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時常感覺身體困倦、乏力,做任何事都沒勁、提不起精神,到醫(yī)院檢查也沒有發(fā)現明顯問題。長此以往,容易陷入無端的揣測中,甚至產生焦慮情緒,影響工作和生活。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聯(lián)合全科未分化疾病專家協(xié)作組發(fā)布《乏力診治與管理專家共識(2024)》(以下簡稱《共識》)提示,乏力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臨床癥狀,可能與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相關。
調整生活方式
可改善生理性乏力
41歲的林女士,平時較為自律,堅持運動、控制飲食,但近一年來頻繁感到頭暈、乏力、心悸,有時站立不到五分鐘就不得不坐下。起初,林女士懷疑是“過勞”,減少了工作強度,但癥狀并未緩解。她轉而懷疑“更年期提前”,做了激素水平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半年內,她輾轉三家醫(yī)院,做了十余項檢查,依舊找不到明確病因。
《共識》指出,乏力指個體主觀感覺體力下降,伴困倦、虛弱或疲乏等癥狀,按病因可分為生理性乏力與病理性乏力。乏力作為患者的主觀感受,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理性原因中,運動缺乏或過度、睡眠不足、年齡增加、妊娠與圍絕經期等都會引起乏力。
目前乏力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從生理上來說,能量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能量代謝來源于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生物化學反應供能。線粒體在人體的能量轉換和生產中承擔著核心的作用,缺乏運動可導致線粒體儲備下降,引起乏力;與此同時,由于肌肉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供給,劇烈運動會增加肌肉能量需求,但線粒體產能有限,亦可出現乏力。
上述案例中,林女士長期堅持有氧運動,卻忽視了力量訓練,導致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降低。而她飲食控制過于嚴格,蛋白質攝入長期不足,間接引發(fā)了輕度肌少癥和營養(yǎng)性貧血。
在治療上,生理性乏力主要以對癥支持為主,如注意休息、改善睡眠;勞逸結合、適當運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酗酒、長期飲用濃茶和咖啡等;注意精神心理狀態(tài)的調攝和情緒管理等。
休息狀態(tài)或輕體力活動后
乏力要警惕病理性乏力
但如果在休息狀態(tài)或輕體力勞動后即感乏力,則需考慮是否存在病理性原因。當乏力伴有預警癥狀時,要高度警惕嚴重疾病的可能。
病理性原因中,涵蓋了包括消耗性疾病、營養(yǎng)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13種誘因。尤其是伴有體重下降、發(fā)熱盜汗、疼痛等癥狀,便可能是病理性的。其中,服用藥物也是乏力的一大誘因,如抗抑郁藥和抗組胺藥、苯二氮?類藥物、抗精神病藥物、降壓藥、阿片類藥物、抗帕金森病藥物。此外,長期飲用濃茶、咖啡、酒以及長期吸煙者,一旦停止攝入便可出現乏力等戒斷反應。
在治療上,《共識》指出,病因明確的病理性乏力,應針對病因予以相關治療,對慢性疾病進行長期隨訪和管理。病因尚不明確的病理性乏力,治療目標是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適應慢性疾病,減輕患者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同時應追蹤觀察、長期隨訪。對于輕度乏力患者,一般選擇非藥物治療方案;對于中重度乏力患者,需要采用非藥物與藥物聯(lián)合治療方案。
非藥物治療包括充分休息、營養(yǎng)支持、運動鍛煉、做瑜伽、練傳統(tǒng)功法、認知行為及社會心理學干預等。其中,調整飲食結構和內容、均衡營養(yǎng)、規(guī)律飲食,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預防病毒感染、緩解疲勞。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練易筋經和五行平衡功等傳統(tǒng)功法具有調身、調息和調神優(yōu)勢,在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乏力在中醫(yī)學屬虛勞范疇,虛勞又名“虛損”。除中藥外,針刺、艾灸、電針及推拿等中醫(yī)療法對乏力患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合理飲食、科學運動和保持良好情緒
可改善乏力
生活中,對于生理性乏力的解乏方法很簡單,做到以下3點就能改善乏力癥狀。
正確的飲食方式有助于乏力的恢復。保持每天飲食多樣化,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對于缺鐵性貧血引起乏力的患者可以優(yōu)先選擇含維生素C和鐵質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如綠色帶葉蔬菜、黃豆及其制品、木耳、蘑菇、海帶、紫菜、芝麻醬等。避免大量進食莧菜、鮮筍等草酸含量多的食物。保證每天攝入新鮮蔬菜500克,深色蔬菜應占1/2。烹調采用先洗后切、急火快炒、開湯下菜、炒好即食原則。
有氧訓練和阻力訓練的運動可以改善乏力癥狀。患者可以根據乏力的程度選擇自己喜歡且能夠長期堅持完成的方式,如散步、打太極拳、打球、做徒手體操等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包括:在康復師指導下完成舉重和抗阻力量的訓練。在霧霾天,可以選擇室內的運動方式:踮腳尖、蹲下起立、坐椅運動、平衡運動、仰臥起坐等。
在運動頻率和運動量上,應保持每周3~5次,每次持續(xù)30~60分鐘,每周至少150分鐘。餐后半小時或餐后1小時開始運動。運動可分為三個步驟展開,先熱身5~10分鐘,再持續(xù)20~60分鐘,最后放松5~10分鐘。
此外,良好的情緒也有助于乏力的康復。應避免情緒過度緊張,適當參加戶外活動。要保持精神放松、作息規(guī)律、情緒穩(wěn)定,培養(yǎng)個人的興趣愛好,多與他人交往,參加有益于身心的活動。如果在1~2周內出現了睡眠、情緒、興趣及人際關系方面無法解釋的變化,應及時就診。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