人,發(fā)起組織 “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并憑借手段和煽動能力,被推選為司令。此后,他制造了多起影響惡劣的事件。上海 “安亭事件” 中,他煽動數(shù)千人臥軌攔車,要挾中共上海市委,嚴重擾亂社會秩序。之后,又勾結張春橋、姚文元,掀起 “一月風暴”,奪取上海黨政大權,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員會,自己也當上副主任。在一系列 “造反” 行動中,王洪文不斷膨脹,成為上海地區(qū)極具影響力的造反派頭頭。
隨著 “文革” 的推進,王洪文的影響力逐漸引起中央關注。1969 年,在中共九大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實現(xiàn)了從普通工人到中央委員的巨大跨越。而他的 “好運” 并未就此止步。1972 年,毛澤東決定調王洪文到北京工作。初到北京的王洪文,并不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毛澤東多次召見他,對這個年輕人問長問短,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毛澤東看重的,或許是王洪文 “工農兵” 的經歷,他認為王洪文做過工、當過兵、務過農,這樣的背景符合他心中對干部的期望。此后,王洪文開始參與中央事務,毛澤東還安排他參與籌備中共十大,并與張春橋、姚文元一起負責起草中共十大政治報告。
1973 年 8 月,中共十大召開。王洪文的一系列安排震驚眾人。他成為十大主席團成員,位置僅排在毛澤東、周恩來之后;擔任十大選舉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是周恩來等人;甚至在十大召開時,代表中央作政治報告。在隨后的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王洪文被擢升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位置列在毛澤東、周恩來兩位開國元勛之后。此時的王洪文,年僅 38 歲,從一個普通工人到國家副主席,他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毛澤東提名王洪文為副主席時,會場陷入沉默。這沉默背后,是眾人復雜的情緒。許多老干部心中充滿疑慮。王洪文資歷太淺,在他們眼中,這樣一個靠 “造反” 起家的年輕人,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領導能力和深厚的革命資歷,難以擔當副主席這一重任。但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大家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一位參會者直言:“一個副主席就行”。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它既表達了對王洪文能力的質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政治安排的一種委婉抗議。只是在那個特殊時期,這樣微弱的聲音,很快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擔任副主席后的王洪文,并沒有展現(xiàn)出應有的領導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本性難移,在一些外事活動中,開始顯露出輕浮的一面。正襟危坐沒多久,便斜倚歪坐,蹺起二郎腿,完全沒有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莊重。在國內事務中,他與江青、張春橋、姚文元越走越近,四人結成 “四人幫”,開始了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