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在某個黃昏,一位花白頭發(fā)的婦人被兒子攙扶著,顫巍巍走進一座形似瓦罐的地下墓穴。
青磚環(huán)繞,只留一個小口透進最后的光。兒子放下食盒,默默在洞口壘上一塊新磚。
本文配圖僅供參考
婦人知道,當磚塊徹底封住洞口那天,就是她的死期。這種被稱為“瓦罐 墳”的喪葬方式,成了她60歲生命的終點站。
瓦罐墳的操作方法,在今天聽起來令人脊背發(fā)涼。子女為父母修好墓穴后,便將老人送入其中。起初,墳墓留有一個通風送食的口子。
子女每日送一頓飯,但每送一次,就在洞口添一塊磚。日復一日,磚墻漸高。大約一年時間,當?shù)谌倭畨K磚壘上,洞口完全封閉,老人便在黑暗的墳墓中活活窒息或餓死。
整個活埋過程,由親生子女親手完成,緩慢而“有序”。
為什么古人會發(fā)展出如此違背人倫的習俗?根本原因很冰冷:糧食不夠。
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壯勞力是家庭存續(xù)的保障,而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被視作消耗糧食的負擔。
在黔北山區(qū),地方志記載著“山上隨處可見”的瓦罐墳,大雨沖刷后會露出地面,空洞骷髏的眼窩甚是嚇人。
還有些地區(qū)流行著更荒誕的迷信。人們相信萬物壽命天定,老人若活過六十歲,就是“盜用”子孫的陽壽,會給家族帶來災禍。于是許多老人“自愿”走進墳墓,生怕連累后代。
瓦罐墳的真實性曾引發(fā)質(zhì)疑,畢竟正史對此只字未提,但考古發(fā)現(xiàn)給了答案。
自2000年起,漢水流域中游陸續(xù)發(fā)掘出大量“寄死窯”:這些人工開鑿的方形洞穴僅容一人,洞壁平整,與傳說中的瓦罐墳高度吻合。
在四川、陜西交界處,還有湖北十堰一帶,類似結構的遺跡也在山崖間顯露身影。這些挖出來的囚籠,成了殘忍的實證,也被稱為“棄老洞”。
多年前,《中國國家地理》曾出過一期專門的節(jié)目,黃紹堅先生也帶隊考察過官山鎮(zhèn)和花柳灣對岸的北山崖。發(fā)現(xiàn)真的有過這種習俗!
而在民間故事里,瓦罐墳最后被“廢掉”,帶著一絲溫暖的曙光。流傳最廣的傳說是:某國突發(fā)鼠患,巨鼠大如牛犢,連猛虎都敗下陣來。一位不忍父親死于瓦罐墳的男子,偷偷向窯中老父求教。
老人憑經(jīng)驗道出“貓斗巨鼠”的秘法:選十只貓關入籠中互斗,留下最強者便可制敵。此法果然奏效,君王因此廢除“棄老令”,尊長之風自此復興。
這類故事在各地變體繁多,《斗鼠記》、《八斤貓》等傳說核心都是老人用智慧拯救族群,促使社會重新發(fā)現(xiàn)“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真諦。
相似的棄老悲劇并非華夏獨有。日本古代山村因貧困無力養(yǎng)老,會將老人遺棄深山任其自生自滅。
朝鮮半島的“高麗墳”幾乎與瓦罐墳如出一轍:每次送餐后封土,直至墳墓合攏。
可見,人類面對生存壓力時,竟在不同地域長出同樣的殘忍果實。
瓦罐風俗的消亡,除了傳說中老人的“智慧救世”,現(xiàn)實中是因為文明的漸醒。宋朝包拯主政時,曾借瓦罐墳中未死老人的經(jīng)驗破解疑案,繼而奏請朝廷廢除該俗。
更關鍵的是,當農(nóng)耕技術進步,糧食儲備增加,社會終于有余力贍養(yǎng)老人。
儒家“孝道”的倫理也逐步浸潤民間,緩慢扭轉(zhuǎn)著“棄老如棄草”的集體意識。
我們站在富饒的今天,看著 那些青磚壘砌的墳塋,它提醒我們:一個文明,唯以溫飽墊底,以人性為磚,才不至坍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